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新闻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新闻的特性是新闻的独特性能什么是新闻的特性?从原则上讲,就是规定新闻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根本区别的那种独特的性能。这有两层意思:(一)它是新闻现象所赖以独立存在的依据,它一旦丧失,新闻现象也就消逝了。(二)它不为其他社会现象所具有,它是判明新闻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根本区别的试石。在实际生活中,新闻现象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总是和其他社会现象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来,有时其他社会现象比起新闻现象还处于更为显眼的地位。这就容易使人们模糊新闻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界限,甚至认不清新闻现象的独立存在。因此,认识新闻的特性,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上述原则,就可将哪些是新闻的特性,哪些不是新闻的特性,一一加以判明。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增值与减值是一种常见的新闻现象,这和记者在写作新闻和编辑在编发新闻时的具体操作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媒体的不同,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也就有所不同。所谓新闻的增值,是指由于写作与编排得当,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新闻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并得到强化和突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12):67-71
"众筹新闻"现象近年兴起于国外,新近在中国内地也有所实验,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比照国外众筹新闻的萌兴与实践,文章梳理了国内众筹新闻实践的相关现象并比较其异同,尝试用长尾理论对该现象进行解析。研究认为,众筹新闻本质是媒介产品的社会化投资方式,其主要消费方式是"预购","众筹新闻"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针对部分个性化受众需求的"长尾新闻"。  相似文献   

4.
叶平 《新闻世界》2010,(8):108-109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然而在近年来的新闻实践中,这一理念没有得到相应的尊崇,造成了众多媒体的越位或错位现象,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的二重性黄旦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在我们的新闻学论著中早有定论。问题是,究竟该如何认识这一现象?我们一贯主张并坚持劳动生产是新闻传播产生的根本原因。劳动结成了关系,有关系就需要信息,于是出现了新闻传播。正是在这一基点上,劳动--关系--新...  相似文献   

6.
从新闻社会学角度看,新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审美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受伦理观念制约的审美的文化现象。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但又是有所区别的。人们在接受新闻的同时,通过潜移默化,精神上得到陶冶,这就顺应了现代社会生活对人们的要求。既然是新闻文化,又是新闻审美,还受制于一定阶级、一定历史时期的伦理观念,那么,追求新闻的趣味美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高天龙 《中国广播》2010,(11):95-96
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文化现象,作为现代新闻传播者,应当具有责任意识、信息意识、求实意识,这是新闻传播者应有的职业操守。只有把握这三种意识的特点、作用,并在新闻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与时俱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现象以及围绕着这一现象所引起的学术讨论,已成为新闻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从业界来说,新闻是愈来愈“娱乐化”了;从学界来说,则对这种现象褒贬不一。其“褒”的方面,这里不必多说;而“贬”的方面,虽有多种说法,但最主要的是担心“娱乐化”将淡化甚至失去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导致新闻媚俗化。  相似文献   

9.
陈曦 《新闻界》2020,(1):92-92
传统观点认为新闻语言应该是简洁精炼的,但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新闻语言的羡余性。知名语言学教授李杰所著的《传播学视野下的新闻语言羡余现象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4月出版)运用语言学、信息论、新闻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分析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闻语言羡余现象,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这一现象,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新闻语言研究领域的拓宽。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句话反过来说即是,不真实的新闻都是无生命的新闻。然而在新闻界,很多“新闻”常跟这个常识开着玩笑:它们虽然是假新闻,却也“活”得有滋有味。这一类型的假新闻一般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负面现象,现举几例如下: 现象一:某市市民不讲卫生,手中瓜皮果壳随处扔。很摩登的小姐、  相似文献   

11.
新闻欺骗及其与新闻失实的关系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然而,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并非都是真实的,新闻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新闻失实现象具有明显的故意性,这就是新闻欺骗。即,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新闻媒介捏造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而欺骗广大受众的新闻传播行为。新闻欺骗与新闻失实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新闻欺骗行为导致的新闻报道肯定是失实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欺骗是新闻失实的一部分。但新闻失实与新闻欺骗不是等同的概念,新闻失实的范围更广。新闻失实包括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时机等方面,尽力体现读者意识。今天新闻界所出现的这一变化,从一个方面说,  相似文献   

13.
在这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世界上,新闻有时显得扑朔迷离、真真假假,大致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故意炒作的新闻,搞得纷纷扬扬,令人无所适从;另一种是玩新闻、玩人愚人的新闻,使人跌进某个舆论圈套中。这两种现象,可以统称为“炒新闻”与“玩新闻”。炒作新闻已不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因新闻报道失实而引发的名誉权诉讼案件不断出现,己经成为新闻界一个敏感话题。从新闻单位败诉的名誉权案例来分析,借舆论监督之名行泄愤报复之实,或者恶意泄露他人隐私而导致新闻侵权的现象是极少数:由于采访不认真,所写新闻严重失实而导致新闻侵权的现象是大多数。笔者认为,导致后一种新闻侵权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新闻时缺乏法律意识特别是证据意识。因此,有必要强调新闻记者学一点证据学常识,在采写新闻,特别是采写舆论监督新闻即批评性新闻中,在认定被批评者的错误事实及性质时,牢固树立证据意识。这是防止报道失实,确保舆论监督新闻的合法性,防止在新闻名誉权诉讼中处  相似文献   

15.
新书架     
这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雅俗共赏型新闻专业教材,是高级编辑杨思迅从事新闻研究的代表性论著。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新闻现象、新闻活动、新闻事业、新闻工作一系列基本问题,特别注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拓创新,力求科学概括新闻实践,紧密服务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16.
闫敏 《新闻知识》2012,(7):80-8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界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日益突显,当今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活动中不容忽视的现象。有人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也有人将新闻娱乐化看作是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事实上,虽然新闻娱乐化对当代中国大众媒介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但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的特征、影响、利弊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力图对新闻娱乐化现象得出一个客观的解读和认识,使人们正确看待这一问题,从而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是一种强大的宣传手段和颇具优势的新闻传播媒介,新闻是其最主要的传播内容。事实是新闻的三个构成要素之一,充分认识事实和新闻的关系,是真正把握新闻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掌握新闻宣传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娱乐新闻在我国产生之初的实际形态已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娱乐新闻"概念泛化"现象。本文主要结合理论上新闻的定义和实践中媒体的惯常做法,旨在针对新闻实务中的这一现象做些剖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媒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也使得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如何才能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满足受众者的猎奇心理至关重要,因而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应当对新闻受众者的猎奇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有的放矢的开展新闻传播,能够提升新闻传播的吸引力。本文对新闻受众者猎奇现象进行了剖析,首先分析了新闻受众者猎奇现象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根据受众者的猎奇现象,就新闻媒体如何创新新闻传播模式提出一些思路,旨在为新闻媒体发现和满足受众者猎奇心理方面能够提供一些参考,特别是对于新闻媒体开展新闻传播的科学性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新闻传播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出现这一特殊现象,是跟当时桂林独特的政治环境和新闻生态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