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净 《青年记者》2016,(22):64-65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我所在的汕头大学,每年会从毕业生中选择一位同学,授予“汕大奖章”.进入最后面试的8位同学,都是各个学院的尖子生.面试的时候,评委会问一个问题:“你今后打算做什么?”今年,工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理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科学工作者.”医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医生.”文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后,轮到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回答,她说:“我要做一名传播学者.”  相似文献   

2.
复旦大学新闻系四年级学生、右派分子陈东华曾提出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写作能力"、"活动能力"和"政治标准".根据这三个条件,这个右派分子对四年级九十位同学作了"全面分析",认为有三十来位同学根本不配当新闻记者,因为他们写作能力差,活动能力也差.这近三十位  相似文献   

3.
最近阅卷,引起了我的思绪.试卷问《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谁?竟有好几份卷子不某而合地回答"唐代诗人杜甫".很明显,"阅微草堂"与成都"草堂"在字面上多少有点联系,致使考生产生了"想当然".象类此的失误是不乏其例的.我还听说有一位编辑,看到来稿提到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竟认为是脱了字,顺笔改成为《莎乐美人》.  相似文献   

4.
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本书"作了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由,一般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答复,大多是年龄不大的人给的:"我一看书就头晕."为了健康而不读书,理由十足.  相似文献   

5.
贺景娣 《大观周刊》2012,(15):165-165
一位语文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出了这样一道题:以大海、月亮、渔船为素材。写一篇想象作文,200字左右。结果,有一个学生只花了七、八分钟便站起来向所有的听课者描绘了一幅“月夜下.渔船在海上自由自在地漂泊”的绝美画面,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听的人都频频点头。但不知何故,教者只是对他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请坐下。”便没了下文。而后,教者又让另外几个同学回答.虽然那几位同学的回答没有刚才的同学那么精彩.但教者对这几个学生的回答却是赞赏有加。听课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者出此题的意图是要学生想象一个故事而非一个画面.难怪第一位学生受如此冷落。  相似文献   

6.
农业记者是电视行业的"农民".这是在中国电影电视"神农奖"颁奖会上一位多年从事涉农电视节目的同行对我说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7.
2013年1月10日,我在北京环球贸易中心参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13年图书订货会,熊培云、许知远、梁文道谈"写作的轻与重".再次坐在这个会议室,不得不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又一年过去了,去年此时,《渤海早报·悦读周刊》刚刚创办不久,我第一次参加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特别场,资中筠、章诒和、杨照谈"时代与人".前两位是生在民国、长在共和国的传奇女性,一"洋"一"中";一位善于谈道理,一位长于讲故事;一位平静如水,一位热情似火,那场沙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如今已很难再找到像她们两位这样经历如比丰富、著作如此多面的写作者了.  相似文献   

8.
二十岁那年到档案局上班.同学、朋友都非常羡慕地说:"你可算到了一个清闲自在的好单位".我美滋滋地也这样想.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出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相似文献   

10.
搜索网站"谷歌"(www.google.cn)因为搜索结果包含大量色情淫秽内容,被政府暂停其境外网页搜索功能和关键词搜索功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此制作节目,采访了一位大学生.这位大学生痛斥这家搜索网站链接色情信息,认为黄色信息害得他的同学"心神不宁".  相似文献   

11.
悲欢离别辞慈母 1969年1月6日,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当时年方18岁的我,已由一位调皮的顽童渐渐长大,成为武汉32中的一名学生.同班8位同学(其中三位女生),踏上鄂西山区的征途.我当时在初三(3)班是复课闹革命领导小组主要成员,这次理所当然当上“知青”小组长.  相似文献   

12.
一束草根:"业务指导"的重要性不必再说了.大家都耳熟能详.既然"业务指导"那么重要,那么"业务指导"是不是专业呢?我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是,就是这样重要的工作,在档案专业上并没有名分.<档案学词典>中没有这个术语,<档案管理学>论著中没有对它的论述研究.工作难做使业务指导人员沦为"雇佣工".这让人怀疑"业务指导"的专业性.  相似文献   

13.
神圣的消解     
报载(大意):"文革"伊始,侯宝林先生被打成"黑帮".一天,他穿着黑色长袍被押上台.造反派高喊:"打倒侯宝林!"侯宝林便趴在地下.造反派斥问:"谁叫你趴下的?"侯宝林回答:"你们不是喊打倒我吗?我不打就倒,响应你们呀!"台下一片哄笑.  相似文献   

14.
孙学宝同学: 你有向老一辈学人质疑的精神,我颇为欣赏。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趱旧人,理当如此。 你就我在《新闻大学》1999年春季号上发表的文章所质疑的几点,仍是与研究规范、论文规范问题有关系,有必要进一步予以明确,所以有两位学者主张我还是回答一下为好。 首先是关于党性人民性问题、我是针对一位学  相似文献   

15.
沧海一粟:我曾问一位机关档案室的档案人员:"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吗?,"他笑了笑,没有回答,似乎这样简单的问题用不着回答.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不紧不慢地回答:"当然,文件归档前称文件,归档后才称档案,归档当然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了.这样简单的问题恐怕地球人都知道答案.你不是糊弄着我玩的吧!"我又问他:"历史档案,比如说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都经过‘归档'程序了吗?"他无言以答.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工作关系去北京访问了一些老作家,其中有心仪已久的<李自成>作者姚雪垠.记得我们到北京的第一天傍晚,即去木樨地路南的"部长楼",叩开了姚老的家门,迎面开门的一位面善和蔼的老太,猜想是姚老的夫人,她一听是从上海来的,即热情地把我们引进客厅,并悄悄告知,姚老已上床睡了,我进去瞧瞧.不一会只听得姚老高声问"谁来了?"回答"是上海来客","快请他们进来吧".  相似文献   

17.
记得高中毕业时,包括我在内,我们班有3人考上大学读新闻专业.其中一位同学,活泼善言,轻盈伶俐;我则一身农村学生的拘谨和沉重.当时我曾对朋友说,其实这位同学最适合当记者,我则不一定适合.  相似文献   

18.
"那几个进了发改委、《人民日报》和中粮的同学,最让人羡慕妒忌恨.而像南方报业集团的offer,坦白说,性价比实在不高,招人条件高,但工作地点不在北京,即使在北京,也不能解决北京市户口."这是2011年2月24日的《南方周末》A2版上,一位北京名校新闻系毕业生的自述,标题叫"不再做‘特立独行的一小撮’".  相似文献   

19.
伊人 《编辑学刊》2008,(3):32-33
读到一篇短文,立意很不错,说的是爱因斯坦有一次在某大学演讲,有学生问他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位"巨人",是科学史上的一座山峰.爱因斯坦坦率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并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站在山顶,你并不高大,反而更加渺小."然后又说,他不久前在阿尔卑斯山的峰顶上,跟一位女士还讲了一句话:"任何一座高峰都是可以征服的,世上从无巨人,只有站得更高的人!"  相似文献   

20.
在图书馆的平凡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校2008年新年晚会上,我很荣幸地被全校师生评选为"2007年校园媒体关注人物",主持人饱含深情地诵读了颁奖辞:"网络难道仅仅只能提供娱乐?谭谭,一位图书馆的普通工作人员给我们作出了不一样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