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拓展了网民对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展现了网络时代民主监督的威慑力,加快了信息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也助长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泛滥,影响和破坏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和公私信息安全。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消极影响的产生,涉及到诸如官僚群体的廉洁程度、执法水平、诚信等方面,还涉及到网络运营商和网民的道德自律意识和有序政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作为新兴的政治现象,其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国政治生活中逐渐显示出不可忽视的生命力和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阻碍了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应对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着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常态化,并真正形成长效机制.本文在梳理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基本问题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问政应对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了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问题应对的制度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新时代的视角对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进行了解读,结合内蒙古新闻网的具体作法总结了内蒙古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内蒙古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平等化、理性化、多元化、常态化的实施前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问政的逐渐兴起,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面临新的考验。能否正确应对"网络问政",提高"网络问政"能力,已经成为贴近民众、走群众路线的一种新要求。本文试图就提高网络民意回应能力、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提高网络媒体环境下执政能力等方面论述党政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实践思维:网络舆情研究的逻辑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传统思维的标志。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网络舆情研究的方法论层面,实践思维是其研究的逻辑前提,在研究中具体化为:开拓网络舆情研究新领域、把握网络舆情演变机理、提升政府网络问政能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场所,网络舆情深刻地影响着公共政策的评价机理,其功能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其中积极影响的原因包括公共政策评价主体系统的缺陷催热网络问政;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消极影响的原因则是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角色定位不当;网络舆情的非理性。通过分析提出规范网络舆情发布,加强网民素质教育,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等对策建议,来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评价的积极影响。建立线上快速应急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以规避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评价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网络问政作为政府部门与普通民众沟通的主要平台,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便利的信息反馈平台,而且有利于政务信息的透明、公开。但是,目前网络问政存在一些亟须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应主要研究当前网络问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阐释网络问政规范化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问政的规范化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网络问政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扼要梳理,认为网络问政研究正处在开创期,研究者们对其进行的一般性、相关性研究多,具体性、直接性分析较少,至于如何区分网络问政与正在热议和讨论的网络政治参与、网络舆论、网络监督、网络政治沟通等概念,怎样科学确立网络问政的研究主题、范围、内容等基础性问题;以及当前我国网络问政表现为哪几种基本形式、模式或形态,合理而规范的网络问政是怎样的,如何优化和整合各种网络问政模式……这些都还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情绪、态度的总和。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网络舆情在给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形成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的关照是破解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内容,坚守"底线伦理"是破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基础,坚持道德自律是破解网络舆情危机的根本,以宽容为原则是破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双减”政策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基于对全国网络问政平台留言板公众关注与政府回应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双减”政策网络舆情在2021年8月、9月大规模爆发并主要集中在部分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西部教育人口大省,其中家长留言和义务教育阶段诉求占比很高;机构退费难、政策咨询、机构违规、课后服务等是公众关注的重点议题,且在时空分布、情感态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及部分沿海发达省份政府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较高,以“善治型”和“逃避型”回应模式为主。建议地方政府继续强化对“双减”政策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和治理力度,提升对部分重要议题的回应性,切实解决公众实际诉求;综合利用各类网络问政平台,构建网络舆情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双减”政策舆情规律分析,以适时调整政策;将统一治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注重政策的本土化,兼顾地区教育发展实际和需求,科学、有效地推进“双减”政策实施。  相似文献   

11.
网络问政近年来发展迅速,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网民的参政热情高涨,并呈现出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河南省的网络问政情况,以郑州市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河南省网络问政的发展前景,河南省网络问政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如何构建成熟有序的网络问政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进行划分,可以归为信息型网络舆情、维权型网络舆情和爱国型网络舆情等三类。通过对三类网络舆情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积极了解外面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民主诉求,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争取平等的话语权,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了全新的网络社会特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问政作为中国执政生态的新事物,以其快捷性、互动性而备受关注。作为一种便捷的互动方式,“网络问政”有利于社会矛盾的释放,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理念与方式的创新,有助于营造政府与民众互动沟通的良性政治文化环境,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由于网络问政发展现状中存在着娱乐化倾向严重,非理性网络舆论蔓延等缺陷,建立健全网络问政机制,科学引导网络舆论倾向等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是公共管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倾听民意、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日益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构建地方政府网络问政模式的思路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建立网络问政平台,畅通政府与社会沟通渠道;以多种形式及时回应网民,保证网络问政持续推进;建立问责机制,协调、监管网络问政工作;切实做到“网上访民意,网下解民忧”。  相似文献   

15.
网络问政是信息时代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民主执政的新途径,也是广大网民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新选择,其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与网民的理性互动。而现阶段网民非理性的问政不仅破坏两者的互信,更消减了网络问政的权威。探究了问政背景下网民的责任内涵,将责任内化为网民的自我约束,以期成为提升网络问政效果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诚信缺失或有网络诚信缺失引发的网络舆情的导控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性问题,在治理路径上有以道德诚信为主导和以契约诚信为主导的两条治理路径.本文以网络舆情导控为视角,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网络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究网络舆情导控视阈下网络诚信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从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成因、传播与导控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要举,对网络舆情基础理论、网络舆情与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导控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释.认为网络舆情研究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以构建“和谐世界”为基本价值理念,既要运用会计算的原理分析和管理互联网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的舆情信息,又要从技术角度维护复杂巨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还要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混沌理论和自组织原理来解读复杂巨系统网络舆情导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政府信息公开与"网络问政"的内在关系,阐述政府信息公开对"网络问政"的积极意义,分析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对"网络问政"的影响,并从思想认识、工作实践、法律制度等角度提出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促进"网络问政"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使个人自主意识与社会动员能力凸显,在多音齐鸣现状中,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成为常态,给社会组织造成极大的压力,钦州学院形象建构与传播面临挑战。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对钦州学院形象提升进行策略研究是主要之点,着眼于构建网络问政机制,遵循并利用好网络传播规律,在科学设置议程中加强网络创意策划活动,提升网络媒体传播力,建立危机管理和应急机制,积极应对突发性事件,掌握钦州学院形象塑造主动权。  相似文献   

20.
网络问政是依托官方认可的互联网平台进行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它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也是拉近公民与政府距离的重要手段,对推进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变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社会认知、政治信仰的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问政之中,有助于推进网络问政的规范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因而,应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网络问政规范化建设,以更好地提高网络问政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