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涉及到服务对象和服务者双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认真研究管理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对象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形成最优的心理机制,使后勤管理工作符合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这是搞好后勤管理工作的关键。一、正确掌握“第一印象”的心理效应,争取后勤工作的主动权。在社会心理学中,什么是第一印象呢?简单地说,在人际知觉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称之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涉及到服务对象和服务者双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认真研究管理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对象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形成最优的心理机制,使后勤管理工作符合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这是搞好后勤管理工作的关键。一、正确掌握“第一印象”的心理效应,争取后勤工作的主动权。在社会心理学中,什么是第一印象呢?简单地说,在人际知觉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称之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拒的心理状态。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其身边各种社会领域里与人交往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联系纽带。  相似文献   

4.
康钊 《教书育人》2006,(11):26-27
众所周知,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对事所持有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效果。登门效应作为心理效应之一,在班级教育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反应。而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巧妙的运用一些心理效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就会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所谓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有的一些特殊的反映效果。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论课堂中的风险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主体关系。课堂中的交往既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同时也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最简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康钊 《教学与管理》2006,(11):58-59
众所周知,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对事所持有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效果.登门效应作为心理效应之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晓红 《宁夏教育》2008,(12):65-65
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而且是形成舆论、士气、时尚等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际交往既需科学性,又需艺术性,在交往中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交往效果,改善人际关系。善于交往的人,不但能使起初不相识的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能广结人缘,到处受人欢迎;而不善于交往的人,  相似文献   

10.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效应对课堂教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灵活恰当地运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交往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人不与他人交往是不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互往来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这种相互往来的结果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即人际关系,或亲近或疏远或敌对,表现为情感上的相亲或相斥。如果形成的是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使人心情平静、舒畅,而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就使人感到紧张、焦虑或孤独寂寞。故与人交往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也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的个性的基本途径。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的完成与否与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前高校教育应给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人的挫折、失意相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心理与行为。挫折与压抑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那么,究竟是什么压得你透不过气呢?压抑源于外部环境,也有个人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心理效应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教学中的心理效应一般指师生相  相似文献   

14.
正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度过的。所以说,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幼儿通过交往可以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又被称作个体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心理学曾经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导力量,一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爆发大规模社会运动(黑人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这些运动引发了个体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使个体社会心理学的内部矛盾暴露无遗。个体社会心理学的弊端在于严重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现实生活。个体主义是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源。(一)个体社会心理学的大部分学者都喜欢在基本的个人心理与行为中寻求解决社会心理现象的规律,他们往往把眼光盯在个人内部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心理内部过程,试图从个体内部寻求社会行为的原…  相似文献   

16.
人际交往 ,也称沟通。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把它引入教育心理学 ,为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联系过程。由于人际交往具有直接性、对称性和易反馈性 ,所以它是人与人联系的最重要的途径。这里主要就学校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谈自己的看法 ,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 ,又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舞台。学校中人际交往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纽带 ,它把学生结合为团体 ,并使团体内的共同活动得以进行 ,团体内的一切心理现象 (如舆论、风气、时间、集体态度等 )也是在交往的基础上产生的。人际交往存在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 ,而且是贯…  相似文献   

17.
服装是人的心理表现和人际心理交往的语言符号,它反映了广泛的包括人的心理在内的背景因素,是研究人类心理的途径和突破口。群体心理与服装行为、服装行为与人际心理之间的关系是服装行为与社会心理之间关系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8.
廖金兰 《教师》2013,(5):52-52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在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下,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论教学交往的社会心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教学交往问题是一个新的尝试。师生教学交往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由多因素、多水平构成的心理结构功能系统。这个功能结构系统主要由主体认知、信息交流、人际关系等因素及个体、集体、学校和社会四种水平构成,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交往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20.
浅议读者心理与读者服务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心理学,是研究读者在图书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是图书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的任务,就是读者心理与服务工作发展协调的规律。读者心理对服务工作有重要作用,服务工作又能动态地反映读者心理,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得以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