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中“凄神寒骨”一句,教材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均解释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似将“凄神寒骨”的“凄”理解为凄凉,将“骨”理解为“骨头”,明显有以今律古之嫌。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编选了钱钟书的《论快乐》,教材对“飘瞥”一词的注释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3.
赵民强 《教书育人》2005,(11):63-63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先“教”,而后学生再“学”;师者“传道”在先,徒者“闻道”与“学业”于后。这必然导致学生所闻之道有“同出一辙”之感。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先“教”,而后学生再“学”;师者“传道”在先,徒者“闻道”与“学业”于后。这必然导致学生所闻之道有“同出一辙”之感。如果教师“先教”,势必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很难突破的定势,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虽然有些教师会在自己“传道”的过程中会给学生一些启发,但这种启发是在已定的理论范畴基础上的启发。当然这对于理科的内容也许有一定的帮助,那么对一些有关人文学科,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以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教师以“授业”为第一…  相似文献   

5.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释义质疑黑龙江/雷延龄宋代作家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写道:“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对“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语,教材没有注释,《教学参考》则译为:“(恐怕)秦...  相似文献   

6.
清姚鼐《登泰山记》中说:“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对其中的“若偻”一语,笔者所见的所有注本,无一例外,都注为弯腰曲背的样子。如隋树森等的《古代散文选》注道:“像弯腰曲背的样子。日观峰西边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现行全国统编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也这样注道:“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相似文献   

7.
有些成语的用法非常特别,那就是常与否定词搭配使用。成语“无时无刻”和“望其项背”的用法就是这样的。有次查阅时,笔者偶然发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多用词典(增订本)》对这两个成语的解释不甚准确,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不妥之处,敬请指出。  相似文献   

8.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9.
“提出质疑”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①专家对公务员录用标准提出质疑。(中国法院网) ②一些专家学者对“依法治党”提出质疑。(《每日文萃》)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什么时候起,报刊上出现了“提出质疑”这一说法。先请看下面的例句(下划线为引者所加):①一位同事指着某大报上一条粗黑的巨幅标题《众委员共商国是》提出质疑……(《国事和国是》,某报1993年6月20日第2版,转引自《咬文嚼字》1995年第10期31页)  相似文献   

11.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本意是讥讽说话不看对象.因为不看对象,对方不明其意,即使道理再好,也无济于事,故事出在南朝僧枯《弘明集·理惑论》.相传我国古代有位音乐家名叫公明仪,不仅精通音乐理论,而且善于弹琴.有一次,他外出游玩,看到一头牛在低头吃草,便对着牛弹起琴来.“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  相似文献   

12.
《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时,有以下数语:“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辟易”一词,《中文大辞典》释为“惊退也。退缩也。”新版《辞源》、《辞海》均释为“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文献中有关"义学"的记载,特别是清代大量正史及典章制度类资料的梳理,将义学置于民族教育史的研究视角下,置于国家统一与加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中的大背景下,结合制度性的探讨和地域的考察,对清代"义学"的含义进行全新的诠释。义学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设立,是清朝推进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性质看,清代的"义学"体制类似今天我国正在推行的基础义务教育制度,具有官办免费初等教育的特点,这是清朝独创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办初等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学生,课堂无疑是最重要的载体。经常看到一些学生课上不怎么听,课后却四处补习,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失了根本,效果可想而知。走进学校,我们经常听到向课堂要效益课堂是主阵地的说法,这已成大家的共识。不过,在这主阵地之外,还有很多同样不可丢的重要阵地,比如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当然,也包括本期我们关注的演讲。  相似文献   

15.
1.原子团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所组成的原子集团。在许多化学反应中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如反应Fe+HZSO二FeSO+H2中,SO4部分为原子团。应记住常见原子团:2.原子团毕竟不是一个原子,在有些化学反应中也会发生变化,它不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例如,在中,原子团“氯酸根”发生了变化。3.某些原子团形式上看完全相同,但它们的名称不同,是不同的原子团。例如,在KMnfy与门见认中,前者为高锰酸根,后者为锰酸根。4原子团不是化合物,不能把原子团符号看成化学式,它只是化合物的一部分。例如,“…  相似文献   

16.
"万岁"是对帝王的尊称,但这个称呼并非从出现时就为帝王专有。"万岁"最初是个表示庆贺的词语,皇帝可以用,平民百姓也可以用,并不带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宫廷色彩"。"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似文献   

17.
穷形尽相.使其形象尽致.指文学作品把形象描绘得极其充分、逼真.语出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文赋》:“虽离方而遁员,期穷形而尽相.”方员,即方圆。遁同遁,逃离、离开。相,形象。  相似文献   

18.
“望洋兴叹”这句成语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多比喻要做一件事,成功条件不具备,感到无可奈何。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遣词上略加发挥:山高不可攀时,说是“望山兴叹”;河宽不能渡时,就说是“望河兴叹”等等。这种对成语适当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当然无可非议。但如要把成语“望洋兴叹”理解为“望着海洋而发出感叹”,就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望洋兴叹”一语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秋水暴涨时,百川汇河,河神因此洋洋得意,“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来见到宽广无垠的北海,才知道自己妄…  相似文献   

19.
“廉政”一词,在我党的重要文献中始见于十三届五中全会公报,继之于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从此,“廉政”一词广泛传播开来。什么是“廉政”?或者说“廉政”的涵义是什么?打开中国古代典籍和古、今汉语辞书,只有“廉洁”、“清廉”、“廉吏”等相类的词语,几乎没有“廉政”一词。唯有新编纂的《汉语大字典》收录了“廉政”一词,但释义不明。它注为:同“廉正”、选引《晏子春秋·问下四》篇中的一句为例:“景公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那么“廉政”为什么同“廉正”?大概是源于孔子之语。  相似文献   

20.
夏军 《现代语文》2009,(10):58-59
清代戏曲家蒋士铨的《冬青树》传奇,将人间凡尘与鬼神世界二元结构并行叙述,从而组织人物推进情节,层次清晰而生动。通过表现两个世界价值观的差异,对比世人所受到待遇的不同,在褒贬鲜明的立场上传达出强烈的伦理教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