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并大力译介中国典籍,是中国翻译史的又一高潮.耶稣会士经由译介西方经典发展到译介中文经典,再到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译介高潮,译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大为提升,译介成果传至西方,引领了西方的启蒙思潮,推动了西方的中国热,奠定了西方汉学研究.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士不同历史阶段中文典籍译介特点的分析,探讨中文典籍译介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玛窦规矩”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随着其海外殖民事业的拓展,西方天主教会输出宗教的热忱空前高涨。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传教组织“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由于利玛窦之前来华的耶稣会士与澳门殖民者保持密切关系,明初政府实施了闭关海禁的对外政策,加上驻澳门耶稣会士实行的完全“葡化”的传教方式过于陈旧、僵化,不少传教士便认为“让中国人改变信仰”会如同“接近月球”一样困难。  相似文献   

3.
一、汉译西学书自16世纪末起西学东渐以后,一般将有关西方宗教文化的图书称为"西书"。"西书"入中国的一大高潮在耶稣会士入华期间。1540年创办的耶稣会为了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在16世纪末叶选派了范礼安(Alexander Valignari)、罗明坚(Michael Ruggieri)、巴范济(Franciscus Passio)、利玛窦(Mattaeus Ricci)四名意大利耶稣会士来华。罗明坚终于在1582年得到广东制台陈文峰的允准,入住肇庆并正式传教。罗明坚在明末首先进入中国内地,并最早在  相似文献   

4.
出版的历史阶段划分和普通历史分期不应该太一致。茅盾在他的回忆录里用了“新式出版”,没有用近代、现代这些概念。“新式出版”和原有的出版活动,从出版目的、编辑方式、制版印刷、直到经营发行都有很多不同。但本质的东西,我想恐怕还得在出版物的内容中去找。新式出版物之新,在于内容和固有文化不同,它添入了新的、和人们现实生活更接近的东西,有的甚至直接干预人们的生活。如果可以这样讲,那么近代出版的先河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一提天主教,就联想到耶稣会和利玛窦,其实来华最早的并非利玛窦。在他之前,附西班牙或葡萄牙商船来华的传教士很多,但他们都只在澳门和肇庆一带活动。之后的法皇路易十四,为染指我国也曾派教徒来华传教。但唯有利玛窦和由他负责管理的在华耶稣会士所作  相似文献   

5.
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出版的作品堪称“中学西传”之滥觞,其数量之巨蔚为大观,对彼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描摹.西班牙耶稣会士庞迪我刊行《七克》一书,以中西文化的契合点为前提,指出人性中的七宗罪恶,试图使基督救世的思想渗入人心.全书内容生动,富有哲理,不仅对明末知识分子阶层影响颇大,而且还远播日本,成为欧洲早期汉学的重要先驱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留下了大量中国传教区的年度报告,无论是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天主教史研究,还是对于明清史、中国社会史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但这批档案文献尚未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本文简要阐述这批档案文献的内容、特点、规模和史料价值等问题,希望引起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一耶稣会年报制度耶稣会的年报,又称为年信(葡文为Cartas Annuais,拉丁文为Litterae Annuae),是耶稣会  相似文献   

7.
卫匡国是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十七世纪欧洲汉学的先驱、历史学家及地理学家.论文主要介绍其西文汉学名著<鞑靼战纪>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以及版本情况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英文本的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是明末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在华28年,他调整传教政策,奉行"上层路线",广泛结交中国儒士,得到了士大夫的接纳与认同,他们以赠诗的方式表达对利玛窦的认同与情谊,赠诗彰显了中西交流的文化意义。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初七日,利玛窦奉耶稣会远东视察员范礼安(Alexandre Valignano,1539—1606年)之命来到澳门,次年九月初十日,随同另一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年)抵达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在华传教会所。  相似文献   

9.
张彦伟 《兰台世界》2012,(24):43-44
耶稣会是第一个系统地以创办学校、面向全社会招生作为主要职责的宗教修会组织。尽管属于教会教育机构,但耶稣会学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于课程与教法大胆革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胡忠良 《历史档案》2002,(2):101-105
欧洲人来华 ,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此后两千年中 ,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断断续续。元代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来华旅游 ,著有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引起轰动。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赴华之潮 ,更谱写了东西交通史上的新篇章。然而 ,中国正式对外国旅游者开放 ,则开始于咸丰十年 (186 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一时期 ,欧洲人成为外国人在华游历的先驱和主角。关于这一段历史 ,现存大量欧洲当事人的游记文献 ,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方便 ,在此基础上的研究论文专著也颇多。但来自官方的记录特别是清朝政府档案中有关的原始史料 ,由于各种原因在研究…  相似文献   

11.
郎世宁,原名约瑟·迦斯提里阿纳(Giuseppe Castiglione),是著名的意大利画家、耶稣会士,于清康熙年间来华,相继在康、雍、乾三朝担任宫廷画师,以擅长西洋油画并结合中国传统画法而闻名。但关于他来华的具体日期和出生年月,记述不一。最近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宫中档》内,发现了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广东巡抚杨琳的一件奏折,颇能说明一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仞,人批耶稣会士前往中国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为了传教,他们动用了一切手段,有些耶稣会士甚至扮演了不光彩的间谍角色,这在中俄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崔维孝 《历史档案》2007,3(2):16-23
在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天主教入华和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还是托钵修会(Medicantes)①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托钵修会之一的方济会是继耶稣会之后入华的第二大修会,其传数士人数、传教区域和发展教徒的数量虽然少于耶稣会,但却远远多过道明会和奥斯定会等修会.  相似文献   

14.
樊守义(1682-1753),又作守利、守和、诗义,字利和,乃山西省临汾人氏.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樊守义的<身见录>是一部至关重要的著作. 1707年25岁的樊守义随在华的耶稣会士艾若瑟(Provana)赴罗马见教皇.他们二人从澳门出发,经由巴西、葡萄牙、西班牙到达罗马.樊守义在欧洲待了数年,加入了耶稣会,并且还进入罗马神学院学习神学,毕业后晋升为司铎,取教名类思.1720年樊守义和艾若瑟回中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以明末清初进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为研究对象,从传播环境、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和反馈等层面分析耶稣会传教士的文化传播活动.同时,将当前我国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活动与耶稣会的活动相比照,探索两者在传播规律上的共性与个性,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后期,耶稣会士促成了中学西渐及西学中渐两股潮流,又为西方重新"发现"了蒙古。耶稣会士通过各种渠道间接地获得关于蒙古的各种信息,留下了相关著述及地图,促进了西方人对蒙古的地理和族群认知。  相似文献   

17.
徐汇观书记     
明末清初时候,天注教传入中国。当时来华的天主教耶苏会士中有学问的人很多,我国的封建王朝和上层知识份子都很看重他们。不过到了雍正年间,天主教同喇嘛教发生了十分严重的争执;皇帝是奉喇嘛教的,于是就下令驱逐耶苏会士,天主教受了很大的挫折。当年耶苏会士藏书的地方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堂,原来南堂的藏书今有一部份仍存西什库大堂——亦称北堂,与上海徐家匯大书房的藏书南北相辉映。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以后,天主教会重来中国。这一次他们并没再回北京,却把注意力放在新开辟的商埠——上海。百余年来在徐家汇镇培植  相似文献   

18.
杭州西向5公里的新凉亭桃花岭北麓曾是三百多年前杭州教堂的墓地,埋葬着包括17世纪来华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卫匡国在内的一些传教士.卫匡国1661年感染霍乱病逝杭州就棺葬于此.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殷铎泽神父(Prosper In torcetta)购地扩大墓区,兴建了一个地下墓窟及一座小教堂,2年后为卫氏举行了迁葬礼.1936年6月杭州司铎方豪来到这里记下了21具骨瓮上的题名.  相似文献   

19.
一、德国图书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历史回顾 德国图书的传入、译介、出版始于明代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德国图书传人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毛瑞方 《历史档案》2006,24(3):10-15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出于耶稣会传教事业的需要,1613年,时任在华耶稣会会长的龙华民(Nicolaus Longobardi)派遣比利时人金尼阁返回欧洲,向教皇汇报在华教务,同时请求增派教士来华,设立中国教区,并募集图书,以备在中国建立现代图书馆之用。金尼阁于1614年到1618年间在欧洲募集西方图书七千部,并将它们带回中国。西书七千部入华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七千部西书的募集者金尼阁,作为一名天主教耶稣会在华传教的杰出骨干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的传教思想、募书动机、募书原则、募集过程,是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