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得不到应有改善。一是“普九、普实”负债难以偿还。1998年至2002年,城步苗族自治县投资3836万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因乡镇配套资金不到位,至今学校尚欠基建款1600余万元。近几年,县财政每年从转移支付中安排教育100万元还债,照此计算需16年才能还清欠款。因此,每年开学,基建包工头封锁学校事件经常发生。二是危改资金不足。该县有D级危房41050平方米,近几年已改造30000平方米,尚有11000平方米,需经费600万元。三是实行“一费制”后公用经费十分紧缺。在未实行“一费制”前,该县能收杂费900余万元,实行“一费制”后每年少收杂费400余万元,若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到位,  相似文献   

2.
国家推行“一费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减轻家长的负担,确保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因而必将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资金投入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学生缴费仅仅是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收费很低,尤其像我们贫困的山岭学校,按最低标准也不能全部收取,每学期学校都有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没法缴杂费,学校收入的资金很有限,公用经费更加紧张,难以维持基本运转。“一费制”不可能包括所有的收费项日,如果不能完全实现“一费了之”,实行“一费制”遏制教育乱收费的初衷就会大打折扣。遏制教育乱收费,有时不一定是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正常运转,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湖北省出台措施,由省级财政对实行“一费制”的贫困县市中小学公用经费进行补助。今年,湖北省财政已按标准,分两批下拨6700万元补助到县级财政,再由县级财政下拨到各中小学。———摘自中国基础教育网2003年9月  相似文献   

4.
日前,省政府决定财政拿出5400万元对今秋将实行“一费制”的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进行补贴,其中省财政拨付27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2700万元。此款将按实行“一费制”地方2001年上报的小学和初中学生数全额分拨到学校。  相似文献   

5.
去年秋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一费制”的推行,有利于规范学校收费管理,有利于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因而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一费制”收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制定,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普遍出现办学经费不足。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缺口在哪里?经费缺口到底有多大?如何应对经费难题、解决经费窘境?这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费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义务教育试行“一费制”后 ,规范了农村中小学收费行为 ,减轻了农民负担 ,提高了入学率 ,降低了辍学率。但是 ,“一费制”也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加大 ,公用教育经费减少 ,贫困生救助难度增大。为解决“一费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困难问题 ,亟须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体制 ,实行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贫困生资助制度。“一费制”的具体内容是 :在全面清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严格核定杂费和课本费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两项收费 ,核定一个最高标准 ,只向学生收取一项费用 ,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他费用。“一费制”最高限额标准由教育…  相似文献   

7.
信息专递     
为了取缔农村中小学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收费方法。严格控制收费标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从2004年开始将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200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实行“一费制”,使广大贫困地区的上百万农民子女受益。据悉,根据规定,实行“一费制”后,因收费降低造成的经费缺口,将由各地方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有关部委明确规定,实行“一费制”的地区,除按规定标准收取一费外,不得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收取的学生费用,必须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这里辑发一组有关“一费制”讨论文章,希望广大关注农村教育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一费制”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农村学校实行“一费制”后,学校经费明显减少。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几乎为零,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难以落实。以我校为例,学校有学生700余人,每学期每个学生交杂费60元,共4万教职工工资外,每学期还需8万元才可维持基本运转,也就是说,每学期,我校经费缺口约为4万元。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开展节流,搞“活”学校的运转呢?  相似文献   

9.
一是用好政策,增加教育投入.特别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学校实行全面免除学杂费的同时,学校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把各项专项资金按时拨付到位,以便及时弥补免收学杂费带来的缺口;在有关大的项目上,如危房改造,除争取上面危改配套资金外,还可以按照有关政策,采取上级拨一点、村里投一点、社会集一点、学校挤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相似文献   

10.
《湖北教育》2004,(6):6-8
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二天,就召开这个会,足见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去年下半年以来,省政府对“一费制”地区学校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发放困难的地方实行了补助政策,重新核定了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扶持力度。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1.
实行“一费制”,是农村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重大转折,但经费不足仍是实行“一费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一费制”,贯彻义务教育政府办的原则,切实加大各级政府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科学制定收费标准,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综合统筹,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开始在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收费(即按省级政府结合各地实际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收费标准,每学年只向学生收取一笔费用,其中杂费部分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是经国务院批准,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下文反映的去年“一费制”在一些扶贫县推行不力的问题及对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办法的探讨,事关保障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切身权益,很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3.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挤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需要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目前,各地主要通过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本文对109个农业县(市)农村税费改革前后教育经费和县级财政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县级财政获得上级转移支付大幅增加的同时,教育经费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例反而下降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出现“挤出效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造成这种“挤出效应”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并没有给予地方政府足够的激励,造成了地方政府不完全执行政策,从而出现了“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运行情况,我们对我省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分析,重点调查了商州区、勉县、蒲城县、西乡县、旬阳县等10个县区。调查表明,“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实行,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建立“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等机制的作用十分明显,成效比较突出。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在推进中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贫困县在教育经费保障上难以“以县为主”;一些政策在一些县很难落实;教育负债比较严重;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危房改造资金缺口比较大;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在义务教育上的责任还不是很清楚。  相似文献   

15.
记者手头有这样三个案例:案例一某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大部分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实际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及公用经费的资金比例较低,2004年仅占全县转移支付总额的14.7%,2005年仅占24%;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资金中每年少安排了危改资金3万;财政预算未按规定落实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全县各学校的教学功能室普遍不足,必查的几所学校按二类县标准评估,没有一所学校功能室达标;县里没有建立对学校的检查准入制度,有较多的职能部门进入学校检查并收费。案例二某县2005年平调学杂费150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资金低于全市规定比例,缺口近40万元;县财政预算未按有关规定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初中班额过大,所抽查的几所学校,平均班额68.8人,且辍学率偏高,年均辍学率达3.38%,超过省定标准1.38个百分点。案例三某县平调学杂费804.7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的资金使用不规范,动用了90%发放教师基本工资;上级下拨的教育专款尚有130.6万元未到位;存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招收择校生、按成绩分班、办各种名目的重点班以及节假日补课等不规范的办学行为。日前,记者就以上三个案例请教于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相似文献   

16.
“一费制”收费办法为规范教育收费、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政府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应与其财政能力相匹配,建立有效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一费制”的各项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从2006年春季起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民教育负担大幅度减轻,学校公用经费逐步提高,城乡差别进一步减少,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行为逐步规范。但是还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如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县镇学校收入减少、“危改”资金严重不足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海口市政府日前举行常务会议,决定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等级学校”的评估,实行统一标准的“规范化学校”,遏制择校风。同时,逐步提高市重点高中向农村初中直接择优录取毕业生的比例,从今年起提高到15%。会议要求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在增加政府对教育的经常性投入和专项投入方面,要求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海南省规定的初中25元/生年,小学18元/生年的标准,更要保证市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投向海口市薄弱学校。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研究》2004,(8):57-57
今年秋季开学,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据了解,“一费制”是指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收费总额,然后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目前学生家长或个人还要合理分担极少的一部分作为对政府投入不足的补充。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费用,家长也应承担一部分。因此,“一费制”中的杂费,就包括了学生家长或个人应分担的极少部分办学公用经费。此外,还包括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补充性费用。为保证“一费制”的…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1月,阳城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验收,率先成为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达标县。走出了一条“奠基教育,成就未来”的发展之路。一、坚持优先发展战略,确保教育投入到位一是理顺和完善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十五”期间,阳城县教育投资达7亿多元,完成新改、扩建校舍面积36万平方米,危房改造面积15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按省定标准足额发放到位“。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机制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二是稳步推进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1.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