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依托纵贯山西省中、南部的太岳山脉,创造和发展了太岳革命根据地。它从一九三七年冬季开创,到一九四九年八月撤销,延续存在了将近十个年头。太岳革命根据地开创初期,管辖范围只限于岳北地区。一九四一年五月“中条山战役”后,太岳部队奉命南下,开辟了岳南  相似文献   

2.
豫皖苏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在华中地区规模较大、建立较早的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在财政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建设和斗争,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为支援抗日革命斗争,打破日军、伪军的经济封锁,活跃革命区经济,稳定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等作出了一系列贡献。  相似文献   

3.
革命老区阳城县,抗日战争时期是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解放战争时期是太岳行署领导机关、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部的驻地。阳城人民参军参战,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长治是革命老区之一,分属于太行革命根据地和太岳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治地区的新闻出版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新华日报》(华北版)和《党的生活》,及时、准确地宣传了党的政策,反映根据地的建设情况,体现了鲜明的战斗性,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挥了重大作用。新闻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新闻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山西出现了日俘“残留”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渊源.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是唯一没有离开固有“地盘”的军阀,但在抗战中,龟缩在吉县一带的晋军面临诸多的困难,财政拮据、交通不便.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收效甚微.此时的共产党却在山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八路军力量不断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这一切使阎锡山感到极度的恐慌,也促成了阎锡山同日军的合作.抗战期间,阎日双方即有多次接触,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但大都停留在了书面阶段.日本投降后,面对共军在山西的咄咄态势,阎锡山“寄存武力于中国”的想法同以城野宏为代表的日军高层不谋而合.双方很快达成协议,三万余名日俘“残留”在了山西,成为阎锡山“剿共”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北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疯狂的“扫荡”、“蚕食”侵略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粉碎华北日军的“扫荡”、“蚕食”阴谋,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实施了“敌后之敌后”挺进方略,此战略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扼制日寇对根据地的“蚕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说明:1941年和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准备对英美作战,对国民党进一步推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则集中主力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加紧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于1941年1月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根据地面积缩小了,人口从一亿下降到五千万以下,八路军由四十万减到三十万。抗日民主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时期。但是,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北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疯狂的“扫荡”、“蚕食”侵略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粉碎华北日军的“扫荡”、“蚕食”阴谋,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实施了“敌后之敌后”挺进方略,此战略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扼制日寇对根据地的“蚕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快速进击并迅速建立伪政权“以华治华”,中共出兵华北、华中地区并建立起了敌后根据地,中国出现了国民政府统治区、中共领导根据地和日伪控制沦陷区三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为防止经济与文化资敌,国民政府出资并倡导工厂、高校内迁大西南诸省,形成了中国社会与经济重心西移的景观;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西南诸省却在厂校西迁和抗战救国的建设中,形成了近代化工业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10.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在华北发动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给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带来极大的考验。如何在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根据地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昆张支队是中共冀鲁豫边区二分区派遣到梁山一带的昆山县、张秋县执行恢复任务的小部队。这支小部队三进昆张地区,灵活运用敌军工作,进行军事斗争,恢复并扩大了沦陷两年多的昆张地区根据地,取得敌后游击战的胜利,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根据地斗争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及状况 1941年至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惩困难。从1940年开始,日本侵略军加紧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多次进行残酷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掀起一次次反共高潮,包围和封锁各根据地。在这种形势下,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大为缩小,人口由1亿降到5000千万,八路军和新四军也由50万减少到30万。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根据地军民缺吃少穿,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少华  游胡 《老年教育》2007,(2):14-15
1938年5月,林彪率部到达吕梁山和太岳山脉。经过一年努力,开辟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1934年6月开始创建的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包括今天贵州的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和四川的酉阳等县部分地区,纵横约二百里,人口近十万。至1934年10月底,红三军主力离开这里为止,历时约五个月。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使红三军渡过了建军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为与红六军团的胜利会师,以及后来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我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遵照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向华北、华中敌后挺进,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华南抗日游击队也就地开展游击战争。经过艰苦的努力,先后开辟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根据地人口达到一亿,军队发展到近五十万,党员发展到八十万人。由于日本帝国主义集中兵力进攻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连续的“扫荡”、“清乡”、“蚕食”和残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加之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掀起反共高潮,使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在1941年至1942年,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根据地缩小了六分之一,人口下降到五千万以下,军  相似文献   

15.
当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我党一大批中坚分子,由城市奔向农村,准备实行土地革命,并进一步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从而先后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出现群雄并起、割据奋战的局面。 这个时期,对共产党人又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怎样对待马列主义和共产国际的决议以及苏联的经验?自“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在帮助东方各国的革命方面,曾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产生了一种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6.
一、受命于危难之时1941年和1942年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最为艰苦的两年。两年里,日寇千人以上的“扫荡”即达70余次,其中万人以上的有9次。加之天灾严重,国民党顽固派又趁机制造反共摩擦,山东根据地各区面积都在急剧缩小,部队严重减员,军需民用都极端困难。对此,主持八路军一...  相似文献   

17.
影像     
一路放映而来的红色经典电影,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智勇革命的光辉历程。地雷战上映年代:1962故事梗概:1942年,胶东抗日根据地赵家庄等经常遭受日军突袭,为减少损失,民兵集合群众智慧,用土制地雷组成各式各样的地雷阵。  相似文献   

18.
太岳区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八路军、决死队在山西和河南开辟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其管辖范围极盛之时包括今晋东南、晋中、临汾、运城地区和豫北、豫西的一些县份。它从一九三七年冬季初步形成,到一九四九年八月宣布撤销,存在了十二个年头。在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太岳军民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它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占着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在山西地方史上,更占有它光灿夺目的篇  相似文献   

19.
江沛 《历史教学》2005,2(9):20-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快速进击并迅速建立伪政权"以华治华",中共出兵华北、华中地区并建立起了敌后根据地,中国出现了国民政府统治区、中共领导根据地和日伪控制沦陷区三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为防止经济与文化资敌,国民政府出资并倡导工厂、高校内迁大西南诸省,形成了中国社会与经济重心西移的景观;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西南诸省却在厂校西迁和抗战救国的建设中,形成了近代化工业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20.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从1927年9月爆发秋收起义至1938年1月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而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为止,根据地前后坚持斗争长达11年。在这11年间,根据地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方面的经验是其重要方面。本文依据史料,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与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教育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路线和切合现实的教育内容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对根据地教育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