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一直有种隐士情怀,或居庙堂,或在山野,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社会需要时慨然而出,被弃在野时悠然南山。 现在的知识分子,还有没有隐士情怀?现代性的城市精神框架里,知识分子还愿不愿意超然物外?[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定义及其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中“文化”这个词,本是对拉丁文culture一词的意译。那么,为什么用“文化”二字来翻译那个拉丁词呢?这就因为中国古籍中本来就有“文”“化”二字的关连使用,而其含义又与现在所说的“文化”有一些关系。 例如《易经·贲卦·彖传》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正义》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又如刘向《说苑·指武》篇更把“文”“化”二宇连在一起:“凡武之为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以上《易传》把“文”“化”二字关连使  相似文献   

3.
钟祥 《新闻爱好者》2011,(6):156-157
自春秋时期士阶层从统治阶级阵营里独立出来以后,隐与仕、出世与入世、独善与兼济的矛盾便如同形与影一样,始终困扰着中国的一代代知识分子,从而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处世的双重人格。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中,真正的隐士是很少的,即使像孟浩然那样的“迷花不事君”的高沽之士.也是苦于“欲济无舟楫”的缘故,才不得不“自首卧松云”的。  相似文献   

4.
钟祥 《新闻爱好者》2011,(12):156-157
自春秋时期士阶层从统治阶级阵营里独立出来以后,隐与仕、出世与入世、独善与兼济的矛盾便如同形与影一样,始终困扰着中国的一代代知识分子,从而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处世的双重人格。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中,真正的隐士是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声望下沉所造成的媒介形象危机引人关注。从知识分子理论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有别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放眼天下、勇于承担公共事务批判的公共知识分子在现阶段渐行渐远,甚至于消逝;而放弃或让渡学术自主性、乐于与媒介合作的媒介知识分子则在技术与信息时代大行其道;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与构成的改变是知识分子声望下沉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隐士的生活     
在人们印象中,隐士的生活是很清贫的,这个印象并不完全正确。事实上,隐士贫富悬殊,有如天壤之别,生活差异也极大。最清贫的隐士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穷的人。陈仲子在灾年三天没有东西吃,眼睛饿得失了明,自己爬到井边吃虫蛀的李子,三咽而后眼睛复明。董京居洛阳白社,以行乞为生。离开白社时,寝处唯有一石、竹和两篇诗。最富有的隐士,却是自己时代最富有的人。后汉折象祖上为侯,几代人不断积累财富,家产全归他继承。他拥有二亿家财,八百家奴。天下罕有其匹。 隐士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呢?隐士的经济来源大致有三种渠道:先辈留下的财产;职业收入;俸禄和官私赠与。  相似文献   

7.
[原文]明於观人,暗於观己,此天下之公患也。见秋毫之末①者,不能自见其睫②;举千钧③之重者,不能自举其身。甚矣,己之难观也。人皆知以己观己之难,而不知以人观己之易;因人之善,见己之恶;因人之恶,见己之善。观孰切於此者乎?晋怀公不知己之无以致人,徒贵人之不从己,殆未尝以人而观己也。怀公晋国之君,彼重耳特一亡公子耳。狐、赵之徒④,出从重耳,陷敌困卫、逃齐脱楚,人有不堪其忧者矣;乞食投块、观浴操戈,人有不堪其辱者矣;风羁雨绁、过都历邑,人有不堪其劳者矣;使其舍重耳而从怀公,则闾里欢迎,姻族毕至,击鲜酾酒⑤,舒发性情,此天下之至乐也。高轩华毂⑥,豹饰羔裘,前超后陪,光生徒驭,此天下之至荣也。堂宇靓深,自公退食,体胖心广,四顾无虞,此天下之至安也。怀公盍⑦亦以人砚己乎?从彼者忧如是。辱如是,劳如是,而狐、赵辈乃就之而不辞,从我者乐如是,荣如是,安如是,而狐、赵辈弃之而不顾,则德之优劣厚  相似文献   

8.
读《吕氏春秋·察传》篇,其争有两则始而以真传讹、继则以讹传讹的故事,对今人仍有启发。照录如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  相似文献   

9.
再论出版物两个效益与文化品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文化品位?我们首先得清楚何谓文化?《周易》云: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论述文化的语句,在此时中国人的观念中所谓文化的含义实际上就是去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以教育感化为手段去治理天下。《现代汉  相似文献   

10.
[原文]天下之事,胜于惧而败于忽。惧者福之原,忽者祸之门也。陈侯以宋、卫之强而惧之,以郑之弱而忽之。遂以为郑何能为而不许其成。及兵连祸结,不发于所惧之宋、卫,而发于所忽之郑。则忽者岂非祸之门耶?然则推郑何能为之一语,实国败家亡之本。古人所谓一言而丧邦者也。秦弱百姓而备匈奴,岂非惧匈奴之势强而谓百姓何能为乎?然亡秦者非匈奴也。汉抑宗室而任外戚,岂非惧宗室之势迫而谓外戚何能为乎?然亡汉者非宗室也。晋武帝以戎狄何能为而不徙,故卒亡于戎狄。隋炀帝以“盗贼”何能为而不戒,故卒  相似文献   

11.
吴廷俊 《报刊之友》2014,(10):177-177
"方法"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2400多年前,墨子就说:"今夫轮人(做车的工匠)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圆与不圆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圆,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圆,是故圆与不圆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圆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故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  相似文献   

12.
原君     
【原文】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②,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③,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④;此其入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⑤.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⑥.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⑦;入而又  相似文献   

13.
杜永利 《中国广播》2008,(12):66-6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大约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的彖辞中。《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尽管对“人文”一词的理解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把以人为本作为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4.
劝学     
[原文] 君子曰①:学不可以已②。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④,鞣以为轮⑤,其曲中规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輮使之然也⑧。故木受绳则直⑨,金就砺则利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2)。吾尝终日而思矣(13),不如须(?)之所学也(1);善尝跂而望矣(1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18),而闻者彰(19)。假舆马者(20),非利足也(21),而致(?)  相似文献   

15.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读书、求仕一直是广大知识分子的人生必经之路,所以历朝历代,上自官府,下至家族,都很重视教育。家族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全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家训”,便是知识分子家族教育的产物。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即写有《诫子书》,西晋杜预也有《家诫》,但因篇幅少,内容简略而未能流传。而最有名的家训读物则是《颜氏家训》。  相似文献   

16.
将天理解为意志之天的哲学家以董仲舒为主要代表。他断言天是宇宙方物的创造者:“天执其道为万物主”,“万物非天不生”。至于天人关系则是“人副天数”、“人之为人本于天”。他创立的“天人感应论”就在于要论证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能主宰万物和人,而天人亦能相通并相互感应。积极意义:以神权限制君权;还具有人本主义的萌芽:人最为天下贵也。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是故其为欢不怜而怜,其为悲不慑慑,万方百变,逍遥而无所定,吾独慷慨遗物而与道同出,是故有以自得之也,乔木之下,空穴之中,是以适性,无以自得。世.虽以天下为字.万民为臣妾.不是以养生也.能臣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  相似文献   

17.
正"方法"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2400多年前,墨子就说:"今夫轮人(做车的工匠)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圆与不圆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圆,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圆,是故圆与不圆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圆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故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墨子·天志》)《中文大辞典》对方法的解释是"行事之条理也",即  相似文献   

18.
善卷传说及其与蚩尤的关系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善卷,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一位高人隐士,其事迹在《庄子》、《苟子》、《吕氏春秋》、《列于》、《淮南子》等战国秦汉文献中都有所记载。其中以较早的《庄子:让王篇渐记最详,其云:“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回:‘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农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人深山,莫知其处。”在庄子的笔下,善卷是一个自食其力,与同自然,逍遥于天地之间的高人,至于他有何德能,以至舜要让天下于他,则…  相似文献   

19.
前几个月,我参加了一个研讨会。会上,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的南帆说他近来常思考:为什么古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想去做官,除了做官,就是做隐士,而没有另外的道路?南帆的问题,如果换一个思路来提问,我想,可以是:为什么古代中国(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以后的古代中国)缺少公共知识分子?简要地回答:因为古代中国缺少公共空间。譬如缺少报业,缺少出版业,缺少公共教育……有些治中国新闻史的,把“断烂朝报”也当作新闻报纸,这是把两件貌合神离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古代中国的教育,也与近代中国教育根本不同。中国的近代教育,其制度、理念、课程等等,都是来自西…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天地》2010,(8):34-40
本期讲述有"中国第一文化家族"之名的湘潭黎氏家族,从清末民初到文革结束这段历史时期中"黎氏八骏"的人生传奇,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文明兴起的过程,也感受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兴盛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