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要在一篇四千字左右的短文里准确地反映一个伟大人物的全部人格,生动地写出他的思想立场、战斗风格、精神力量以至气度来,这确实是谈何容易。然而,唐弢同志却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琐忆》就是一帧十分成功的鲁迅先生的写照。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除了他作为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战友,亲聆教诲、熟谙鲁迅的著述,对鲁迅先生的思想,为人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些原因之外,就是他精巧细密的艺术构思了。那么,《琐忆》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一是纲举目张,展现全貌。这是《琐忆》结构的主要特色。文章开头就提起了全文的纲:“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  相似文献   

2.
谈《琐忆》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战斗性的一面 ,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 ,但是关于他对同志 ,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对敌人恨 ,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 ,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 ,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因此 ,想从后面多说一些 ,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196 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 80周年纪念 ,我从上海…  相似文献   

3.
大约在公元八世纪中叶到九世纪中叶,即伊斯兰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前期,《一千零一夜》即以手抄本和说书的形式在中近东地区开始流传,其阆又经过民间艺人和文人学士的加工、提炼,最后到十六世纪才基本定型。1835年在埃及刊印的版本被认为最佳,其中收了二百多则故事。按照阿拉伯的语言习惯,在一百或一千之后加上一,表示数量之多。  相似文献   

4.
唐朝李绰在他的《尚书故实》一书中记载:《千字文》是南北朝时周兴嗣编次的,但却有王羲之的写本。王羲之生活在周兴嗣前的晋朝,那时《千字文》尚未问世,怎么会有王羲之的书写本呢?原来梁武帝为了教诸王写字,命令殷铁石到王羲之的遗迹巾去选榻出一千个不相重复的字来,一张纸搨一个字。搨好后散乱而没有次序。于  相似文献   

5.
<正> 《史记》自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公布于世,“百代以上,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邓樵《通志序》)关于这部彪炳千古的鸿巨之作的研究,古今中外的专著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这里,我不揣浅陋,略抒一孔之见,以就正于大方之众。 一、尊孔子,奉“述作”为圭臬 汉初,黄老之学盛行,儒生们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抑郁难伸,儒家祖师孔子当然也不会受到应有的尊敬。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生长、受教育于汉王朝的文景时代,又曾“习道论于黄子”,(《史记·太史公自  相似文献   

6.
末世的哀歌──《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末世的哀歌──《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琐谈李力在《源氏物语》和《红楼梦》这两部世界名著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豪华的场面,宏大的结构,力多的人物等,尤其是两部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以神似.使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到它们伟大的现实意义。两部作品都以“家庭琐事...  相似文献   

7.
一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蝉的形态,更熟悉它的叫声,不少诗、词、寓言故事都提到它,而且与它相关联的词语、成语被我们经常运用,如“蝉联”、“蝉翼”、“蝉蜕”、“蝉鬓”、“噤若寒蝉”、“金蝉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第六册第四组14课《春蚕》,出自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手笔。课文讲的是从前怎样养蚕和母亲养蚕的辛苦,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无比热爱。根据课文特点,建议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古井》(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五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有关一口古井的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说明了古井的作用,教育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和怎样做人。这篇散文选取了一个非常普通的题材,阐明了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朴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感情色彩,是一篇文道俱佳的优秀教材。教学这篇课文时,建议考虑以下几点: 一、抓好字、词教学课文中生字较多,教师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着重教学“熹、暮、络、绎、筲、漉、瘸、酬、歉”等字。要注意读准“绎、筲、瘸、酬、歉”字音。“熹、  相似文献   

10.
著名戏剧家,语言大师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作。它从一九三三年出世以来,一直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这是与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研究《雷雨》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其中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而且可以作为借鉴,有助于提高当代话剧创作的语言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高尔基称语言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创作的基本手段”。作家要把他构思成熟的生活图景、人物形象传达给读者,让读者心目中也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图画,活动起有血有肉的人物,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工具。一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又是构成它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切成功的作品,首先有赖于运用语言的成功。 清代文学巨著《聊斋志异》在语言方面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在白话小说已出现了四五百年,文言小说早已一蹶不振的情况下,重操文言武器,使文言小说在萎顿了几百年之后,又重新崛起于文坛,并使其成为短篇小说史上前无古人的艺术珍品。作者蒲松龄在运用文言表现现实生活时,不是简奥难懂、古板陈腐,而是得心应手、新意迭出,甚至成了表现《聊斋志异》特定内容不可替代的语言,以致无论经过怎样好的白话翻译,也不能与原作相比拟。这种能够起死回生并且不可替代的语言,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异的素质,这实在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2.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文,它通过蚕由破卵而出到结茧自缚这段时间的生活习惯,歌颂春蚕“有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品格,号召我们学习春蚕的精神,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一这篇文章所谈范围较广,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我国蚕业生产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到“春蚕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选材《杨树》(原名《杨树的赞语》,杨鉴普作,载1981年第2期《散文》),作为新教材选入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从植物学的角度去学《杨树》,无疑地降低了选材的意义,尽管《杨树》确实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杨树的种类、形态、习性和作用;如果从大地园林化、绿化祖国、植树造林这个角度去学《杨树》,也无疑地曲解了编者的意图,忽视了语文课自身的目的和要求,尽管《杨树》介绍了其特点和用途。那么,怎么正确认识作为新教材的《杨树》  相似文献   

14.
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韩愈写的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在编入五年制小语课本第十册第12课《古诗四首》时,改题为《早春》。这里仅就教材处理和教法选取等问题,谈三点意见。 (一)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及教法提示《早春》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  相似文献   

15.
《清波杂志》是南宋时期周辉所撰的一部重要的笔记,其内容丰富,记载了很多宋代的名人轶事,典章制度,社会风俗等,对研究宋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一部重要的笔记体文献。  相似文献   

16.
在古诗剑作中,有这么一种特殊而有趣的现象:一首诗往往脱胎于前人所作,但因超越了前人而成为传世佳作。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便是一例。全诗为:“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最后两句互为因果,互相映衬,极其形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色,诗意蕴藉,富有哲理,历来被誉为写景名句,为后人所传诵。其实,这首诗的景色早在唐代诗人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中出现。请看:“一枝红艳出墙头,墙  相似文献   

17.
《项链》细节琐谈平凉师范张黎明《项链》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篇小说除在主题、整体结构和人物心理描写方面有独到之处外,在一些不很引人注意的细节描写中也有值得探讨的特色。关于项链的真假及其象征...  相似文献   

18.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在诗歌的百花园里,词可谓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学习晚唐诗人温庭筠的一首词《望江南》,一起感受词的魅力. 二、资料助读 1.了解词牌名“望江南”. 2.了解作者. 3.了解花间词派. 三、初读课文 1.生齐声朗读一遍课文. (1)“脉脉”在此处为什么读“mò”? 明确:“脉脉”在这里是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意思.读“mài”时,意思为“血管”.  相似文献   

19.
<正> 《日出》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戏剧。它采取的是“人物展览式”的戏剧结构,侧重于生活“横断面”的描写。众多人物,多重矛盾冲突线,相对独立的许多“人生片断”和生活“横断面”皆以陈白露为中心联结,贯穿着陈白露心理矛盾冲突的曲折发展过程。然而这种联结贯穿不可能是机械的,而是犬牙交错、时断时续、相互穿插的。那么,剧作家是如何使众多的生活“横断面”有机地穿插组合而形成浑然一体的艺术整体的呢?稍作具体分析,就能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1、一个看上去是随意的穿插,不仅把另一种生活“横断面”巧妙地引入了剧情,而且对正在展开的矛盾冲突起到了突出和强化作用。如第一幕开头的一场戏。主要的戏剧冲突是陈白露与方达生。方达生听说多年前的女友堕落了,从远方的乡下匆匆赶来,亲眼目睹了陈白露  相似文献   

20.
一在学习《八角楼上》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多篇看图学文的教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因此从三年级起应当对看图学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把“看图”、“学文”、“联想”三者结合起来,揉在一块。在指导学生看图的时候,要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全图的基础上懂得《八角楼上》这幅图主要画的是什么(毛主席亲手拨亮了井冈山斗争这盏不灭的明灯)。指导学生学文时,要让学生在图文一一对照的基础上懂得《八角楼上》这篇课文哪些文字生动鲜明地展现了《八角楼上》的感人画面的情景。(“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拔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觉察到”。) 在指导看图学文的全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展开联想的翅膀飞翔在画意文情之中,可以着重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井冈山时期是一个艰苦的年代,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第二,“每当夜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