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抓出发点——新闻选择的角度 新闻工作者要有“选择意识”。这种选择意识用于新闻工作,通常包含这三部分: ——增强新闻选择的自觉性,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掌握新闻选择的尺度,选择要有标准。 ——要检验新闻选择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闻怎样选择,有很多方法。我认为,新闻选择的关键在于抓“统帅”,抓“出发点”,抓“突破口”。 抓“统帅”——新闻选择的构思 “统帅”就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同样,要想使采访能抓住主要环节,带动次要环节;使文章条理分明,就得抓纲,抓起指导作用的原则——纲领。 写文章,材料多了显得累赘,所以要“提炼”,要“择优录取”,要去“杂质”、抛“废料”。怎样才能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出来呢?需要提纲挈领。“纲”就是“全局”。胸有全局,才能落笔有神,使文章“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 古往今来,凡写作之人,均重“构思”二字。所谓构思,是作者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  相似文献   

3.
三、新闻伦理学研究的方法。每个学科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确定,都是依据它的主体预期目标和对象的规律、特点以及各种条件。我们已经明确了新闻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就比较容易确定它的研究方法。新闻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综合新闻学与伦理学的思维方式,将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是人类认识的历史经验总结。除此之外,研究新闻伦理学还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种主要方法。第一,要全面运用历…  相似文献   

4.
5.
三,逆起式导语。我的理解是:要讲正面先从反面讲起,讲反面的先从正面讲起,形成一种对比反差,吸引读者。例如: △1984年12月28日新华社电讯导语:“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 △报道一位经理的新闻导语:“五年前他负责整理这张办公桌,现在他坐在桌后接受别人祝贺了。” △意大利记者报道上海防止地面下沉成功的新闻导语:“上海不是威尼斯……”  相似文献   

6.
三、新闻与舆论的关系新闻与舆论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首先,既然舆论是公众对社会上有争议问题大体相同的言论,那么舆论一般具有新闻价值,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比如,当今世界上关于中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种种舆论,不仅同我国的人口政策有关,而且涉及中美关系,这就为许多新闻单位,尤其是中美两国新闻机构所注意报道。其次,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中包括可能引起人们争议的情况问题,以及有关的种种言论,这就为舆论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变化,提供了依据和条件。美国政界出现诬蔑我国人口政策的舆论,就同美国某些新闻机构歪曲报道我国计划生育的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上部分介绍了“倒宝塔”式、“宝塔”式、“编年体”式三种新闻结构。下面接着再谈谈其他几种新闻结构。“葡萄串”式所谓“葡萄串”式新闻结构,就象一串葡萄那样安排组织材料。用这种结构写新闻,是用一个观点或主题把若干典型事实串起来,使观点或报道思想寓于一串巧妙排列的事实之中。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的《胡耀邦会见法国记者》一则消息,是用这种结构写出的一篇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归纳起来说,新闻中的细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动作细节。在报道中出现人物时,准确抓取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一两个有意义的动作,可展示一个人物刹那间的心理状态和意志。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一稿中便有这样一段: “一位记者问道:‘当中国反击越南时,你是否注意到意共对你们持攻击的立场?’邓小平把手一摆,说:‘那没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中怎样运用引语呢?总结中外记者的写法,大体有两类做法: 一类是直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原话。在新闻中如此运用引语,对原话一定要加上引号,以表示是报道对象或新闻来源的原话,作者未加任何改动。前面谈到有的记者报道我国排坛名将梁艳上大学的新闻,文中引用她的话就是这样。再比如,战争年代的1947年2月7日,新华社发的刘胡兰  相似文献   

10.
其二,材料的作用在于阐明报道主题。写新闻时,取舍材料或详略运用材料都要服从报道主题的需要,应以生动深刻地反映新闻事实为依据。所以,取材要体现报道主题,对新闻素材除了去伪存真之外,还必须进行去粗存精,不能“拾到篮子都当成菜”。有的老记者总结取材的体会曾说过:“新闻报道的主题既然是一篇稿件的灵魂,选材就一定要灵魂附体,即用主题统率材料,同时对材料的取舍和使用材料的详略又必须扣紧报道的主题。毛泽东同志谈到写文章时指出“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讲观点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上篇,谈到新闻中运用时间应掌握两个原则之一的时效性,现在再谈谈另一个原则,即时宜性。所谓时宜性,据《新闻学词典》的解释,是指当前形势下最适合需要的报道,即适宜时势的报道。时宜,包括读者在当前最需要的消息与最适合当前形势下宣传需要的消息,还指报道中恰到好处的时机与方式。这说明,迅速及时是讲究新闻时效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是不论什么新闻都是发得越快越好。有些事实发生了,虽然具有新闻价值,而一时不能报道,需要等待或选择最佳发布新闻的时机,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是从政治出发,掌握时宜性。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新闻的发布不单取决于新闻的时效性,有时还必须考虑到何时发布更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2.
从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来看,在新闻中运用好背景材料,只做到“必要”二字还不够,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多在“巧”字上“做文章”。现在不少新闻中写背景,一般存在这样两个毛病:一曰模式化。新闻中写背景这种模式化的表现,即在导语之后必写一段背景,使一条新闻的组织结构形成这样老三段:导语—背景—主体。虽然有的新闻如此写作是必要的,但是形成千篇一律的写法就死板了,影响新闻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二曰过程化。新闻中写背景这种过程化的突出表现,是把“过程”当做背景来写。比如,报道生产或工作的成就,总要写怎样进行生产或如何开展工作而取得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上篇介绍了新闻中人物形象的写作,接着谈谈事物形象的写作。所谓事物形象,即把报道的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这也是写活新闻应当运用的一种手法。新闻中只是叙述事物,难免空泛、抽象、干巴,如把事物的形象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见其物,自然会增强可读性。请看,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陕北有煤海》一则消息的写作: 记者新近去陕西北部的神木、府谷等地采访,所到之处几乎都见到了煤,简直像是走进了煤的海洋。在许多村庄,我们看到农户门前屋后堆放着煤,大大小小的矿点放着煤,有些  相似文献   

14.
三、新闻的种类新闻体裁和其他文字体裁一样,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形成的。它的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以新闻内容为依据,可以分为工业新闻、农业新闻、军事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以文字长短来划分,可以分为长新闻、短消息、简讯等;以新闻形成的过程为标准,可以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等等。在这里我们将较常见的,基  相似文献   

15.
以积极的态度办好《焦点访谈》《焦点访谈》栏目很有影响,现在已成了电视台的名牌栏目。这个栏目是根据中央有关领导部门提出的要使屏幕有较大改观、对热点问题不要回避,要敢于接触、善于引导的指示办起来的。办这个栏目的指导思想是引导舆论,沟通思想,化解矛盾,促进团结,维护稳定。焦点不等于就是揭露。焦点就是大家关心的事情,是国家正在着手解决的事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构成焦点。选择的角度要从着眼于解决存在的问题正面切入。做任何节目都要着眼于帮忙不添乱。既要有真情投入,又要有理性把握。既要为政府分忧,又要为群众解…  相似文献   

16.
(续上期“新闻美学的种种表现》④表现手法美。新闻报道要讲求表现手法,通讯与消息相比,表现手法就更多了。如果说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是通讯表现的主要手法的话,那么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拟人拟物等等修辞手法也经常被记者们使用。请看《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中的暗喻美: 1970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茅。就在这时候,吴吉昌拉着拐棍在村头出现了。人们三三两两兴奋地传告着:老汉又站起来了!  相似文献   

17.
警惕黄色新闻泛起为了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需要给社会新闻以应有的地位,积极开辟、扩大这个报道领域。也正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我们需要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行社会新闻报道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防止黄色新闻文风的影响。提出这个问题,决不是耸人听闻。就在最近几年,我国有些地方不是一度出现过黄色小报泛滥的情况吗?我国一些大报上不是也曾出现过格调不高的社会新闻报道吗?在极左路线统治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上部分,谈到新闻写作选择“最佳”角度,概括了四个方面。此外,选择读者知识水平容易接受的角度写新闻,也可成为“最佳”角度。这里顺手举出今年3月10日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京诞生的报道,可以说明这一点。请看,《北京日报》等报纸刊登的这条新闻,都从第一个试管婴儿出生的情景,写到新生儿的健康和母亲的喜悦,对试管育婴的经过只简要易懂地交代几笔,引起广大读者的普遍兴趣。本来,试管育婴是一项复杂的医学实验。如果从医生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三) 社会新闻的快、生动和真实社会新闻极易失实。近年来新闻单位检查失实报道,发现社会新闻占的比重很大。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新闻要求快,作者往往道听途说,事情未弄清楚就写,不认真核实;一是社会新闻要求生动有趣,作者往往加油添醋,虚构情节,把新闻报道当成文艺创作。而社会新闻又拥有广大的读者,最为人们注目,一旦失实,不胫而走,常常闹得满城风雨,影响十分恶劣。这就必须引起我们严重注意。  相似文献   

20.
不必咬文嚼字,按自已的讲话方式写稿有人说:“如果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你就成功了一半。”这是经验之谈。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就能避免与别人雷同,而有“天然去雕饰,淳朴见眞情”的特色。多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采访结束之后,考虑好腹稿,先给同伴们讲述一遍,然后动笔写。我觉得这样写起来此较顺手。其实,讲的过程,也就是提炼的过程。美国著名记者雷迈尔·莫林在谈到他一次采写凶杀案件时,老板曾告诚他:“用不着费脑筋去写它。让事情本身说话。……词汇用得越普通越好。”“不要咬文嚼字。要把细节都提供出来,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