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央视品牌栏目《新闻调查》在采访形态、采访纬度、采访方式和采访目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本文以《新闻调查》为实例,对如何创新电视新闻采访作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发展壮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作为一种公众文化的传播者、一个社会舆论的影响主体,新闻媒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在新闻媒体发展的这种形势下,电视新闻在采访实践活动中的视角选择问题成为电视新闻采访活动开展的主要问题,本文将从采访视角选择的角度出发,结合电视新闻采访的实际,对电视新闻采访视角选择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女性参与和主持的电视新闻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电视新闻栏目中,已出现越来越多的由女性参与主持或是单独主持的栏目。比如柴静主持的《新闻调查》、张泉灵主持的《东方时空》、敬一丹主持的《焦点访谈》等。同时,节目的类型由原来大部分集中在社会新闻的领域更多地转向政治、经济、军事、体育等男性较为擅长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张琳 《新闻窗》2014,(2):88-89
提问,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直击事件真实性最有效的方式。合理掌握提问方式,合理运用提问技巧,对于各类新闻采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记者深入现场、反映事实以及认识实际的一个过程,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前沿和触角的领域,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视台的长足发展以及新闻事业的繁荣。但在采访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
浅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提问占有重要位置,一档电视节目,提问成功了,节目就成功了大半。提问是取得事实的手段,好的提问才会有好的回答。问的精彩,答的巧妙,珠联璧合,相映成辉。同时,记者提出的问题,又是节目中必备的线索和脉络。没有角度新、主题深的提问,就没有生动、具体的回答,也就没有出彩的节目。  相似文献   

8.
张晓明 《视听界》2011,(6):42-44
说起电视新闻中的调查类节目,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央视名牌栏目《新闻调查》。该栏目自1996年开播以来,对某些新闻热点问题和社会敏感问题进行调查取证、分析和透视,资深的记者队伍,娴熟的电视手法,使其一度成为国内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一面旗帜。不过,电视新闻调查并非只有这一种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不断出现,需要媒体,特别是城市台、地面频道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快速反应,迅速解读,深挖观众需要的内容,为受众提供“快消品”。相对于央视的《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9.
李佳 《新闻世界》2008,(11):49-5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电视新闻需求更为迫切。当今,电视几乎进入每个家庭,看电视新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对电视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自然就对记者的采访报道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的采访过程,记者占据主要地位,把控着整体新闻的节奏,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艺术和技巧,对于新闻采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电视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以及采访过程当中记者应该掌握的提问艺术和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帮助新闻记者提高采访能力和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1.
新闻首先是一种叙述,是对新闻事实的讲述。叙述角度的选择就是视角。叙述学理论认为,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大类。不同视角的选择常常可以决定一条新闻节目的质量。选择不同的视角,取决于新闻观念的区别,也取决于记者的素质与修养。  相似文献   

12.
王梦琳 《青年记者》2010,(10):63-64
央视《新闻调查》在13年的发展过程中,开创了一种中国式的“电视调查文体”,制作出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目。《新闻调查》展示的是记者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并且将之作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现场调查记者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胡芳  毕芳 《新闻前哨》2005,(10):64-65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的确,由于电视新闻特有的制作设备——摄像机的存在,使得每个人在面对镜头时都会有有意或无意的表演行为,就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这就是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相似文献   

14.
刘岩 《记者摇篮》2005,(5):20-21
新闻是社会机制的调节器,是社会秩序的监督岗,是社会生活的守望塔。新闻传播的根本目的,是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探究事实真相为己任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电视新闻传播巾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守望者”职责。本文将以今天央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深度报道栏目为模版,对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热点走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陈媛媛 《记者摇篮》2005,(3):49-49,34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新闻评论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是首个标榜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活动来完成节目的栏目。《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尖锐。又张弛有度的提问成为该栏目的特色和标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柯泽  陶开府 《新闻前哨》2004,(11):72-72
在我国,隐性采访正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新闻实践中,尤其是涉及舆论监督以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电视新闻报道。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法治在线》等栏目,就经常使用这种报道方式。各省级电视台近年来也开始配备隐形摄像机,用于隐性拍摄。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采访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被采访者单向诉说或采访者单向倾听的活动,而是一种被采访者与采访者彼此心理双向互动的活动。所以在日常的具体采访中,为了获取优质的采访效果,提升电视新闻的采访质量,采访者必须对电视新闻采访心理进行科学有效的把握,从而科学调控自己的心境,引导被采访者打破心理障碍,诉说事实真相。本文全面分析了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各项心理特点,并提出了有效把握和应对这些心理特点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视角是泛指一个人观察问题的角度而言。视角正确了,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则准确无误;视角不正确,看待问题则容易出偏差,甚至会适得其反。尤其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和锐敏的视角,这不仅是个人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客观反应,也是党的喉舌作用所不可或缺的。现将我在采访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和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9.
许敏 《新闻知识》2006,(12):52-54
观察法是新闻采访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平面媒体的报道中,深入细致的观察作用之一就是能够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弥补媒介本身特性带来的缺陷。新闻史上,朱启平先生的《落日》就是主要运用观察的方法写就的名篇,现场观察到的种种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日本签字投降那永载史册的一幕。电视的特性要求电视采访一定要去现场,电视特有的画面语言弥补了文字报道现场感不足的缺陷。如果电视记者到了现场却只能给观众一个笼统的现场画面、大而化之的报道,电视画面语言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观察法的运用同样不可忽视。本文仅以《…  相似文献   

20.
亦杰 《今传媒》2006,(8X):25-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