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隐性采访不受法律保护 目前,各国法律都没有明确赋予记者隐性采访的权利,但也没有完全禁止.也就是说,隐性采访得以存在,是因为有关依据法律没有说明这种行为是禁止的.但同样,也谈不上它有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前,各国法律都没有明确赋予记者隐性采访的权利,但也没有完全禁止。也就是说,隐性采访得以存在,是因为有关依据法律没有说明这种行为是禁止的。但同样,也谈不上它有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任彦宾 《青年记者》2010,(14):71-72
中国青年报社一位新记者入社不满两年,参与了几个有影响的调查报道的采访,作品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在一次记者会上,当报社同仁要求他谈谈自己做调查报道的感受和经验时,他却满脸困惑。  相似文献   

4.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不公开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虽然隐性采访不等于批评曝光,但是不可否认,隐性采访主要用于舆论监督,多数是在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正常的显性采访难以进行的情况下采取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不公开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虽然隐性采访不等于批评曝光,但是不可否认,隐性采访主要用于舆论监督,多数是在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正常的显性采访难以进行的情况下采取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成为当下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隐性采访是揭露新闻事实的杀手锏,而在隐性采访被广泛运用的同时,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越来越多,这就引出了隐性采访的风险以及面对风险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暗访,是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以及隐瞒记者的身份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我们进行隐性采访,是因为正常公开的采访在面对各种需要监督的行为时容易产生抗拒,从而难以获得全面、真实的材料,如果采用非公开的隐性采访手段,则较易达到采访取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电视隐性采访是一种特殊的采访类型,因为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隐藏自己的身份,所以长久以来这种采访类型颇具争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特殊的采访类型的法  相似文献   

9.
徐宜可 《传媒》2016,(3):89-90
隐性采访可以揭露一些社会的黑暗面,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们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但由于其采访的特殊性,在采访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法律冲突,造成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侵犯.对此,政府和媒体等相关主体有必要加强对隐性采访的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本文从法律视角出发,在阐述法律规制的基础上,分析隐性采访的冲突及其风险规避策略,以期为政府和媒体机构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的底线,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策划者或编辑来把握的. 采访不等于报道.隐性采访与公开报道是两个概念,隐性采访的争议性,事实上是由隐性采访的内容公开报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正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以其直观迅速、真实可信吸引读者眼球,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青睐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媒体记者各显神通深入新闻现场报道。然而,我国的社会法制已日益健全,权利界限也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业内外一度也是争论不休,记者因隐性采访造成新闻侵权吃官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新闻侵权,业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  相似文献   

12.
13.
隐性采访能够通过一些有效的暗访手段获得正常采访和拍摄中无法得到的新闻素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采访模式,它能够让一些社会黑暗面得以曝光。但隐性采访在法律和道德伦理方面一直备受争议,因为隐性采访所引发的法律诉讼案件也时有发生。因此,隐性采访虽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采访效果,但也要注重隐性采访的人文关怀,尤其注意保护镜头中涉及的无关人员的利益或安全。本文浅谈隐性采访中应注意的道德与法律风险,以及相应的规避之策。  相似文献   

14.
郭涛 《青年记者》2009,(13):61-62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丁井 《记者摇篮》2007,(6):37-37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猎取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面对隐性采访被频繁使用的现状,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充分认识它的负面效应,尽可能地规避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手段,隐性采访有助于新闻媒体更好的揭示社会问题、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但隐性采访的不当使用也会产生不良后果,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分析隐性采访对新闻行业本身、法律方面所带来负面效果,分析新闻记者在选取隐性采访作为报道手段时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隐性采访中的新闻侵权及其规避办法进行了探讨.其中详细研究了隐性采访的历史、含义、特征和法律规定;分析了隐性采访中新闻侵权现象的成因及其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隐性采访中规避新闻侵权现象的抗辩事由,及其应当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隐 性采访使记者能够获得丰富详实的新闻素材 ,但是隐性采访只是新闻采访方法的一种 ,是显性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在目前的国家立法中 ,对于隐性采访也是没有成文规定的。隐性采访是不得已情况下对显性采访的补充 ,而不能事情不分大小、不分析具体情况与后果 ,滥用隐性采访。对此 ,国外有学者指出 :偷拍(录)采访是一种很吸引人的方法 ,但太过频繁地使用就会使这种技艺变成一种轻浮的小把戏 ;而在被错误地使用时 ,它就会使这一手法的价值降低 ,滥用它也会引来对此加以限制的呼声。由此可见 ,隐性采访不能取代显性采访成为采访活动的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