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罗敷是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文本中叙述了她的这样一个故事:年轻貌美的罗敷与五花太守在桑中陌上邂逅相遇,面对当权者的无礼调戏,罗敷利用自己的聪慧和机智,进行了巧妙的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女性尊严。然而,围绕罗敷这一形象,《陌上桑》的传统主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质疑,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罗敷形象身份的认定。  相似文献   

2.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一般教材和文章都把他看成是罗敷形象的对立面,认为其荒淫无耻、品行恶劣。笔者认为《陌上桑》作者的创作本意是在塑造罗敷“美”的形象,并不在谴责使君,“使君”是罗敷形象的有力陪衬,其品行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3.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罗敷已经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女形象,罗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来是人们争论的对象。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她是邯郸秦氏女。《乐府诗集》卷28《陌上桑》下引《古今注》: “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陌上桑》所塑造的罗敷形象是比较典型的,人们历来称颂罗敷是坚贞美丽的民间采桑女。然而,从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内容本身来考索,罗敷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贵族女子。  相似文献   

5.
我们称赞《乐府民歌·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是汉乐府的一朵奇葩,不仅因为其光彩照人的罗敷形象和感动人心的主题思想,而且更因为其高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果我们将《陌上桑》作为诗歌来进行赏析,其高妙的诗法同样会令人叫绝,其中“众宾拱主”的艺术表现手法最为突出。作者在《陌上桑》中是这样描写罗敷卓绝容貌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汪茂吾 《师道》2004,(6):34-34
《陌上桑》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汉乐府民歌。诗中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优美动人,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诗中的另一次要人物使君却褒贬不一。请看人教版第六册教参中的课文说明:“《陌上桑》课文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联系实际。就《陌上桑》全诗来看,诗中除正面描写罗敷的美外,还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忘情,来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相似文献   

7.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我认为,应给罗敷的陪衬人物———使君这一形象重新定位。第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陌上桑》主要是歌颂采桑女子罗敷的外表美与内在美。首先,从诗歌构思与创作的意图看,使君的形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该诗第一部分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罗敷的外表美,第二部分写使君追求罗敷与罗敷从容应对使君的问话,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外表美,也表现了罗敷的聪明机智。第三部分写罗敷夸夫拒绝使君的追求,表现罗敷不仅机智,而且具有自尊自爱的美德。使君的出场,为全面深入地塑…  相似文献   

8.
《码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诗篇之一。《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光彩照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影响深远。但关于罗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术界却是众说纷法。至今难成定论。笔者不揣固陋,想略陈管见,诸方家正之。一、罗敷不是一个农家女子今人张燕瑾先生在《铺采摘文,虚实皆妙──读(陌上桑)》一文中说:一全诗集中笔墨刻划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罗敷的形象。”①张先生的这个说法实际上代表了几十年来学术界多数学者的看法,只是有人说罗激是采桑女子,有人说是民问女子.有人说是劳动妇女,措词不同而已。然而我认为…  相似文献   

9.
《羽林郎》和《陌上桑》是“汉乐府”的名篇,都被收录到了中学语文课本之中。 辛延年的《羽林郎》描绘了一个不畏权贵、大义凛然,坚决反抗封建贵族豪奴冯子都欺压和调戏的酒家女子胡姬的美好形象。《陌上桑》塑造了一个聪明美丽,坚贞机智的采桑女子罗敷的美好形象。胡姬与罗敷,都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光辉形象,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这两个形象既有闪跃光辉的共同之处,又有进发异彩的不同之点,现将这两个反抗女性的美学特征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谜”的罗敷的内在精神到底是什么?究竟应如何去认识《陌上桑》的思想意义?近年来,有的研究者力图跳出对罗敷的身份之争,摆脱单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文学的局限性,转向从文化学的角度去探索这一问题。这显示了一种新的研究趋向。在这一趋向中,林健同志的《罗敷之谜与两汉文化精神》一文最具代表性。林健同志试图把  相似文献   

11.
绝妙的映衬     
因一首《陌上桑》,罗敷名传千古,成为美貌智慧的化身,而另一个人物“使君”则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每每读《陌上桑》,我都为使君鸣不平,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使君?难道仅仅因为他没有像“行者”、“少年”、“耕者”将对罗敷的倾慕缄于心而付诸行动?千百年来,我们不仅曲解了使君的形象,也似乎还未曾领略《陌上桑》艺术的魅力——那就是绝妙的映衬。《陌上桑》灵活地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侧面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诗歌开头几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为侧面描写,读者可以从罗敷美…  相似文献   

12.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东汉乐府民歌的双璧 ,它被流传下来并为人们所喜爱 ,不仅是因为它文笔流畅、韵律和谐 ,更主要是它塑造了罗敷形象。罗敷形象的艺术魅力在于她那外表与内在统一的美 ,也在于她质朴中透着高贵、淡雅中显露豪华 ,可谓是雅俗共赏。罗敷形象具有乡村妇女和上层贵族的两种特征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诗歌原是由民间百姓所创作 ,后来又被文人重新加工 ,所以在罗敷形象中既表现出百姓的生活理想也体现出文人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与《陌上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名作。这两首乐府诗,展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中两位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尽管两诗所叙的故事表现的思想以及采用的手法不尽相同,但对人物形象美的刻画却是相同的。一展现人物形象外表美两首叙事诗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注重外在形象美的描绘。《陌上桑》对罗敷美貌的描绘  相似文献   

14.
<正>《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它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一曲美的赞歌。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写罗敷采桑,主要表现罗敷惊人的美貌;第二解写太守邀乘,叙述太守觊觎罗敷美貌,要跟她"共载"而归;第三解写罗敷夸夫,以打消太守的邪念。民歌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女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勤劳、勇敢、聪慧、善言的女性形象。其实,乐府名篇《陌上桑》并不仅仅刻画了一个尽善尽美的"好女"的形象,也为我们展示出了时代特征鲜明而又意味深长的女性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5.
《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罗敷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成功,离不开“使君”形象的巧妙烘托。但是,长期以来,《陌上桑》中的使君都只是作为“荒淫无耻,强暴蛮横”的形象被嗤之以鼻。这种观点忽略了从表现技巧方面去鉴赏这一形象塑造的艺术价值,不利于客观地评价作品和其中的人物。一、使君“惊艳”,作为达官贵人的代表,是多侧面  相似文献   

16.
《陌上桑》采用侧面虚化描写的手法,塑造了罗敷这样一个美貌的农家采桑女形象,使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我无意中看到有李正坤的一篇论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小议》,它否定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使君是一个好色鬼,认为使君是诗人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诗人虚构使君是为了更进一步反衬出罗敷的美丽,流露出官本位思想(使君对罗敷的审美具有权威性)和说明美的超时空性。  相似文献   

18.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了一个采桑女子罗敷巧妙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诗中塑造了勤劳美丽、泼辣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诗中对主人公罗敷外貌描写的艺术,堪称文学史上人物外貌描写艺术的经典之笔。正面描写———避实就虚运用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外貌一般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的特点加以具体的描摹,给读者以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而《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独运匠心,用生产器具的精美和衣着装饰的华丽来映衬罗敷的美貌:“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  相似文献   

19.
《陌上桑》描写了美丽的采桑女罗敷巧妙地拒绝太守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勤劳美丽、聪明勇敢的古代女子形象。诗中所用的外貌描写手法堪称经典之笔,颇值得我们欣赏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金焕老师认为如果视太守对待罗敷是调戏行为,那么“行者”等对待罗敷的行为至少可以说怀有邪念。这样,《陌上桑》就无艺术价值可言,成了一首只具有低级趣味的调情之作了。其实传统文学精品《陌上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折射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对其主旨的全面把握是很重要的。它通过罗敷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即人之美是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罗敷之美如果仅限于外貌之美,就使我们感到美的苍白。而且可以设想,如果罗敷真的同意委身于太守,那么她在千百年来的读者心中就不可能有那么光彩动人的形象。因为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