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对新闻价值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对新闻价值的研究恢复,打破了新闻价值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认识局限,在对西方新闻价值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闻价值的一系列研究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学界对新闻价值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价值的概念入手,认为新闻价值是一个体现关系的概念。进入21世纪,对新闻价值的研究层面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2.
培植新闻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成为西方大众传媒流行的报道方式和常用的新闻再现技巧。由于西方新闻界对这一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加上“培植新闻”与我们所忌讳的“制造新闻”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人们始终对此有所顾虑,也就很少有人去“碰它”和  相似文献   

3.
环境新闻始于美国19世纪的资源保护运动,美国是公认的环境新闻的发源地之一,确切地说,环境新闻这个新理论思想指导的新新闻题材,从20世纪70年代后最终得以在美国主流媒体(主要是文字媒体中的报道)确立并发展,其缘起却与普利策新闻奖密不可分,普利策新闻奖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的新闻报道上的威望及其对新闻报道的指导作用,是美国主流媒体各类报道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4.
杨晓光 《新闻窗》2011,(3):70-70
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报业掀起了一股深度报道的热潮。随着电视采录设备的更新,广播电视新闻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与报刊的竞争也将目光投向深度报道。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深度新闻调查节目《60分钟》成为热门节目。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新闻深度调查节目。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信息需求与日俱增。与之相适应,现代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开辟新的播出时段。电视早新闻便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同时,它也成为受众在晨间时段除日报、广播早新闻之外的又一种选择。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视早新闻可以溯源至20世纪中叶。以美国为例,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三大电视网先后开设了自己的早间新闻节目,即NBC的《今天》,CBS的《早晨》和ABC的《早安,美国》。这些节目逐渐培养起观众新的收视习惯,并成为各电视网的名牌节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新华社初创时期,我国开始有新闻业务交流方面的刊物,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后大量涌现。据《中国新闻年鉴2008》统计,我国新闻专业期刊公开发行的共有66本,在数量、质量方面有了较大发展。新闻期刊编辑要负责从约稿到统筹组合的全部过程,是期刊制作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7.
王永梅 《大观周刊》2011,(18):36-36
谭载喜教授编撰的《西方翻译简史》自1991年出版以来,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与欢迎,并于2000年重印。2004年,谭载喜教授对该书进行增订.用大量篇幅对当代翻译理论进行扩充,由原书中只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更新至21世纪之初的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现状。《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更能反映出20至21世纪蓬勃发展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最新面貌,更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闻“女性化”的真相——解读《时代》的“女性封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女性化”是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时代》周刊在内的许多西方主流媒体为扩大媒介市场。逐渐增加与女性相关的报道和文章。表面看这似乎代表着西方社会由男性主导的传媒空间开始朝着所谓“女性化”的方向发展,但通过对《时代》周刊封面故事的具体考察与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增加的只是作为生理性别的女性符号,而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种“女性化”的真相实际是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遭受到更大的文本贬抑。  相似文献   

9.
范长江先生的新闻名著《中国的西北角》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但我们今天重读这本著作,依然能从中获益良多。范长江专业的新闻素养和卓越的采写技能对现今新闻界、学界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出版人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出版新闻》杂志2002年9月载文称:自视为亚洲第一出版强国、世界几大出版强国之一的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至21世纪的现在,出版市场  相似文献   

11.
新新闻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种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引入新闻报道的新闻理念。由于与传统新闻学存在分歧,使其在世界新闻史上"昙花一现",但新新闻主义的合理成分仍被保留下来。本文以《南方周末》特稿为例,对其经典稿件进行文本分析,展示新新闻主义典型写作手法在南周特稿中的呈现,并分析新新闻主义在当今媒体新闻语态转变背景下对新闻文本革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新闻类周刊伴随改革开放历程的推进,与社会转型思潮的变迁同步发展。它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取得跳跃性的发展,从最初的《半月谈》、《瞭望》,到现在市场销量较稳定的《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以及《新民周刊》,三十余年间,中国的新闻类期刊以西方同类先导性周刊为典范,历经深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历程中的起伏跌宕,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期刊类型,并以兼容并蓄、心怀天下的开放性视野,在转型中国的社会发展场域中发挥稳中向好的作用。然而,游走于"时事"与"时尚"两界的定位局限,当前国内新闻类周刊总体发展格局有待提升与拓展。  相似文献   

13.
《新闻爱好者》2011,(6):161
常法武,男,1951年生,河南省汝州市人,现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主席,多次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委。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从事新闻摄影活动,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半月谈》、《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数百幅,多次参加省内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活跃在美国新闻界的重要新闻写作理论,后来传播到英、法、日等国家,在指导新闻实践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理论传入我国,对促进我国新闻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深度报道理论的提出 从20世纪初叶开始,客观报道理论所确立的客观、迅速、将新闻报道与意见写作分开的报道原则,成了西方新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娱乐化“热”现象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金仙 《新闻窗》2009,(3):78-79
电视新闻娱乐化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地方台曾聘用演艺明星沃尔特斯到现场播报新闻,并且收到了很高的收视率,从此引得其他节目纷纷效仿,新闻娱乐在外国逐渐兴盛。但是我国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此类新闻娱乐。电视新闻也从播报内容、播报方式到播报理念,都开始渗入了越来越多的娱乐性因素。其中的代表性电视节目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海南台的《直播海南》等,  相似文献   

16.
日前,84岁的老摄影家陆惠君来到江苏无锡市档案馆捐赠作品.老人先后5次到馆,共计捐赠了108幅摄影作品,内容以新闻、生活类为主,时间跨度从1958年至2008年,其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照片占半数以上,是近年来无锡市档案馆接受个人捐赠照片最多的一次.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环境新闻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①,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环境新闻报道领域日益拓展,报道内容日趋丰富,报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报道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但是总体来看,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并不深入,一些环境新闻报道看起来还是沿袭20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的思路,而较少反映环境与发展方面真正前沿的思想和进展。其实,自第一次环境运动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表现就是由浅绿色的环境观念转变为深绿色的环境观念。我们的环境新闻也应顺应环境观念的深化,从浅绿色走向深绿色。  相似文献   

18.
档案利用理论是档案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随档案工作的发展需要而建立,随档案学的不断成熟而日趋完善。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西方档案利用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之间,成熟与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档案利用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70年代末至今是我国档案利用理论的发展阶段。通过中西方档案理论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档案利用理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9.
马缘园 《新闻通讯》2014,(11):30-31
新闻伦理研究是传媒伦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伦理研究始于美国,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开始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快速发展。随着大众传媒对个体认知、社会价值判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的反思,传媒伦理课题尤其是新闻伦理研究在近年再次进入研究视野,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对于新闻伦理的界定,早在1993年出版的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中,将新闻伦理学定义为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及其规律的学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新闻伦理与新闻职业道德及新闻职业规范之间的含义几乎是等同的。  相似文献   

20.
《金刚川》是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第一部影片。基于新的外交格局考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四十年间仅仅有6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映。2020年《金刚川》的上映,标志着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迎来了新的创作高潮。影片在继承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叙事美学风格。《金刚川》从叙事到内容多层突破,对新型主流电影叙事进行了新的发展。本文将用热拉尔·热奈特关于叙事话语的理论着重分析《金刚川》的叙事时间、叙事语式和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