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上掉下个互联网!"最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谢新洲教授如此形容道。是的,5亿多网民,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和迅速普及的电脑,不断出现的新媒体平台,都让中国跑步进入了"网络时代"。与此同时,一种与以往舆论环境差异巨大的新型舆论环境也已随之形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去年的郭美美事件、"7·23"动车追尾事故、佛山小悦悦事件以及今年的北大教授邹恒甫"微博爆料"、陕西"微笑局长"引发的"名表门"等热点事件中,新媒体已开始发挥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指出,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众多热点新闻的首发媒  相似文献   

2.
浙江温岭虐童事件2012年10月24日,一个身穿豹纹外套的年轻女孩双手提起一个4岁男童双耳的照片在网络上被疯传。第二天,温岭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拘了照片上的虐童女教师颜艳红,又以涉嫌寻衅滋事行政拘留了帮助拍照的童某。11月16日,温岭警方依法释放颜艳红。21日,新华网首页图片新闻报道"温岭虐童女老师外出打工,不愿向受害者道歉",整个事件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了。温岭虐童事件表现出以下传播特点:第一,传播主体特殊,即"本地微博达人+本地公安微博+机构微博+微博意见领袖"。在新浪微博转发这张照片的"温岭陈宇航"是事件发生地温岭人,  相似文献   

3.
“微博事件”及其传播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10年至2011年3月的24个"微博事件"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什么是"微博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微博事件在发生地域、所涉群体、事件类型、意见领袖、集体动员、微博舆论、传播状况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感觉,知识人作为群体,眼界出了问题。旷新年“受迫害”事件,邹恒甫解职事件,薛涌因“批评”茅于轼与《南都周刊》绝交“事件”,是最近几个例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吴畅畅 《当代传播》2012,(4):77-78,81
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联合举办"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微博事件(2011-2012)工作坊"2012年3月31日至4月  相似文献   

6.
2010年被称为中国新媒体发展中的"微博元年"。这年中,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占网民的13.8%。①一系列事件由于微博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轨迹,如宜黄事件、李刚事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事件可被称为"微博事件"。"微博事件"作为中国"新媒体事件"②的新类型,不仅意味着事件平台的新转换(从论坛、博客等转移到微博),而且可能带来对舆论生态、新闻生产常规的新冲击。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仍然拥有更大规模受众的"主流"传统媒体如何处理和对待新出现的"微博事件"?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将"微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10年至2011年3月的24个"微博事件"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什么是"微博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微博事件在发生地域、所涉群体、事件类型、意见领袖、集体动员、微博舆论、传播状况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8.
《军事记者》2012,(9):61-61
包剑武在2012年第3期《北方传媒研究》刊文说,微博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一种新文化和新生活的出现。只有那些与这一时代的标志性媒介——微博相匹配的人和事物才能获得飞速发展.而那些与之不匹配的或相抵触的人和事物将因此而受到损害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了解、熟悉和亲近并善用微博将决定我们的未来。因此,在重大社会事件传播中,应敢用微博、善用微博。并且在微博的助力下实现突破性发展。特别是政务人群和主流媒体的微博使用者,应当以理性的态度来了解、熟悉和亲近并善用微博。  相似文献   

9.
丁芃 《传媒观察》2013,(2):24-26
2012年10月24日,微博用户“将讲090080”在其微博里发布一张浙江温岭幼师虐童的照片,引来众多网友疯转,形成一起网络群体事件。11月16日,虐童教师颜艳红被无罪释放。由此将温岭幼师虐童事件升级,舆论再次沸腾,引发了广大公众对相关司法立法和幼师管理的大讨论,各地相关虐童事件也逐一曝出。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产生于互联网空间,时至今日,短短5年时间里,微博以其先天的优势和魅力,通过140字的微小创意空间,改变了整个信息传播方式,但同时也成为滋生网络舆论暴力的一大温床。本文以2012年3月在新浪微博上轰动一时的"舒淇事件"为例,从微博与其赖以生存的"微"语境的现状入手,对"微"语言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特征、成因及有效制止手段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1.
每一年的文坛或出版文化事件向来庞杂枝蔓,没有标准答案:"昆仑"式谬误背后、作家纷纷转型跨界写作、在世作家兴起"建馆热"、于丹人作协引质疑和在北大"被哄门"、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常说,"尘埃乍起是新闻学,尘埃飞扬是社会学,尘埃落定是历史学"."回味"2012年度这些出版和文化事件,人们还可以说,这是"文化发展的晴雨表、作家心态的指南针、出版冷暖的温度计".  相似文献   

12.
吴玥 《青年记者》2012,(20):83-84
微博群体性事件作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和"免费午餐"等公益活动进入公众的视野.2011年秋冬之交,以北京为代表的我国华北地区出现了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10月30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首个大雾黄色预警信号.截至11月2日,新浪微博上发起的"求雾散求阳光"话题,吸引了96.8万条微博参与.  相似文献   

13.
从2012年8月30日的微博网友爆料开始,一名空姐在机上遭乘客广州市越秀区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方大国殴打与辱骂的"空姐门"事件便引起网友强势围观和讨论。而后官方的调查结果和民间调查有很大出入,各种版本呼之欲出。此次事件又引发网友人肉搜索,衍生次生事件,本文试对突发事件的二次损伤及其善后问题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4.
<正>2012年9月11日,一则标题《爱的力量——媒体接力"微博寻亲"记》的深度报道记叙了云南地震救灾中发生的真人真事,该文在新华网"中国网事"首页刊登,引起了社会许多正面的反响。事情由微博私信引出,最终在救灾过程中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不仅使远在他乡担忧亲人朋友安危的人们心情得到了宽慰,而且此次新闻事件的报道也更应算是微博时代媒体在微博与其他媒介形式之间的互动,以及线上线下互动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微博时代的媒体围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星 《今传媒》2011,19(2):20-21
<正>微博这个名词是最近两年的社会关键词。尤其是社会转型的当下中国,几乎一半以上由媒体事件转化而来的公共事件都与微博有关。在网民讨论微博的用语中,有两个常见词,一个是"围观",一个是"路过",前者彰显群体心理,后者呈现信息流量。显然,微博在今天重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月16日,一网民在网站上贴出名为《火车内骂战:香港人大战大陆人》的视频。视频一出,引爆了陆港民众的情绪并引发骂战。此次骂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探析该骂战的原因,我们可以找出此类事件的发展脉络并找到解决的良方。一、陆港民众骂战事件概要1月15日,香港地铁上一内地母亲把干脆面倒到女儿手里,小姑娘捧着吃,过程中有干脆面洒落地上。香港市民韦先生见状说:"对不起,这里不能吃东西。"而该母亲嫌韦先生多事并发生争吵。教授孔庆东,就此事评  相似文献   

17.
颜陈 《新闻前哨》2013,(4):77-78
2012年12月14日.发生在河南光山的校园伤害案曾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由于当地政府处置不当,迅速演化为群议汹汹的公共事件。该事件经传统媒体和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的混合传播,全面推动事件进入舆情的“高危区”。  相似文献   

18.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生活 我更愿意回顾一些重要微博的开通,带给我的激动. 2012年11月9日,"国务院公报"加着蓝色的大"V"发出了第一条微博;同年7月22日,北京的大暴雨罕见,《人民日报》微博凌晨4点正式发声,在这一暴雨事件中进入微博领域,滚动播报救援动态.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最吸引眼球的传媒热词要属"微博",微博走进媒介生活,成为一种时尚。截至2011年底,中国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是中国网民数量(4.85亿)的61%,微博在我国呈现盛行之势。有一组数据,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只用了14个月。回顾近两年的公共事件中,微博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玉树地震到上海火灾,从宜黄拆迁案到李刚门,从备受关注的"七.二三"动车事故到佛山小悦悦事件,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话语的微观层面,来分析作为自媒体的微博是通过何种话语建构策略,将个体话语推向网络公共空间,并且形成公众广泛讨论的"微博事件"的。以"罗永浩砸西门子牌电冰箱"事件为案例,运用话语及物性分析、互文性分析、元话语建构分析方法,探讨罗永浩微博文本的话语特征,及其在推动"微博事件"进入公共话语讨论空间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