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女作家凌叔华是最早引起世界关注的中国作家之一.自她的小说《酒后》被选入日本《改造》杂志发表之后,凌叔华自觉地向国外译介自己的作品,她与英国诗人贝尔合作翻译自己的小说,在国内英语期刊《天下月刊》发表;受教于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女作家维吉妮亚·伍尔芙,用英语写作自传《古歌集》,并由英国何盖斯出版社出版,后又被译成法、德、俄、瑞典语出版.凌叔华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多种出版与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陈学勇编《凌叔华文存》上下。二册毛边本。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所谓毛边本就是书印成装订以后,不切边,须刀不离手,边看边裁。一般的毛边书毛在书顶,而这一套《凌叔华文存》三面都是毛毛拉拉的,像个毛茸茸的玩具,充满了生气。凌叔华(1900-1990)是二十年代著名的蹬大才女之一,陈西滢的夫人,解放后她的作品出得不多。现在有辑录完备的文存,边裁边看正有助于边思考,不至于一下子翻完,只留下皮毛的印象。(农)  相似文献   

3.
陈姿艳老师是一位凡受过她教育的学生都对她怀有十分崇敬之心的老师。这是因为她有一颗高尚而又体贴爱护学生之心,她在执教中无论是教育法或是心理学各方面都是超群的,凡受教于她的学生都深切地感受到她人格的魅力、尊长的慈爱、长者的关怀。有件事我终生难忘:我就读的小学是比较差的一所学校,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高,自己又是个贪玩的孩子。1949年夏幸运地考入“沪江附中”,当时英语教学采用“直接法”,老师上课如同美国学校的“语文课”———完全用英文,要求学生也是在上课时不讲一句中文,连点名时的回答也不能说“到”。第一学期的英语课…  相似文献   

4.
酒后     
一九二五年一月.凌叔华在《现代评论》上发表成名作《酒后》,两个月后,喜剧圣手丁西林将之改编成独幕同名喜剧,仍在《现代评论》上发表,造成一时轰动。之后,此类作品一度层出不穷.被人称为“酒后派”。不久,《酒后》被日本学人小畑薰良译成日文,登载在著名的《改造》上,一时之间蜚声中外。[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巴尔舍夫斯基:老将出马贸易律师出身的查伦·巴尔舍夫斯基是近年来在中国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美国高官之一。中国人认识这位有着鹰钩鼻子的女人,是因为她近年来频频代表美国与中国过招。香港记者给她起了个极具中国味儿的名字“白茜芙”,而内地记者可能是觉得“巴尔合夫斯基”叫起来太拗口,干脆直呼她为“老巴”。今年49岁的老巴1992年受老友坎特之邀,出任美国贸易副代表,1996年升任贸易代表。尽管她兢兢业业,锋芒毕露,但由于她是律师而不是政客,克林顿似乎对她的政治经验总是放心不下。去年中美  相似文献   

6.
在戏剧影视表演中,性格化表演是演员创造角色、化身角色的创作方法。它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流派,分别是哥格兰的“表现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以及焦菊隐提出的“心象说”。演员颜丙燕在电影《爱情的牙齿》中成功运用性格化表演方法与角色融为一体,并凭借此片荣获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本文将剖析她在片中对角色出色的性格化塑造。  相似文献   

7.
温婉、灵秀的外表,甜润、柔美的嗓音;真纯,清新象一个未出校门的大学生,坦诚、质朴又给人邻家女孩的亲切感。把她的名字与中央电视台最年轻的综艺节目导演联系在一起可能会让你略感惊讶,但是当你和我一起去翻阅那好年青而丰厚的人生之页后,也许郭霁虹的名字与形象在你心中就不只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了。磨刀不误砍柴功1988年,郭霁虹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告别了母校。带着四年大学生活的丰厚馈赠,她向一个新的驿站走去。一连四年,即1989年至1992年,她都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的副导演,1990年至1991年间,她曾任“元旦”晚会、“七一”晚会及20多期“综艺大观”和第  相似文献   

8.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9.
精心打造中国广播的“新闻旗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级核心传媒和重量级新闻总汇的“中国之声”开播百日,获得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业内有识之士的好评,她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对国内外媒体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央台一套节目改版的预期。“中国之声”郑重承诺“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大步跻身国际传媒市场,使中国广播受众一夜之间获得了“收听中国之声,遍知天下事”的人文知情权;她的  相似文献   

10.
陶慧珺 《大观周刊》2006,(36):50-51
“Perla派朗”是南京菲亚特新车断档两年后推出的第一款全新车型,对南京菲亚特而言,派朗是重振有“世界家轿之王”之称的菲亚特家庭的一记重拳。“Perla”在意大利语里是“珍珠”的意思,我想这颗在中国实现全球领先上市的菲亚特“珍珠”定能实现南京菲亚特在中国的两次辉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尚磊 《档案天地》2007,(2):20-20
1875年.英国人马嘉理到云南“探险”.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杀.是为“马嘉理事件”。英国政府借机滋事.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烟台条约》。随后,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派大员亲赴英伦“道歉”。1875年8月.清政府无奈之下任命原福建按察使、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郭嵩焘为“谢罪”使臣。后来。清政府又命郭嵩焘出任驻英国公使。这样,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在这样的无奈与尴尬中产生了。  相似文献   

12.
何谓“橡皮头精神”?就是一种可贵的韧性。韧者,柔软而坚固之谓也。据说《北京晚报》记者张沪有一个特点:为了采访到满意的新闻,不管你欢迎不欢迎,她都去“磨”;不管你提不提供方便,她也要去钻。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个橡皮头,不怕碰钉子。”张沪这种“磨”与“钻”的“橡皮头精神”,就是韧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党报通讯员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之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1977,(2)
“四人帮”是一伙“假革命的反革命者“。大野心家江青就惯于在自己的鬼脸上涂雪花膏,她在一次讲话中,吹嘘自己:“从小就钻图书馆”,“我是苦学自修的”。……就以“钻图书馆”来说,且不细究她“从小”怎么样,单看她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三年窜来广州时,派人向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指明借阅的一批书,就可以看山她“苦学自修”些  相似文献   

14.
“于丹论语”八宗错——看误读兼论如何读《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当说,于丹走红不表明她这个“小妮子”的水平多么高,不走红也不表明该“小妮子”水平多么低,真正相关的其实是央视作为强势媒体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之高低。  相似文献   

15.
贾亦凡 《新闻记者》2001,(11):16-21
当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来临之际 ,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 :“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 ,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或许不知 ,“她”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自己的地位 ,而“她”进入汉语字典则更晚。古代汉语中没有“她”字而只有“他”字 ,中文的“她”字是由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的。刘半农19…  相似文献   

16.
懿翎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个人称“小侉子”的女孩,十二岁那年,做了知青,又因“教育回潮”,做了知青身份的中学生。她淘气、顽劣、嘻嘻哈哈,但又聪颖、善良、纯真可爱。她把写作文当恶作剧,希望借此学校把她赶回村里,作文却得到老师的赞赏;她常常把学校搅成一锅粥,而老师却认为她是一个可塑之才。这—个女孩对坚强执著、木讷深邃的数学家江远澜产生了由相互对立到相互吸引的爱情。  相似文献   

17.
唐纵,国民党陆军巾将,军统局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戴笠、郑介民.1946年3月17日戴笠坠机身亡后,军统局群龙无首,分裂为三派:即以郑介民为首的广东派、以唐纵为首的湖南派与以毛人风为首的浙江派,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人并称为军统局“三巨头”.唐纵不仅为戴笠最初搞的特务组织“十人团”成员之一,是军统特务的元老级人物,还担任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高级幕僚之职,身兼双重身份,素有军统“儒将”、“智多星”之称.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图书馆在四化建设中能起什么作用呢? 有的人说:“图书馆不过管几本书,借借还还而巳,除此还有什么作用?!”说这种话的人,显然是因为他对图书馆缺乏了解,不足为怪。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搞组织和人事工作的同志,也认为图书馆的工作“简单”、“轻松”,随便派几个人去应付一下门面就行了。因此,常把体弱多病或不好安排在其他部门工作的同志,往图书馆派,派去以后又很少过问,不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和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视剧中的地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盈盈 《现代传播》2005,(6):131-132
作为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电视节目样式之一,电视剧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表现题材的多样化,以及艺术手段的精湛,成为影响深远,与社会现实贴近而备受广大电视观众欢迎的节目形态。同时,当今电视剧的发展呈现出五彩纷呈的多样性,并产生了各种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流派”。一时间,见诸各种媒体的“京派”、“海派”、“东北派”、“关东派”、“岭南派”、“西部派”、“山西派”、“巴蜀风”、“楚风”、燕赵及苏南文化流派的评论,渐渐成为电视剧批评中的一大“热点”。它的着眼点不仅仅在其题材内容、风格特点上,而是向看电视剧文化内涵的层次延…  相似文献   

20.
李宇瑛 《大观周刊》2012,(29):36-37
李清照(1084—11557),号易安居土,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也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她自少便有诗名.她的诗、词、散文均有非常高的成就。要数在词方面造诣最高。据全宋词载录李清照词共47首.其中又以咏花词为最多.竟有35首写到花.而“花”“酒”又是李清照词的主要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