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时代的发展需要学校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华西中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理论上思考了创新型后备人才的概念与培养的关注重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关注理科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在实践上建设了包括"机器人制造空间""数字制造空间""航空航天空间""生物医疗空间""智慧城市空间"和"微科技馆"的"五空间一馆"高中理科创新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学校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基础创新空间的三级课程体系——创新基础通识类课程、创新空间特色类课程和创新项目实践类课程,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模式的建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是培养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研究和总结国内外高校创新建设的基础上,以重庆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探索学科发展策略、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定制数字医疗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产学研平台等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特色和优势的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人才创新培养模式。这对今后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对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华  韩蓉 《中国培训》2015,(4):60-61
重庆市云阳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学校)"三级五线"创新教育体系是根据中职教育教学实际设计的实施方案,主要是通过建设创新特色学校、塑造创新型管理队伍,打造创新型教师,培养创新型学生,实施开设创新课程、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开展宣传发动、制作创新作品、申请专利促进成果转化等工作,逐渐形成"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培养创新人才,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对中职学生  相似文献   

4.
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教学,高校应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倡导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完善课程分类体系、深化公共基础课改革、建立多维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研讨式课程教学等多种举措,从理念、知识、能力、个性发展四个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我国现代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模式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旨在积极推进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多方面的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平台构建,以期对地方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当前对培养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课程实践的加强,教育培养平台的建设,深入认知专业特点、人才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格的提升,是培养金属材料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数字化、智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中小学信息科学课程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为国家数字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具体举措。文中介绍了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分析了“人工智能创新教育”产品的发展理念和特点,并通过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的教学实践介绍了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在该校的实施路径及教学融合方向,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开设和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人;而创新性人才的特征则包括知识基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人;而创新性人才的特征则包括知识基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介绍了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教育平台的构建,阐述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系列核心课程建设、创建实验教学新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果与成效.  相似文献   

11.
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工程型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和增强创新能力是当前课程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创新工程型人才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探讨创新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谭洪龙 《教书育人》2011,(15):24-25
一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善于将创造能力化为创造性成果和产品的人才。尽管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学科或一门课程的教学所能完成的,但是大量的中外教育实践事实充分说明,数学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3.
张国俊 《科教导刊》2023,(9):106-108
伴随全球保险业迈进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保险行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高校,迫切需要根据数字保险发展的方向、风险管理、监管趋向等方面进行数字保险课程建设。文章就“数字保险导论”课程的建设从明确教学目标,深刻把握课程建设理念;规划教学范围,科学厘定课程内容边界;设计教学模式,合理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完善考核制度,助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旨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守正创新型人才,助力人才强国战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本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外一流大学以激发创新兴趣为导向灵活设置课程、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的建设实践基地、以满足创新需求为核心开展国际交流、以驱动创新发展为引擎进行跨学科协作,为国家培育了大批创新型人才。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经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当取其精华,积极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进课程体系设置、完善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跨学科协作,以此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需求,助力我国农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5.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是关键.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已达成共识.创新方法是创新思维的钥匙,系统化的创新方法学TRIZ理论因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文章介绍了国内外高校TRIZ课程的开设情况;阐明了东北林业大学TRIZ理论教育及计算机辅助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情况以及推广TRIZ理论的实践成果;对高校TRIZ理论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上的创新性提出了建议,并对基于TRIZ理论的高校创新教育策略进行了研究,指出:领导重视是关键,学科交叉型的师资队伍是根本,有效的激励政策是导向,各级部门的协作是保障.  相似文献   

16.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决策,高校凝聚了大量的科研人才资源,具有取得重大创新性成果的必要条件和基础。高校要通过制度来加强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文化创新,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真正担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中推进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让《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能紧跟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如何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创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是教育者肩负的责任。本文叙述了《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对营造数字化开放共享的育人环境、实现教师角色嬗变、提高学生的数字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育教学理念滞后、课程建设与数字技术脱节以及产教融合度不够等现实问题。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需要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以数字化开辟教育教学新形态,构建人才成长的运行和保障环境;加强产教融合,创设数字化时代“工学结合”的人才融通环境。  相似文献   

20.
就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从信息安全专业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培养思路入手,规划建立了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体系、创新系列课程、创新人才基地、实践性教学体系、课外科技活动、创新环境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入手,深入分析研究了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建设情况,这对于信息安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