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三册第79页例4、例5。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2.把几倍与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联系起来,理清思维程序。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良好的学生习惯。教学重难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具、学具准备:磁性教板、投影仪、录音饥、挂图、口算卡片;学生操作用的小捧14根和圆形14个。  相似文献   

2.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数学风格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讲单摆时,可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如讲“受迫振动”时,用“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做法是:把六个涂成不  相似文献   

3.
一、自制教具、学具,激发兴趣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教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的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教具和学具等。如讲“单摆”时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二、鼓励课后做实验,巩固知识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巩学知识。如讲“受迫振动”时,“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具体化。具体做法是:把六个涂同颜色的米花用线穿起,挂在的横梁上。六根细线每两根等短的挂在中间,最长两…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运用是帮助学生准确、完整、灵活掌握和运用概念的有效手段;运用教具演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运用学具,加强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教具直观教学,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自制教具模型,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67页例3、例4。教学目的:通过运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求一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4×4= 20×4= 12×8= 15×3= 15×6= 42×2= 2.口答文字式题 5个4是多少? 8个7是多少? 4个12是多少? 4个20是多少? 通过基础练习,使学生由几个几向倍的概念转化,并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打下基础。二、建立“倍”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教具演示活动与学具操作活动,都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小学生好奇、好动,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静"的东西往往不被他们注意,"动"的事物能很快吸引住他们。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可以化静为动,寓教于乐,有利于加强过程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那么,怎样使用学具进行操作性活动呢?下面分三个方面,谈谈使用学具的方法。一、数学中概念的教学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使用学具动手操作,能使概念清晰、灵活。例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一样多”概念的教学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重视直观教学幼儿思维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一样多”概念的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具和引导幼儿使用学具。譬如:让两个幼儿互相数对方的眼睛、耳朵、手、脚的只数,比比谁的多,引导幼儿亲身体会2和2一样多,借以初步形成“一样多”的表象。又如拿出几把小椅子,让幼儿数一数(比如是3把),又捧出几个布娃娃,让幼儿数一数(比如是3个),请幼儿让每个布娃娃各坐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的“实验探究型课堂”离不开教具和学具,否则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教材处于实验阶段,上课用的实验教具单纯依靠教具箱配备是远远不够的。而教具、学具的开发可以扮演“充盈实验用具”、“拓宽课堂探究途径”等角色,因此,教师的自主开发显得很重要。教具、学具是知识的载体,承载着探究的科学内涵。一旦忽视了这一点,即使很简单的教具、学具,也很容易发生科学性错误。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P19~20“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物、小组活动和实践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难点:①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②制作长方体。教具和学具准备:1.教具:①投影仪及胶片;②部分立体实物;③长方体教具及框架;④CAI课件。2.学具:①长方体实物模型;②橡胶泥及火柴或小棒。教学设想: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本节课就是…  相似文献   

10.
一、巧用教具、学具——抛砖引玉.激发兴趣 科学探究不能“赤手空拳”.不能“纸上谈兵”.教学实践中我们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教具和学具.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相似文献   

11.
周辉霞 《成才之路》2014,(20):36-36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很抽象,比如“倍”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下面我借助自己执教的课例“倍的认识”,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一、在操作、观察、演示中,初步感知“倍”的模型 本节课共有三次操作。第一次学具操作:用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学生操作学具,交流展示摆法。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和学生讨论比较“个数”时,自然渗透了“对应”的思想,让学生摆学具要注意“一一对应”。这就在倍的建模上成功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次学具操作: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追问:为什么要3个3个地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量,沟通了“同样多”和“标准量”的联系。第三次学具操作:王丁把贝壳送给朋友一只。王丁现在有2只贝壳,那么李飞现在的贝壳数还是王丁的2倍吗?引导学生再摆一摆,摆的时候先想一想,根据谁的只数来摆?要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摆?学生摆后展示交流,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并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和倍交上“朋友”。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标准量改变而改变,打通了“几个几个地摆”和“倍”的联系,使学生成功建立“倍”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一、目的要求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正确迅速地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二、学具和教具准备学具:每个学生用硬纸板自制红色小数点一  相似文献   

13.
一、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二.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复习用的幻灯片,小结用的幻灯片。三个杯子,12根小棒。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小棒12根。测量高的测量角具(分小组准备,4人一个小组) 三、学具操作及教学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理解“凑十法”的思考方法。2、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教具、学具:投影片、二种颜色木块教学过程:一、旧知识引进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口算几道题目,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  相似文献   

15.
8加几     
教学内容: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86、87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第1题。教具准备:牙刷图活动灯片;小棒;圆片;蜡光纸剪成的苹果,上面写算式。学具准备:15根小棒;8个黄圆片固定在纸上(分两排);7个红圆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开火车做书上86页...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9加几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9加几”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计算9加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具:卡片、皮球11个,皮球盒(10格),投影仪.学具:小棒20根,黄、红图纸片各10个,方格纸(10格)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知道把几个相等的数合起来可以用乘法计算,把合起来的数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用除法计算;(2)理解等分除法应用题的意义,会列式计算,正确书写答案,并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教学过程:分四个步骤完成。 1.认识“合”与“分”的含义。教师出示教具(或投影片映出),让学生观察、想象,加上一个大集合圈,怎样算出合起来有多少只苹果?学生答:3×4=12(只)。教师又布置学生摆学具,每堆4个,摆3堆,算一算三堆合起来有几个?(4×3=12)然后,教师说:“把几个同样多的数合起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把合起来的数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接着,教师出示教具,如下图,并按以下几个层次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03面例5、例6。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小圆片、小三角形各10个,8朵红花,画有5朵黄花的纸条和写有“跟黄花同样  相似文献   

19.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不必满足于实验室设备,由师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此外,组织一些小实验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记忆公式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放大镜》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的一节课。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接触光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好这节课,教师应选择太阳光照较强的天气,准备好教具:每实验组一块圆形玻璃、一只无色透明小瓶、一只烧杯、一根小铁丝及一杯清水,提醒学生准备好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一小张白纸、两根火柴,然后按“放大镜的构造和形状”、“放大镜的作用”、“使用放大镜”、“认识其它放大镜和自制放大镜”的次序组织教学。 1.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形状 上课开始。教师先检查学生自带放大镜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拿好放大镜,认真观察,并提出几个有关放大镜的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叫它做放大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