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既要采访事实,又要采访思想,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特别强调指导性,这种指导性主要是思想指导,旨在通过报道和评述事实,向受众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希望受众从中受到教育、启迪和鼓舞,而不是就具体的业务、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因此,为了不断地写出思想深刻、观点新颖的稿件来,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新闻工  相似文献   

2.
近来,一批所谓“导读”、“解读”、“快读”、“速读”类的“浅阅读”图书,如雨后春笋纷纷摆上书架。真如其广告语上说的能“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吗?  相似文献   

3.
全国两会是个新闻富矿.但是,限于文体和开会的节奏,两会采访需要“短而精”,如何在三言两语中抓到新闻?我的体会是,除了抓“观点”更要抓“事”,理论联系实际,让事与理相融相彰,代表委员的观点才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报道才更好看、更有新闻价值和传播力. 比如,我就“培育工匠精神”话题采访工人代表、山东豪迈集团电火花小组组长王钦峰时,他说起一件事:在豪迈集团,发现问题有“提案奖”,解决问题有“改进奖”,去年,集团1.2万名员工提出了11万个问题,解决了8万多个.这是个非常好的事例!当日稿件中,我提炼了这些语言,做了小标题“激励机制一年促成8万个‘改进”,稿件一下就变活了.  相似文献   

4.
解悦 《传媒观察》2013,(9):46-47
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不只是简单地会使用相机、摄像机和笔记本.要把锻造核心竞争力作为转型目标。全媒体记者核心竞争力包括:思维方式的不断创新,专业领域的深度拓展,知识结构的全面更新,工作网络的多向延伸。  相似文献   

5.
经过与美国、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其它成员国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即将迎来加入WTO的喜讯。 喝了六天“西北风” 那是1999年11月10日上午11点多钟,以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率领的美国代表团走进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的大楼,这预示着中国加入WTO与美国的谈判出现了曙光。 为了采访此次活动,我早晨7点多钟就已来到外经贸部的大门外,前来采访的中外记者越来越多,几家电  相似文献   

6.
康美权  郭敏 《声屏世界》2013,(11):71-71
当“养眼”日益成为影视剧的主流,主宰着影视剧的潮流时,我们有必要保持一种“养心”的自觉意识。一部影视剧能够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对社会心理和行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养眼”和“养心”,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记者来了!不过,这次记者不是来采访的,而是来“当官”的。因此,他们当然也不会匆匆来、匆匆走,而是要在相关单位“扎下根来”。近日,兰州市新闻媒体记者驻城关挂职锻炼活动正式启动,城关区委向五家主流媒体43名优秀记者颁发聘书,即日起分赴城关区委宣传部和22个街道、10个政府工作部门担任“一把手”助理。  相似文献   

8.
提及苦情戏,在笔者的印象中,往往是“看了第一集就知道最后一集的内容”,主人公成天哭哭啼啼、委曲求全,情节老套,毫无可看性,即使广电总局不着手整顿苦情戏,观众也陷入了一种审美的疲劳状态。在人们审美情趣要求越来越挑剔的今天,这阵似乎与时代有些脱节的“苦情风”还能热多久?  相似文献   

9.
不靠“现成材料”,用眼看,用脚走,用脑想,用手写,就一定能多出鲜活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0.
1956年,我来到北京西城砖塔胡同43号一处小四合院,叩开了张恨水家的大门。他家里人说,张先生前几年得的脑溢血症虽然好了,近来身体又不适,不便会客。可是,恨水先生听说是新华社记者来访,还是抱病接待了我。  相似文献   

11.
查毅 《新闻窗》2012,(5):6-6
集团连续推出7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题培训。几位集团领导现身施教,霍总20年前的“几个故事”、刘总多年总结的“十条经验”、万总“关于时政报道的那些事儿”、张总“三首诗妙话‘走转改”’、姚社长列举的当前新闻工作者的“六种心态”,无不引人共鸣,让人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2.
13.
石鹰 《新闻采编》2009,(2):32-33
提起新闻采访,人们并不陌生。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从理论的角度讲,新闻采访是一门科学,是新闻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讲,新闻报道的全过程是"六分采、三分  相似文献   

14.
叶红菱 《新闻窗》2014,(4):14-15
在当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记者的社会地位和采访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敏感性事件,只要做到“带心”采访,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着重说说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具备的“三心”:真心、细心和责任心。  相似文献   

15.
《新闻导刊》2004,(2):49-49
采访思想,不仅有对这一做法必要性的认识问题,而且有一个如何掌握具体操作方法问题。要学会采访思想,首先必须逐渐养成热心与被采访人及其他人交流思想的习惯。其实重视在采访和写作中交流思想,使其产生连锁反应,已成为许多精明记和编辑的共识,他们努力将其运用到新闻作品采写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要创收,更要创优丹东人民广播电台华君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广播宣传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电台创收和节目创优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一点拙见。创收为了创优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广播长时期没有广告,事业经费全部由财...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8.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者出手必须要快,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者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这种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记者采访深入不够,没有完全做到身入、笔入、心入。身入。就是不能当“屁股太沉”的记者,热衷于跑会议、要材料,从来或很少下基层,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要材料,指挥通讯员干这干那,或者干脆剽窃通讯员的成果署上自己的名字。有时即使到了基层,也是不愿意到艰苦的生产一线,…  相似文献   

19.
梁粤新 《青年记者》2009,(18):68-68
目前,隐性采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新闻实践中,尤其是涉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电视新闻报道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就运用这种报道方式。各省市级电视台近年来也纷纷配备隐形摄像机,用于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20.
日前,我去某县宾馆参加一个座谈会,此座谈会的主题是本地某一社会学科规划。事情不大,但记者阵容不小,本县电视台派出了三人摄制小组,本县广播电台两位记者也在做全程录音报道,加上市级日报和市电台的记者,此小小座谈会,前来参加宣传报道的有11人,这么多的人加入到当地的"新闻大战"之中,这难道是由于它的新闻价值大到如此程度,非得如此"高投入"地报道吗?这倒觉得让人生疑。对这个座谈会的宣传报道是必要的,但宣传报道的规模应与新闻的本身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