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成人仪式”叫好尤升旗欣闻上海在外滩公园举行了首届成人仪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倍感此项活动意义非同一般。“成人”这个词看作偏正结构,可理解为“成熟的人”;如果看作动宾结构,则是“成长为人”的意思。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成人”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的人...  相似文献   

2.
为“成人仪式”叫好○罗勇裕欣闻江西省许多中学都举行了成人宣誓仪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倍感此项活动意义非同一般。“成人”这个词看作是偏正结构,可理解为“成熟的人”;如果看作是动宾结构,则是“成长为人”的意思。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成人”不仅仅是生物学...  相似文献   

3.
一、对常用词,联系有关句子理解。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大多数属于常用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往往能够理解这些词语。例如《大海的歌》一课中「仿佛」一词,如孤立地提出来让学生解释,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查字典解决,但联系「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这个句子来理解,学生会很快意识到「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 二、对合成词,先分析词素,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汉语中的合成词较多,它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素),每个词素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意义。例如《晨读》一课中「思索」一词,「思」是熟字,学生知道它是考虑的意思,「索」是生字,让学生查字典,联系词句会选择「寻找」这一义项,「索」与「思」合成思索,是考虑探求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他用书托着下巴正在认真思索……」来理解,学生会用思考等近义词解释。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一句里的「以」字,课本注解为:「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我以为这个「以」字应理解成连词,用法与「而」同。自《经传释词》提出「以」、「而」互训后,各家虚词专著多已援引认可。古文中「以」、「而」互文的例证并非鲜见,尤以骈文中为多。既然「而」可连结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如「顺风而呼」、「终日而思」、「时时而间进」  相似文献   

5.
「のだ」主要表示说明的用法。具体体现为解释说明事实、理由、依据等,表达说话人根据事态的关系使结论让听者认识的态度。还可以表示说话人的发现、回想,以及说话人自身的判断、内心的告白、决心意志、教示命令、后悔感叹等。「わけだ」主要表示从前后文的事实、状况等,合乎逻辑地导出结论,表达说话人对事态必然性的理解领会。也可用来说明事实、理由。归结说明的「わけだ」可以和「のだ」互换,但是意义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作为学习日语的外国人,由于对个别单词的用法理解不够到位,或是把该单词的用法画蛇添足,从而在具体应用当中出现了很多误用。「明日のうちに読み上げ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中的「うちに」的误用就是典型的例子。「うちに」是"在一定的时间、数、量的范围之内。期间。"的意思。与「までに」、「中に」有相似的意义和用法,但是在表达将来时态的句子当中,「うちに」所接续的时间名词不能使用将来时态,而是应该选择现在时态。也就是说「明日のうちに読み上げ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这个句子,就是由于没有理解「うちに」的特殊之处,从而产生的一种误用。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は」和「が」的表现方式和用法复杂,同时,汉语中又没有「は」和「が」的用法区别,这些都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理解使用日语造成困难.本文解析了野田尚史总结的关于「は」和「が」用法区别的五种原理,笔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种原理,并根据难易程度调整顺序,形成区别「は」和「が」用法的六种原理.通过这些原理来进一步解析「は」和「が」的用法及区别,旨在达到使日语学习者理解并准确运用「は」和「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中的「被减数」、「被乘数」……「某数乘以几」、「某数除以几」……一些人认为它再简单不过了,没什么可解释的.学生也不求甚解,对它的含义也似懂非懂.时间一久,题目中的数哪个是被乘数,哪个是乘数……,就搞不清楚了.如果数学教师能运用古汉语知识讲授这些知识,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得多.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首先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9.
日语中表示体范畴的形式「テイル」的意义和用法很复杂。其中,效力持续的意义比较难以理解,且易和「テイル」的结果体等其他用法混淆。因此,有必要分析「テイル」的效力持续意义和用法,并将其与其他几组易混淆的含义和用法分别进行比较、辨析。  相似文献   

10.
李鹏总理批示:「留作业太多,不利于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有责任、有义务把学生向「四有」道路上引导。我们教师中的一些先进工作者,对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已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性」,又由「智能型」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这表明  相似文献   

11.
「ちょっと」一词在日本人的日常口语中使用比较频繁,除了常用的"一会儿"、"稍微"、"一下"、"少许"这种最基本的意义外,还有一些对于日语学习和研究者而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委婉语气和否定意义的作用。针对「ちょっと」在句中所起到的委婉语气和否定意义的作用及翻译方法,通过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图表将复合动词「~出す」和「~始める」的意义领域进行划分,并在这一图表基础上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分析,使词汇讲解更为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13.
日语中也有过去和非过去的时态对立。英语中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是用「V+ed」的形式来表达,日语则是用「た」形来表示过去时。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日语中的「た」形并非单单表示过去,对日本语的「た」形时间点的理解我们应该理解为它可能是与现在有关联的那一瞬间的现在这一时间点,也可能是完全与现在分割开的过去这一时间点。  相似文献   

14.
原兴国平川中学校长兼书记李传梅于一九九二年下学期主动辞去了校长的职务,当上了高三(五)班的班主任,在兴国教育界引起了轰动。他这一举动打破了「上去了没有犯大错误便下不来」的世俗观念。 一个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省、地区「优秀党员」、「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的高级教师,为何辞「官」不做,要去担任班主任。对此,有许多人不理解。李老师委婉地解释说:「做班主任是我的爱好,也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愿望。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荣誉很多,多次评选我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而我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5.
教学《回声》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弄懂「回声」原理。尽管作者对「回声」现象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但学生对「回声」原理还是不易理解。因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对「声音」的物理属性感知肤浅,涉及不深。什么「声源」、「声波」等知识一概不知,所以要求教师教此课时必须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将文字描述的有关「回声」,用科学的方法转化为便于学生感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实施素质教育要实现三个转变刘正生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排斥差生」为「优待差生」。每个班级都有「差生」,转化「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志。我们要给「差生」更多的爱,花更大的精力去「优待差生」。...  相似文献   

17.
「但」是连词,同「但是」一样,常与「虽然」、「尽管」相呼应,表示转折关系。和「但」具有同样语法意义的还有语气副词「却」。《现代汉语词典》说:「却:副词。表示转折.比  相似文献   

18.
「いい」是日语口语表达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多表示"好""佳""合适"等积极意义。但是,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它同样可以用来表示拒绝或者反语等消极意义。「いい」所表达的拒绝意义其实是其本意的延伸,并符合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而「いい」的反语用法则可以看作是Sperber&Wilson提出的"回声引述",即引用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或者人们的正常期待来讽刺、批评一些不当的行为。同时,这一用法亦符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  相似文献   

19.
「と」、「ば」、「たち」、「なら」在日语中都表示条件,「と」、「ば」、「たち」都既可以表示假定条件,又可以表示确定条件,还可以表示恒常条件,虽然「と」、「ば」、「たち」在意义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有些地方可以替换使用,有些地方不能替换使用,而且即使能替换使用也会产生一些意义上的差别。「なら」的用法比较特殊,它表示纯粹的假设。另外它们还有一些独特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日语中所谓的“推量表现”是用以表达说话人不确定的判断的表达方式。“推量表现”是日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表示“推量”意义的助动词,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即按着说话人主观意志进行推测的表达方式「ダロウ」和说话人基于客观依据进行推测的表达方式「ヨウダ」「ラシィ」。“推量助动词”以外的推断表达方式主要有思考动词“思ラ”和含有疑问词「カ」的「カモシレナィ」「カナ」「カシ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