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现实中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教育是为了"训练"人、"塑造"人,其实这是外在方面的,教育还要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提升"人、"树立"人。教育给人以道德,道德是一种修行,所以教育就是引领人成人;教育给人以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教育改变人生。可惜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和人打交道,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人,所以很多人在"盲干"和"蛮干"。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师具有"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学术人"四重身份标识,其中"道德人"身份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和关键,对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起着统摄和调节作用。现实生活中,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造成这种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从伦理学视角理性地认识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只有突显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才能纠正大学教师作为"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的异化问题,使大学教师的人格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现实中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教育是为了"训练"人、"塑造"人,其实这是外在方面的,教育还要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提升"人、"树立"人。教育给人以道德,道德是一种修行,所以教育就是引领人成人;教育给人以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教育改变人生。可惜我们很多教  相似文献   

4.
理想的教育来自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学校来自理想的管理。学校管理的理想在于胸怀"人"的目的,从"人的教育"的角度来实施对"人"的管理,实现"人"的最大增值。为此,必须建立"人是最高目的"的信仰,推崇"为了完整的人"的理念,恪守"尊重人的天性"的法则。  相似文献   

5.
正含有"人"的汉字使用的频率很高,如"你、他、会"这些字,都会不经意间从我们的笔下"蹦"出。我们把"人"分别出现在上、下、左、右、中等不同的位置进行归纳练习。"人"的源流:"人"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的"人"描绘的是一个侧面弯腰的人的形象。"亻"由"人"变化而来,多在字的左侧。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教育的主体也是人。针对目前历史教育中诸多忽视"人"、缺失"人"的情况,历史教师应提倡教育中"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研究中,普遍将教师视为集"全能的理性人"和"完美的社会人"于一身的"完人",这种形象与真实情境相去甚远。在总结教育学中对于"人的预设"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教师作为"复杂人"的形象预设,并认为教师角色的这种"复杂性"体现为教师是"有限的理性人"、"利益的博弈人"和"未完成的人"的综合体,最后探讨了"教师作为复杂人"这一命题对教学设计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编点评:用"恩怨情仇"串起自己的读书故事,新颖的创意,风趣的语言,写出了小作者真实、生动的读书经历,让人印象深刻!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可是一些人说:"读书简直是浪费时间。"有一些人说:"读书是浪费生命。"还有一些人说:"读书是一种逃避。"  相似文献   

9.
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生活在春秋"人"的发现时代,通过对"人"的思索和实践,在"人之为人"、"人之范式"、"人之理想境界"、"人之处世方略"诸方面,有着里程碑式的建树。这些"人本"滋养,对于新世纪的国人不无裨益; 摆上世界现代文明平台,对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其质量也是一种净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在朗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做到读中有"人",即朗读中要有"人"的发展目标,有"人"的个性表现,有"人"的内心体悟,有"人"的心理情感。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人的城镇化",推进"人的城镇化"必须首先明确"人的城镇化"究竟是什么人的城镇化。在现阶段,"人的城镇化"所说的"人"不是泛化意义上的一切人,其主体人群是农民工,此主体人群的城镇化关键在职业教育,服务于"人的城镇化"的职业教育路径关键在建立分层分类的职业教育等八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着"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思考,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跃龙中学将办学追求定位为:传承"龙文化",弘扬"龙精神",培养"龙传人"。以"龙文化"校园浸润人,以"龙精神"课堂振奋人,以"龙传人"校本课程培育人。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为大家所熟知,成为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教育共识。立德树人不仅说明"立德"是"树人"的必要条件,而且也说明"树人"是"立德"的目的。站在教育学的角度看,立德树人表明,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树人",在于成"人"。第一,道德教育何以成"人"?道德教育何以成"人"?问的不是道德教育要成什么人,而是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相似文献   

14.
状物散文以刻画"物"为主,但又不能脱离"人";心里想的是人,眼中看的却是物。处处赋予"物"以人的形象不行,因为"物"毕竟不是人,照着人写物,必不像"物",但脱离人写物,又难以立意抒情。因  相似文献   

15.
孔子思想中对于"人"的生命存在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循礼、达仁和知天命"。此三者指向性渐趋"人"之内在自觉,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向内的过程。随着"人"的境界的提高,"人"的最显著变化是"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弘扬。通过提升"人"之"德"去体悟"天"之"德"而达到终极目标———"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人"字先一撇然后一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是这样写。但正是这简单的一撇一捺,确实很难把握,"撇"短了,"人"就倒了,撇、捺分家了,"人"就不是"人"了,撇捺都短了,"人"小了,也失去了"人"字那种特有的美感。唯有写成一个大写的"人",才能有端正威严的"人感"。教育应以人为本,就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相似文献   

17.
<正>幸福历来都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幸福一般指人的幸福,人理应是幸福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西方学者在谈论幸福时,在"什么样的人"问题上,往往从假设的"抽象人"出发来寻求人的幸福。例如,德谟克利特从假设的"自然人"出发寻求个人幸福感,亚当·斯密从假设的"经济人"出发寻求人类的幸福满足,伊利亚德则从假设的"宗教人"出发寻求"彼时彼界"的幸福。马克思跳出了以往学者从假设的"抽象人"出  相似文献   

18.
康德从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角度提出了"人是目的"的伦理思想,并对"人是目的"的命题进行了深刻地论述。"人是目的"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是理性存在的;二是人是主体的;三是人是自由的。康德主要从以上三方面去论述"人是目的"的哲学思想,这也是对"人是什么"的历史之谜的一个解答。同时,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论述对我们理解当前正在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人。"打开"意为"解封",让人走出自己,走进他人,走进过去、现在与未来;"打开"意为"改变",改变自己的经验积累、知识储量、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创造意识;"打开"意为"激活",把人"激活",激活人的心志和心智,让人"有梦",给人"希望";"打开"意为"挑战",挑战经验的定势,挑战自己的潜能,挑战现实的不可能。"打开"是为了让人有自信,做更"自由"的自己。"自由"是基  相似文献   

20.
人,是一种"不完善"且"可完善"的存在物。当人在种群意义上获得了"类的本质"之后,"不完善"的个体人便具备了"可完善"性,这种"可完善"性表征为主体性和生成性两大特质。确认人的主体性,意味着教育是一种尊重和信任;确认人的生成性,意味着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引领。然而,现代教育无视人的这种特质,把人当作容器来"灌输",当作物件来"加工",进而陷入"物的教育"的歧途。因此,教育必须从人的特质出发,在人的特质框架中进行重建,才能走出自身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