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桥山的传说     
世人皆知 ,黄帝仙逝后安葬在桥山。关于这一个问题 ,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五帝本纪》早有明确记载 :“黄帝崩 ,葬桥山”。桥山 ,在我国雄伟壮丽的崇山峻岭中 ,其天然形成的胜境有许多处。而位于冀西北大地的涿鹿县桥山 ,以其高峻、挺拔 ,更兼俊逸、厚重 ,令人仰慕和向往。山巅架桥 ,桥凌大山 ,那真是 :桥飞架 绝地空生新日月山拥奇 壮观突现大乾坤大观推涿鹿胜境数桥山桥山 ,虽自然天成 ,但仍有浑厚深邃的文化底蕴。一方面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有详实的记载 ,另一方面当地世世代代留下了动人的传说。五千年前 ,从我国南方迁徙到涿鹿之野的…  相似文献   

2.
《陕西档案》2014,(2):F0002-F0002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御龙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相似文献   

3.
《电子出版》1999,(3):23-25
地图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农业的发展,需要丈量土地和兴建水利工程,行政管理,通商贸易及邻国之间的战争,都促进了地图的发展。故地图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代,几乎和世界最早的文化历史同样悠久。但上占代的地图的含义,绝非现今地图的定义,它近似于绘书。因此,从地图的发展来看,它经历了原始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3个阶段。我国最古老的地图要算《左传》中记载的《九鼎图》。在夏禹时代用金属铸鼎,鼎上铸有山川地形和国物,后人称此鼎为鼎地图,即所传的《九鼎图》。在《尚书·洛法)}中记载,为选建洛…  相似文献   

4.
朱黎光 《新闻爱好者》2008,(12):134-135
先秦时期编钟 根据文献记载,编钟在黄帝时期就已经产生。《吕氏春秋·古乐》中说:黄帝时的一位乐官伶伦,奉了黄帝的命令和大臣荣将一起“铸钟12口,以和五音”。此外,炎帝、颛顼、帝喾、尧、禹时也有关于编钟的记载,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编钟的原始形态来源很早。陕西长安斗门镇遗址出土的陶钟,可以看做是中国青铜编钟之一——甫钟的始祖。这件陶钟1955年出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  相似文献   

5.
对于“三皇五帝”的说法,自古以来就各家意见不一。在《史记会注考证》一书的《五帝本纪》考证中,曾综合了古代各家看法,大体是三种意见:一种见于《孔子家语》及《大戴礼》,认为五帝是伏羲、神农、黄帝、少昊和颛顼。另一种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把五帝写成是:黄帝  相似文献   

6.
在古籍中对于黄帝伐量尤有许多记载。这在出土文献中也有不少发现。李零先生在《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学人》第五辑)一文中将《鱼鼎匕》与《十大经》联系起来,使我们对于黄帝伐量尤的有关传说有了更新的认识。《鱼鼎匕》铭文云:曰:诞有昆屁,坠王鱼鼎。曰:铁哉!出游水虫。下民无知,参会尤命。薄命入羹,忽入忽出,母处其所。(铭文尽量用通行字写出。其中与本文讨论有关的字,如昆成、黄尤在铭文中分别作“烛尸”、“玄妃’之形。)其中“参蠢(量)蚊(尤)命”李零先生以为即《十大经·五政》:“黄帝于是出其钻俄,奋其戎兵,…  相似文献   

7.
梁元帝《芙蓉湖醮鼎图》,在陈朝姚最《续画品》和初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中都有明确的记载。然而在近千年的传抄、刊刻中,由于脱漏、失校之类的手误,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明代嘉靖以后的各种版本中,这幅《芙蓉湖醮鼎图》变成了《芙蓉蘸鼎图》,从而导致一些学者顾名思义,以讹传讹,将这幅画解读成芙蓉插鼎图,并以此作为中国早期插花史上铜鼎插花的一个重要证据。从字意上考证,"醮鼎"是指祭鼎的仪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通常都是以宗教和历史传说为母题,据晋谢稚所作《汾阴醮鼎图》可知,《醮鼎图》描绘的是《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汾阴祭鼎的典故。梁元帝和汉武帝有着类似身世和政治抱负,且终生热衷于筮术易,汉武帝汾阴祭鼎典故中所宣扬的"天命所归""天祚明德"契合了梁元帝的政治需要。因此,梁元帝以此为母题创作《芙蓉湖醮鼎图》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学文献始于“金文”,亦谓铭文。《左传·昭公六年》:“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郑人即子产,前543—前522年间执政,改革田制和赋税,并于前536年将制定的法令条文铸于铁鼎,晓喻众人。这是我国法律条文公布于众的最早记载。此后又有“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之说(“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据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考证,前五一三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晋国起兵筑城,令兵士铸刑鼎,宣布范宣子所作的法律条文。春秋战国时,并盛行以竹简为书写材料,谓之简策。简策是我国正式书籍,它除用于书写经典和文学著作外,还常常用于书写成文的法典,如邓析私造的《竹刑》。邓析,郑国人,与子产同时,但晚死二十年。他不满子产所铸刑书,就私自编了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相似文献   

9.
“编辑”这个词,按古代的解释,“编”指古时用以穿联竹筒的皮条或绳子,“辑”与“集”同。“编辑”联用就是收集整理的意思。如果按这个解释,那末我国做编辑工作的人很早就有了。《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文学史上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集,相传是由孔子编选而成。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史记》等书记载,也系由孔子删定。这些说法虽然  相似文献   

10.
<正>据《汉书·郊祀志》载:"泰皇铸神鼎一,黄帝作宝鼎三,禹铸九鼎,象九州。"所作之鼎用来上享上帝鬼神。泰皇神鼎与黄帝宝鼎之下落皆已不可考,但禹铸之九鼎据史载在夏亡之后被商朝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继承下来,周武王灭商,九鼎入周,仍被作为周朝之传国宝器。据《左传》宪公三年载:楚王曾经恃势问周之王孙满"鼎之大小轻重焉"。由此可见,周王室确实有鼎,而且所问之鼎即禹之九鼎。因周王室势衰,对全国的统治早已尾大不掉,楚王问鼎之举,表明楚王已有取代周王的用意,故引起后人对楚王的非议。秦国灭亡西周(此乃战国时期周王朝所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第一个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禁锢,相传,他曾系统地编辑整理了被后世称作“六经”的《易》、《诗》、《书》、《礼》、《乐》、《春秋》,使其成为我国古代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典籍,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建立了千古不朽的历史功绩。从编辑的角度看,孔子在编辑整理“六  相似文献   

12.
一、有关白敏中神道碑的历史记载从《集古录跋尾》卷九页一二下、《集古录目》卷十页一0上、《宝刻丛编》卷十页四二上及《天下金石志》[陕西]第十三页“华州”著录可以得知,大唐宰相白敏中神道碑,刻于唐咸通三年八月,撰者毕諴, 书者王铎。毕諴以文采知名,《旧唐书》177 卷有传,《新唐书》183卷亦有传。王铎为僖宋朝宰相,封晋国公《旧唐书》164卷有传, 《新唐书》185卷也有传。从新发现的白敏中碑残文中所载官衔可推知此二人。  相似文献   

13.
<正>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被称为新记《大公报》的“三驾马车”。但从有关历史的记载来看,相对于胡政之和张季鸾明确的报人身份和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中较高的地位,吴鼎昌的报人身份没那么明显。有关吴鼎昌的记载多出自《中国十银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标题是孟老夫子的话。他这里所说的《书》,是指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尚书》。由于《尚书》中有的记载夸张失实,孟夫子不肯全信,所以说出这一带有矫枉过正的话。具体所指是《尚书·武成》中记载武王伐纣时战斗的残酷的,说纣王率兵迎战,“前徒倒戈”,“血流漂杵”,殷纣败亡。尽管这里所说的“杵”是木质的,但如非血流成河,是不可能漂起木杵的。所以,孟老夫子不肯相信,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何其血之流杵也?!”看出孟夫子读书之认真,他不肯单据一书的记载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学刊》2009,31(2):F0002-F0002
《学易记》九卷附图经纲领一卷,元李简撰,蒙古中统刻本。 李简,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生活于宋、金、元相交的历史时期,事迹未详。《学易记》采《子夏易传》等六十四家易学之说,仿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和宋代房审权《周易义海》之例而成。书中所采易学著作之原本今多已不见,诸家易学之说赖是书而传。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月22日,《凤凰资讯报》B8版上刊出《历史上曾有一处真实的“桃花源”》一文,文章说:“五胡十六国”时期,在甘肃、四川、陕西三省的交界处有一个叫仇池国的地方.此地地处边缘,远离了战火洗礼。“相较几乎无月不战的中原.五凉争霸的要寨.这里鲜少有兵戈铁马之事”。这里的“兵戈铁马”写作“金戈铁马”才对。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5,(Z1)
原上一枝秀 自然成风格《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陕西日报·经济特刊》一百期题词:“办报如调鼎,贵在有特色,原上一枝秀,自然成风格。”范敬宜解释说:“调鼎是说烹调做饭,办报犹如烹调,关键是要做出特色来,报纸办不出特色,读者就没胃口。《陕西日报·经济特...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近日,中华书局推出了年度最重点的一部书:点校本《史记》(修订本),这是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的第一个面世成果。"二十四史"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共计三千二百七十九卷,约五千万字。它记载了我国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迄明朝灭亡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介绍说,修订本延续点  相似文献   

19.
《古三坟书》三卷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沈斐婺州州学刻本。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镌"墳"或"古"字,又镌叶次、字数,下镌刊工姓名。陸元通、陶日发、宝康题款。《左传·昭公十二年》谓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是迄今所知有关《三坟书》的最早记载。《尚书·孔安国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  相似文献   

20.
《杨墓志》是尺寸最小的北魏墓志之一,刻于永平四年(五—一),凡十三行,行九字,字体为真书,但略带隶意,书刻甚精。据民国时编的《陕西通志》(《金石志》),此志出土于华阴县。但有关它的记载不多,而且直到九十年代初,还没有任何有关此志出土年代的记载。至于原石是否尚存人间,各记载或避而不谈,或说法不一,悬而未决。 清末民初人方若的《校碑随笔》著录此志仅聊聊十余字: 正书,十三行,行九字。原石不明所在,未 见著录。方氏可能是最早著录此志的,但他连出土地点都未记,可见对此志情况知之甚少。他称“原石不明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