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春秋时代的早期和中期,楚国文化并不具备自身的独特性,其文化形态与春秋诸国基本上大同小异。但春秋晚期以后,随着国势不断向南方扩展,楚国文化的特色渐渐显露。但其文化中来自于中原的文化基础并没有在地域扩张与变迁中消失殆尽,而是作为一种不可分割的部分融入其独特的文化风格。从出土经学文献角度出发,探寻楚国地区经学发展的源流与历史背景,研究经学与楚国教育的密切关系,总结经学对楚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楚国作为周王朝分封于南土的一个子爵诸侯国,其滥觞时期的音乐文化,源于远古楚部落古老艺术并融合中原音乐文化而形成,其音乐制度既体现出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民间的歌舞之风及楚国乐官对楚地民歌的收集与整理,使得文人有机会注重楚国地方民歌,从而汲取营养,创作出完全不同于《诗经》的诗体;楚地从上至下普遍盛行的巫风,不仅影响着楚辞创作者的心态,同时也影响着楚辞作品的风格;楚国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熏陶楚辞创作者,使他们不仅有着很高的音乐修养,同时也在作品中多层面地反映楚国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3.
楚国巫风极盛,巫觋作为荆楚社会特殊的阶层,始终受到广泛的尊重。它影响着荆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对于楚国巫觋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有很多的论著问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对于整个巫觋阶层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面貌,限制了楚国巫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就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述,以期对巫觋研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楚国巫觋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从屈原的诗词里来看楚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继承关系,分析古代楚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习俗,从而达到了解楚文化,弘扬楚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有独立社会地位的士阶层在楚国形成于楚庄王至楚惠王时期。这一时期楚国的土地制度朝向私有化方向发展,县制和封君制的推行,私学兴起,为新兴士阶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士阶层的形成对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与政治,促使楚国吏治清明;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道家学说;明辨时务,变法图强。  相似文献   

6.
古代楚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从屈原的诗词里来窥视、分析古代楚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习俗,有利于了解楚文化、弘扬楚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楚国在司法制度的建立与实践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法治理念与思想,形成了以法保国的法制观念,方正公平的法治精神,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以及奉法守职的执法操守。由此构成的楚国法治文化的核心理念,对今天的法治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平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3):22-23,11
“屈赋”是中国北方文化与处于南方楚地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当时楚国人采取了谦虚、广纳博采的文化精神,使文化交融发生在楚国地区,文化交隔所在地往往是新文化成果产生的地区,“屈赋”作者屈原正是及时地把握了这个时机,结合楚地民歌特色,吸纳中国北方文化精神,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巨制-“屈赋”。  相似文献   

9.
着重探讨楚国文化对楚辞体诗歌的产生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存在南、北两个文化系统,南方自然地理作用于人文地理,楚辞得江山之助与爱国激情之助;楚辞作品浪漫、浓郁的文采风格,和南方楚国独特的社会形态以及巫风盛行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南方楚歌不断吸收民间丰富的文学和文化滋养,直接孕育了中国先秦诗歌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楚辞的时代.本文提出,楚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和楚国内部矛盾的空前激化都出现在屈原的时代,屈原所开创的楚辞体诗歌,也正是"愤怒出诗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青铜鼎作为楚国造物艺术的典型代表,可为研究楚国的造物成因和设计文化提供较好的研究范例,有助于我们从中找到设计现象发生的规律,还能进一步帮助我们寻找创新性元素,发掘当下设计的设计趋势,为构筑未来设计前景提供依据。运用设计的历史性研究方法,对考古所见的楚国青铜鼎进行梳理,提取出其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如下:楚国青铜鼎的造型艺术呈现出鼎耳外撇,鼎身束颈、束腰、平底,鼎足细高且外撇的特征。纹样装饰艺术呈现出装饰主题的多样化和装饰组合的多元化特征。究其原因主要受到楚王族祖先曾从事职业、楚国国力兴衰、楚国工匠制造技艺、道家思想文化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屈原时代,中国南方依然保持着势力强大的原始宗教和巫术文化,带有神秘的和浪漫的感情色彩,其表现在文艺审美领域,这就是在屈原身上表现出来的楚巫文化。《九歌》中鲜艳夺目的艺术形象,瑰奇绚烂的想象,都带有明显巫文化的色彩,屈原上结巫成之遗则,下开史迁之绝唱,《九歌》记巫,声色楚楚。  相似文献   

12.
云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有关巫蛊的信仰,性爱巫术即属于其中一种鲜为人知的“秘术”。由于认识能力的制约,很多少数民族都幻想着通过巫术使异性受到诱惑,认为此术可以感应并取悦于异性。性爱巫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勾魂巫术实际上是人魂合一观念的表现形式,而用符咒和某些动物、植物配置的恋药来激发所恋之人的性爱、性欲和性力也是此种巫术常见的形式。由性爱巫术引申而来的有关“蛊”的传说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情爱生活。  相似文献   

13.
《离骚》"结构"研究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近五十年来楚辞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离骚>结构的代表性实例,论析了"文章学"的<离骚>"两个主题旋律"及"一个中心链条"结构说,"楚辞学"的<离骚>"二段式结构"说,"民俗学"的<离骚>"巫事活动形式"构成说,"审美形态"学的<离骚>"悲剧结构"说的成就得失,提出了适应文学作品的"多层次"、"复调"结构特点,进行多侧面的结构研究,以揭示<离骚>等文学作品艺术奥秘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楚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底蕴和奇巧瑰丽的外观,为文化界人士所瞩目.其中,最为令人叹为观止就是造型独树一帜、色彩艳丽和充满感性想象的楚艺术.楚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先秦楚人的审美意识不无关系,大量的文献及考古资料表明先秦楚人认知中充满着母性意识和生命意识,其与同时期北方中原艺术相比较,从审美意象、审美形式和审美意蕴方面都呈现极具个性的审美特征,即阴柔美.  相似文献   

15.
曾侯乙墓墓主棺木的花纹以龙纹最为复杂、最为繁缛,具有深刻含义的,值得探讨。楚人重生死,楚绘画与雕刻的一些艺术形式特征也理所当然地与楚人对生命与死亡的态度相关。本文首先讨论内棺纹饰的特征形态,再从《山海经》等文献资料中对龙纹进行考证,了解龙纹形态的特征、龙纹背后的含义。试图从这些认识丰富形象背后认识楚人的魂魄二元观念。  相似文献   

16.
试论楚玉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玉文化作为楚文化的一枝奇葩,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于一体,积淀着丰富的宗教、道德、政治、美学等文化内涵,放射出楚文化璀璨夺目的光彩,数千年来深深影响着楚人的人格、民族品性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闽南古代戏曲演出在闽南众多的神祗纪念日、普度、丧事等酬神酬鬼活动中,与鬼神信仰以及以这种信仰为基础的民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演变成为酬神酬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进而与鬼神信仰、与民俗“三合一”。由此,闽南古代戏曲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禁而益衍。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农业特别倚重雨水;古人往往从神灵的角度来解释雨水的产生,所以,每遇干旱,便向神灵举行种种祈雨仪式。本文就性巫术祈雨仪式的演变进行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9.
该文着重探讨楚青铜器纹饰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装饰特征 ,阐明其相应的文化背景 ,指出楚铜器纹饰在审美上求奇、求美、花样翻新的价值取向 ,乃是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 ,同时又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在楚人独创精神的培育下 ,楚铜器龙纹逐渐演化成为具有楚域风格的装饰纹样。  相似文献   

20.
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苗族社会普遍存在着巫蛊方面的民间信仰。有人幻想通过巫术使异性受到诱惑,认为此术可以感应并取悦异性。性爱巫术属于一种鲜为人知的“秘术”,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勾魂巫术实际上是人魂合一观念的表现形式,而用某些动物、植物配制成爱药来激发所迷恋对象的性爱、性欲和性力,也是此种巫术常见的形式。由性爱巫术引申出来的有关“蛊”的迷信思想,始终影响着苗族的性爱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