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詹姆斯·奥康纳是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原因,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他从"自然"和"文化"的维度重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进行了构想。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极具影响力的思潮之一,詹姆斯·奥康纳在其著作《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论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阐明了资本主义及其本质,然后从环境政治学视角重构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维度,对资本主义矛盾导致的双重危机展开了假定和剖析。奥康纳的生态理论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对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生态危机,探讨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并用生态学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重建、超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无疑感受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脉搏,抓住了因科技革命而日益摆上突出位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危机问题,但因其不恰当地夸大了生态问题的重要性,用生态危机理论取代经济危机理论,故局限性十分明显。然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异化与人的异化之源,归于科技理性泛滥和科技的非理性运用并进行严厉批判,将科学技术的工具功能与价值功能、本性与实践运用加以区分,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其对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表明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具有否定与肯定的辩证视域。  相似文献   

5.
科技节水与城市生态观高度统一,它们之间亦有矛盾关系。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理性要求城市节水不能仅仅见于技术,它促使人类要具有更丰富的生态理念和意识。以城市生态学视阈观照和思考科技节水,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以城市生态学视阈反思科技节水现状,科技节水需要有科学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与方法。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不仅要学习其内容与精神,也要掌握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与攻坚克难的能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已基本实现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空前的对立关系,也使得全球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人类必须正视生态问题,重新思考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其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批判的考察中,揭示了自然系统本身、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诸多相通之处。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参照阐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价值意蕴,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治生态学是指以政治学和生态学之间的某种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政治生态学向新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政治生态学是否已经发展成为无生态观的政治学这种争议。在简述政治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之后,重点探讨政治生态学的生态作用,思考其对未来分支学科和地理学中人与环境关系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政治生态学是指以政治学和生态学之间的某种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政治生态学向新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政治生态学是否已经发展成为无生态观的政治学这种争议。在简述政治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之后,重点探讨政治生态学的生态作用,思考其对未来分支学科和地理学中人与环境关系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是特殊的生态存在,依据生态学理论确立课堂教学生态维度。课堂教学生态是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外在体现,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确立基于课堂教学生态的观课评教分析要素,确立心理学、生态学等共性理论与学科个性理论为知识基础,从生命、情感、学习动机、信念等维度,评议教师教学、师生及生生互动、师生与空间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效果。课堂教学生态视角与课程、学科、教与学等专业视角,共同成为语文观课评教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