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出师表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①。——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③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  相似文献   

2.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相似文献   

3.
出师表     
《初中生》2006,(9):75-75,61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相似文献   

4.
1.这两篇文章均选自《__________》,其中《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朝史学家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利尽南海__________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 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猥自枉屈__________ 以彰其咎_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遂用猖獗,至于今日。译文:(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4.…  相似文献   

5.
因为感动,所以感恩;因为感恩,所以感动。沿着感恩之路,携手同行!——题记嗟夫!先帝之子,实乃不才也!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陛下不晓军事,亲佞远贤,内外异法,终难复汉室。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临崩寄臣以大事。臣不胜感激,定当讨贼攘凶,北定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出祁山,终难逃败绩!想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忠于先帝,臣九死未悔!然竭卑微之力,自知大限之期不远矣,唯惜汉室之基业,愧对先帝之恩也。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出师表》两处用了“感激”一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出师表》一文,有些断句很值得商榷。对初中学生来说,应着重以短句教学为主,文言文断句亦应以此为出发点。现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笔者认为这样断句更为适宜: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相似文献   

8.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相似文献   

9.
<正>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以二方未克为念。伏见先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  相似文献   

10.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  相似文献   

11.
有一道中考题是这样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正确的项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虽然) B.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凭) C.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语气助词,表示期望或命令语气) D.两狼之并驱如故。(之:的) 在此题中,一般的学生都可以判断出B和D的解释是错误的。那么,A与C到底谁是谁非呢?  相似文献   

12.
《出师表》一文中有这样几句: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普遍认为,这三句话中的“以”都作介词,笔者以为不妥。认为以上诸句中的“以”应是具地方色彩的句中语气词。 从句子成分角度分析,以上三句中的“介宾短语”都不具备作补语的条件,它们都不作交待动作行为的结果、方式、手段及处所等成分。例如句①,不能理解为:补充说明“咨臣”什么,这样显然不通。  相似文献   

13.
听过一节颇具特色的公开课,讲授内容是《出师表》。言教学历来显得有些枯燥,但当教讲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时,却巧妙生发开去,语带感情地讲起诸葛亮那光芒四射、照耀千古的人格魅力来:诸葛亮临危受命,匡扶汉室,忠心辅弼,天地可鉴。为完成先帝遗愿,奋其才智,六出祁山,以偏隅之师伐中原劲旅,终因“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星落五丈原。接着又动情地向学生诵读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的片断:  相似文献   

14.
三顾茅庐     
枫叶 《下一代》2011,(5):20-20
【出自】:《三国志·蜀书》 【原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简介本文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注释于:向,介词。荆王:楚王。谒者:禀告的人。谒(yè)禀告或谒见。操:拿着。以:而,连词。中射之士:担任警卫的弓箭手。说(shuì):劝说。故:所以。是:代词,这。是……也:判断句式。明:表明,表示。乃:于是。点睛之笔1.是臣无罪,而…  相似文献   

16.
梅军 《学语文》2023,(2):94-96
《出师表》是义务教育九年级必读课目,从2001年至今,文中有一处标点经历了两次变化。这样的标点变动,使“深追先帝遗诏”的主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陛下”刘禅在追思先帝遗诏,还是“臣”诸葛亮在追思先帝遗诏?笔者从语境分析和公文写作两个方面得出结论:应当是诸葛亮在深追先帝遗诏。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不止一个称呼。要想把事物的称呼说得准确,有情有味,可不容易。就说“死,字的称呼吧,由于时代的不同,死者的身世不同,死的原因和方式不同,其叫法也就迥然不同。《礼记·曲礼》中有这么一条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卒、不禄、死这五个不同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如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相似文献   

18.
一、怎样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有的同学阅读文言文,往往望文生义.他们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又不作细心的思索,便从字面上去附会,结果作出了错误的解释.譬如读到"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便解释为:先帝不因大臣品行低劣,三次到草庐中看望大臣.又譬如读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句,便解释为"就不知道有汉朝,无论是魏朝和晋朝.等等.这种望文生义法,最糟糕的就是一个"望"字.所谓"望",就有远看或粗看的意味.思想与  相似文献   

19.
一、奏上时务书(节录)……臣闻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是故虞、夏之书,足明帝王之道;览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故圣人之理天下也,文弊则救之以质,质弊则救之以文.质弊而不救,则晦而不彰;文弊而不救,则华而将落.前代不能救,以至于大乱,乃有来者,起而救之.故文章之薄,则为君子之忧;风化其坏,则为来者之资.惟圣帝明王,文质相救,在乎己不在乎人.《易》日:“穷则变,变则  相似文献   

20.
不死之药     
《历史学习》2006,(7):96-96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谒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也。[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