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两汉政权运用“以夷制夷”策略时间长,达300多年;次数多,达100多次;地域广,遍及东西南北四周诸“夷”,有南北匈奴兵、西域兵、羌胡兵、乌桓兵、鲜卑兵、南粤兵、西南夷兵、丁零兵、高旬郦兵、夫余兵、休屠各兵以及各属国兵等。两汉政权实行的“以夷制夷”策略,弥补了汉军的兵员不足和某些缺陷,改变了汉军中的兵员结构和兵役制度,革新了汉军的战略、战术和技术,减轻了内郡人民的兵役负担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困难,节约了军费开支,推动了民族间的合作与融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经过晚清各时期仁人志士们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以夷制夷"成为李鸿章的主要外交策略之一,在晚清外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是基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被迫选择,并不谋求对外交以及其他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因此只是一时之策,并没有办法根本解决外交困境.  相似文献   

3.
“以夷制夷”是近代中国历届政府运用的一项主要外交策略,与晚清不同,在南京政府时期,此政策的运用却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在叙述这一思想的来源与和演进之时,具体阐述了南京政府在外交实践中主要表现,并简要分析了取得成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没落的清王朝面对欧美列强咄咄逼人的侵略攻势,已无力抵御,虽有自强、御辱之心,但国力衰弱,终难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冬小麦在北方发展较快,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和关中平原。这一时期冬小麦种植进一步推广的原因有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规模兴修、石磨的推广普及、旱地保墒技术的发展、小麦栽培技术的进步等。  相似文献   

6.
"以夷制夷"外交是清廷在同西方列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项外交策略,这项策略被清政府多次运用,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一外交策略被全面实践,但是由于晚清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以及"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等条款的存在,西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形成默契,勾结在一起共同向清廷施压,攫取在华利益,致使晚清意图利用列强抵制日本从而达到外交目的,然而外交策略带给中国的却是国家利益的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汝南郡处于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地带,社会经济和前代相比得到了较大发展,文化教育特别发达,出现了众多历史名人和高级官吏,对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夷制夷方略是战国以来中原民族政权统治者在依靠自身力量之外,寻求其他民族的力量以驾驭、牵制、抗衡、打击给自身带来威胁的另一民族力量,实现其民族政策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农业与游牧民族二元对立下新型战争的挑战和武帝外事四夷对以夷制夷方略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晚清早期驻外使节,许景澄有着丰富的外交活动和独特的外交思想。以“帕米尔交涉”、“三国干涉还辽”这两起对外交涉事件为视角,审视许景澄的“以夷制夷”思想及实践,从中探究晚清外交家办理外交的艰难与困惑,进而了解当时他们为维护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与努力。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24):13-14
随着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纲要》的发布,我国各地开始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在城市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徐州这个历史古城有着丰富的"两汉文化"资源,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地制定适宜的文化发展策略,是理论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从阐述"汉文化"和"两汉文化"的概念入手,概述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提出"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的几点策略,有助于徐州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清代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强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大黄被中原王朝视为重要药材以及大黄陆海两路贸易的相继发展,大黄发展成为"控驭外夷之具"而付诸实践.在乾隆五十一--五十七年关闭恰克图贸易期间清朝实行大黄制俄.在制俄实践中,为查禁大黄而查禁毛皮,从而引起了系列连锁反应,对清代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强化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大黄由对付陆路之夷扩展为对付陆海两路之夷,大黄制夷观念发展为茶黄制夷观念,并付诸于实践.清代社会按成案、成例处理类似事务的严格要求,使得错误观念产生后重重叠加,不断强化,而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有利于大黄制夷观念消解的因素不受重视,甚至被扼制.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清代大黄制夷观念不断发展强化,并在鸦片战争时期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2.
晚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随着国门洞开,大批外国人来华,他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到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记叙和评析,从另一种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反观自我的"异域形象"。  相似文献   

13.
“比”是汉代的判例表现形式,作为判例的“比”在法律渊源和司法实践中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汉律的宽省、独尊儒术的政治需求、效法先王的文化传统,使得汉代的“比”大量适用。这对法律渊源、法律内容和司法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监控模式”假说比较完整地描述了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相当程度的指导意义。有效利用“习得”“学得”的不同特征,注重输入内容和输出效果,降低情感过滤,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可以有效地将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适当修改和发展“监控模式”假说。  相似文献   

15.
浅谈足球运动员的运控球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运控球技术的特点、运用及运用原则的论述,提出了在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中,应重视和加强运控球技术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使黄河在三杨庄汉代聚落所在区域长期泛滥。三杨庄汉代聚落周围的民堤在经受长期的洪水冲击之后,逐渐失去抵御功能,最终洪水得以侵入遗址所在区域。洪水侵入过程是缓慢,因此,三杨庄汉代聚落被逐渐淹没,得以完整地被埋藏在淤泥、淤沙之中。  相似文献   

17.
西汉"五陵原"的植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时期“五陵原”有较好的植被。因陵邑的设置等原因,原有植被遭到破坏。不过,由于当时社会生态观念的作用,这种人为损害是有限度的。而这一地区人工造林育林的成就.在中国林业史上据有重要的位置。绿色的“五陵原”,对于西汉帝都的环境选择和环境营造.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从中概括了五大发展趋势:教育理念从“普适性”走向“国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从单纯的E-learning走向B-learning、教材从“平面型”走向“立体化”、学习资源从“展示型”走向“交互型”、学习方式从“集约式”走向“泛在式”,并提出了联通主义、云计算、智慧教育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兴热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