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生物学问题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为例,教师创设葱段“开花”的魔术情境引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葱段为什么会‘开花’?”,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师给学生提供黑藻和洋葱作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植物细胞是否能够发生渗透吸水和失水及发生渗透吸水和失水的条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旨在使学生认识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种类之后,进一步认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首先从绿色植物自身生活需要水作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内因。为使抽象的内容更容易接受,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生活经验,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探究,以及科学实验工作的成果等多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的认识。接着分析资料,体会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增强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将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练习画直方图作为教学重难点,通过练习解读实验数据,认识植物在不同生长期需水量是不同的,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将本节知识内容与验证性实验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提出探究课题: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否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和吸水。再引导学生探寻实验原理、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最终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有关结论。这样将教学活动组织成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活动主题:《奇妙的圆》活动时间:二课时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或现象,并知道这些圆形物体或现象的作用。2.通过自主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3.通过分组活动和交流,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活动准备:课外搜集一些有关圆肜的物体或现象;每小组一份表格;各小组研究所需要的材料。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活动目标 1.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广泛收集整理材料、正确评价资料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1.背景:新课程理论中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尤其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积极主动的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此,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学生设计了许多探究实验。而对高中生来说,往往由于自身知识及能力水平不足,对这些探究实验感到束手无策,若教师课前不加以精心的设计、引导,即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那将会使课堂教学无序,学生乱成一锅粥,  相似文献   

7.
作者从认知结构中知识的表征方式、知识的类型和知识的系统组织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对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2节的内容。该节主要涵盖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并设置了“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能力。高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有了初步认识,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还没有机会付诸实践,而该节课恰好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在该节课的前期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着重思考了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目前科学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盲目和急于求成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教学的实际操作、学生原有的探究能力三方面分析、论证了在探究教学中把握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必要性、重要性.又结合探究教学的实践经验,从学生的心理、能力的发展角度阐述了探究教学中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具体实施,实现学生从怕探究到愿探究、会探究、想探究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10.
<正>新一轮课改开展十年有余,科学探究活动已逐渐成为科学教学中的常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已成为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共识。但是,调查表明,由于学生的探究基础存在差异,导致在现有的探究教学中,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探究活动,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鉴于此,如何发挥"多元评价"的功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11.
杨运耀 《科学教育》2006,12(5):26-28
新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们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并能实景模拟,把知识与现实连接起来,将微观与宏观连接起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1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朴素理论在儿童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重视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的建构之间的天然联系和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2014年3月中旬刊发表了我们撰写的论文《开放过程,实施差异教学》,文章以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为例,阐述了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做法。事实上,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首先应该做好科学前置工作,本文对此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极其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首先应当教会儿童学习."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是发展其数学认知结构的"奠基工程".只有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才能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并发展科学的思考方法.为此,几年来,笔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技能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验.  相似文献   

15.
<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研究和发展离不开实验,许多化学知识是从实验探究中获取的。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对教学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师在正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为落实新课改进行积极地探索。  相似文献   

16.
职业高中数学教育是一门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分析力、应用力等能力的一门科学.这些能力的获得可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可为毕业后工作打好基础.因此通过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极为重要.如何提高素质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一、利用设疑,寻找思路设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疑难,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所研究课题的认识冲突,激发深入去思考,使之有迫切需求学习.在这里提出设疑起了鼓励与激发作用,是数  相似文献   

17.
徐杰 《教育导刊》2007,(2):41-43
观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探究技能之一.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主动观察、探索兴趣,是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①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是发现问题和发明创造的首要步骤,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事创造性劳动和科研不可缺少的素质;②观察是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基础,打好这样的基础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③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巩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化学课程内容标准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认为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可见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因为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浅谈《数据结构》课程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数据结构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程教学的实际出发,阐述了本课程的特点、知识结构,同时提出一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诱思探究教学法"简介 "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是诱导、思考、探索、研究的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法是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集基础教育27年的实践经验、潜心研究22年而创立的,其目的在于探讨课堂教学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揭示客观教学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素质教育的现代教学法.诱思探究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理论,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其内涵包括三个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诱思教学模式论、三维教学目标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以及落实这一思想的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