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扫叶山房创始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对清代著名书坊扫叶山房的创始年代有着不同的说法,其中主要代表有明万历说和明季说等。本文通过对各说的辨析,并考察扫叶山房主人洞庭席氏相关人物的情况,以及席氏购藏汲古阁《十七史》书版的经过,从而确定清乾隆后期当为扫叶山房真实的创始年代。  相似文献   

2.
朝鲜早期(约1393-1622年)是韩国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继承高丽印刷术的基础上,无论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雕版印刷分官刻本、书院刻本、寺院刻本、私家刻本、坊刻本五种;活字印刷主要有铜活字本和木活字本两种。  相似文献   

3.
宋代刻书产业因雕版印刷术的进步而繁荣起来,官刻、坊刻、家刻三大刻书系统共同发展支撑起宋代庞大而勃兴的刻书产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公文汇编等文书档案。  相似文献   

4.
宋代刻书产业因雕版印刷术的进步而繁荣起来,官刻、坊刻、家刻三大刻书系统共同发展支撑起宋代庞大而勃兴的刻书产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公文汇编等文书档案.  相似文献   

5.
扫叶山房是清代著名的书坊,该书坊由苏州洞庭席氏创设,世代相传,有着近200年的发展历史.关于扫叶山房的创始人,世间多只言洞庭席氏且多有异议.通过考察与扫叶山房密切相关的人物,再现了扫叶山房发展的历史历程,理清了席启寓、席鉴、席绍容、席世巨4人与扫叶山房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对刻书版片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版片是中国雕版印刷术最重要的实物见证。民国时期图书馆保存的刻书版片,为传承中国雕版印刷术及成功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卓越贡献。此文系统梳理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对刻书版片的保护概况、版片的收藏与保管方法、版片的数量与种类等问题,为当代保护版片、弘扬雕版文化提供借鉴,亦填补民国时期雕版印刷史和图书馆史研究在版片保护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张磊 《图书馆杂志》2001,20(3):48-49
明代历经270余年,工商业的进步超越过去任何一个朝代,其雕版印刷出版事业也同样如此,亦有改进和发展。从所刻书的数量和品种来看也远远超过宋、元,而宋元旧刻传至今日已日见稀少,且藏之几家大图书馆内,成为稀世之物。相比之下,明代刻本传世多,距今近,流播广,阅读、整理、研究古籍,明刻本愈显重要。明代刻书可分为官刻、家刻和坊刻。官府刻书  相似文献   

8.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佛教传播的需要,我们在专论之一已经述及。另一条始自民间坊刻,这是本篇论述的要点。在政府刻书、私人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系统中,坊刻不仅兴起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而且影响最大。官刻和私刻就是在坊刻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元代政府机关很重视刻书事业,中央机关刻书者有兴文署、艺文监(包括艺林库、广成局)、太医院等.地方的各路、府、州、郡县儒学和书院也大量刊刻古书.由于官家倡导刻书在先,故私家、书坊刻书也随之风行全国,使刻书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元代湖南的雕版印书事业,一承两宋遗风,二仰中央倡导,时间虽只九十余年,仍刊刻了一批古书.留存于今者有茶陵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增补六臣注文选》六十卷、《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尹文子》二卷、《说苑》二十卷.清泉(衡阳)刘祥卿刻本《新编孔子家语章句》十卷.  相似文献   

10.
叶氏广勤堂是元明间建阳著名书肆,刻书甚多。见于著录和现存的刻本中,最早有刻书家姓名的刻本是元天历庚午(1330)叶日增广勤堂《新刊王氏脉经》十卷,序后有行书写刻“天历庚午仲夏建安叶日增蒜于广勤堂“牌记。国家图书馆存原刊本,《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刻本影印,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3月也曾据此本影印出版。刻书家叶日增之名,仅此一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套版印刷术的应用李虎套版印刷术是在单色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雕版印刷术的新发展。套版印刷在元代雕印史上的成就是重大的。元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资福寺所刻的无闻和尚注解的《金刚经》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卷首扉画画一位老僧在讲经,桌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明万历刻本《方洲先生文集》一书中所记载的一份极为珍贵的明代刻书工价资料,此类资料极为少见,是了解和研究明代雕版印书的经济成本、刻工生活状况及中国印刷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对江浙地区刻书工价和刻工生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并通过刻工对该书的版刻时间进行了考订。  相似文献   

13.
提起福建刻书业,出版界似乎言必称“建本”。做为中国古代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建阳麻沙的刻书作坊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技术之精和流传之广,全国少有;其所刻“建本”,确是福建刻书业无可争议的象征。只是,鲜为现代人所知的是,除了麻沙,地处闽西偏僻山区的客家小镇四堡也曾是明清时期中国华南最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它与当时的北京、武汉和江西浒湾一起,被誉为“中国清朝时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名噪一时。对于中国出版史研究而言,四堡最大的价值在于:这里保存着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这里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幸存的古代雕版…  相似文献   

14.
《今古奇闻》乃晚清一部短篇白话小说集,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下简称《孙目》)及江苏社科院《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下简称《提要》)等书记载,存世有三种版本,一为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东壁山房原刊本,二为光绪辛卯(1891)北京坊刊本,三为光绪辛卯(1891)铅印本。笔者查阅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东壁山房原刊本,书为聚珍版,凡六册,扉页题“上元王寅冶梅氏选”,扉二有牌记“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孟夏开刻”,卷前题“东壁山房主人编次,退思轩主人校订”,前有序言,署“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夏四月上…  相似文献   

15.
雕版印刷术发展至明朝已进入成熟阶段,明代的刻书事业相当发达,存世的明刻本数量颇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代高度强化,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明代的刻书业在高度强化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下,自然也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扫叶山房是一家有着浓厚知识分子传统的出版机构,重视经史子集类的书籍出版。晚清至民国年间,该书坊的笔记小说出版,由注重出版符合书坊宗旨的传统学者型笔记小说,到力图实现笔记小说类型的变革与突破,继而在民国年间向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传统进行回归,形成笔记小说出版的"扫叶山房模式",使笔记小说的出版成为其品牌。  相似文献   

17.
明代印刷事业非常发达,其刻书地区之广、机构之多、数量之大都远远超过了以前各代,书坊刻书业尤其发达,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明代的坊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福建的建阳坊刻。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一谈起“古籍”,就往往想起古籍作者和古代出版家,却很少提及刻书工人,这是很不公平的。古籍刻本的成书过程大致有定稿、校勘、书写、刻版、刷印、装评等六个环节,而最后四个环节都是由刻书工人完成的。刻书工人对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对于古代文化的流传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封建社会轻视劳动人民,刻书工人名不上经传,因而研究刻书工人并非易事。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古  相似文献   

19.
在宋代中央刻书机构中,汴梁国子监可谓是一枝独秀。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典范。汴梁国子监刻书大多是在汴梁雕版并印刷的。汴梁国子监刻书为宋代的科举取士、刻书业的全面发展、印刷术及汉文化的外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汴梁国子监刻书在宋代乃至整个刻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古籍版本浅谈(上)孙安邦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前,中国古籍全系靠手写传抄的写本。自从发明了造纸和印章,拓印技术的流行,雕版印刷出现之后,始有“版本”之说。谈版本,须先回顾一番印书之始u印刷术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般都认为最早建议雕版印刷的是五代时的冯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