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货币经济相对发达,银、钱名目繁多且混乱不堪。本收集了明代小说中所见银钱名称,尤其是当时民间的俗称约40个,分为“金银”、“钱币”及“其他”三类予介绍。  相似文献   

2.
明代四川的作家在地理分布上形成了四个中心,并体现出一种崭新的发展变迁趋势。作家的地理分布重心逐渐东移南迁,从而呈现出一种各地区均衡发展的状况,地域之间的差距有了大大的缩小。相对于前代严重的不均衡状态来讲,这更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格局,有着不可忽视的区域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代建阳、南京等地编写小说的江西作家队伍颇为可观,如在建阳的朱鼎臣、吴还初、涂德孚、邓志谟等,在南京的周文炜、吴敬所、何大抡等。此外,明代后期广为流传的中篇传奇小说集《重刻增补燕居笔记》的作者何大抡应为抚州临川人。  相似文献   

4.
随着明王朝大力兴办学校和推进科举,云南府宦游士人空前增多。其类型大致有三种:一为生于云南府而定居异乡者,以杨一清名最著;二为宦游故于他乡或致仕回乡者,以胡廷禄、唐锜为代表;三为鼎革之际流寓他乡者,如文祖尧、高应雷。他们的诗歌表现了宦游生涯的种种情怀和对乡土的热爱以及对现实的关怀,在艺术上则不拘门户之见,自为清新之裁,促进了云南府传统文学与主流文学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明代北直隶作家呈现以下时空分布特点:时间上,经历了洪武至宣德的沉寂期,正统至弘治的初兴期,正德至嘉、隆的发展期以及万历至崇祯的高峰期;空间上,北直隶各府、州、县作家数量不均衡,其原因包括政治因素、地理交通、教育文化等。在文化中心南移的大背景之下,明代北直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学景观:从文学现象上看,北直隶文化的兼容性使其缺少本土作家流派及名家大家;从文学体裁上看,由于受正统思想影响更甚,传统的诗文仍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从创作内容上看,独特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其政治性和现实性强的特点;从创作特征来看,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精神使得作品浸染着豪放质朴的文风。  相似文献   

6.
在岭南发展史上,明代是一个具有界标性的朝代。在政治建制上,体现为广东成为十三行省之一;在人文领域,体现为广东人文的全面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岭南意识。这种意识源于明代广东才俊敏于“岭南山川之气独钟于物不钟于人”之说与明代广东人文之高涨。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明代广东作家,以“岭南意识之发酵源”、“丘濬之岭南意识”、“岭南意识之承传”为片断,勾勒了岭南意识之成因及传承,并指出岭南意识的勃发为近代广东人文的强势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赵时春文集校笺》和《赵时春诗词校注》是学术界第一次对赵时春诗文集进行系统全面整理的成果,两书的问世无疑对陇右文学乃至明代文学的研究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介绍和评述此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特点,对亟待研究的同时期同地域文人文集的整理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诗话非常繁荣,对后世的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以严羽的《沧浪诗话》影响最大,尤其是对明代复古派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从而使明代诗坛形成了以复古诗潮为主流的局面。《沧浪诗话》提倡学古、重视格调与情感,赞赏神韵等诗歌创作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本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学研究》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对该杂志所选印的论的统计,分析了二十五年来明代学研究的历程、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走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辑考了明代部分生平资料稀缺的状元的或生卒年、或生年、或卒年,认为:杨廷鉴(1613-1663年或1664年)、陈(1362-1397年)、韩克忠(1377-1425年)、林震(1388-1448年)、茅瓒(1509-1565年)、唐汝楫(1512-1585后)、杨守勤(1566-1620年);杨维聪不是生于1500年,而是生于1490年;韩应龙的确生于1498年;韩敬的确生于1580年。  相似文献   

12.
13.
《文学青年》是1980年代诞生于温州的一份力图培养温州本地作者的综合性文学期刊,曾与《萌芽》《青春》《青年作家》并称为"文学四小旦",其创作群体不仅仅局限于温州当地的本土作家,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优秀作家。他们中有些在当时已经名扬国内外,有些则伴随着《文学青年》共同成长,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4.
李学斌 《顽皮娃娃》2009,(19):23-23
《花园宝宝》真的像是一座姹紫嫣红,阳光明媚的花园。色彩的融合,物象的更运动会,游戏的叠加,一切都那么水乳交融,书页的翻动仿佛悦耳的水声,目光的流连如同蝴蝶的翩飞和蜜蜂的舞蹈……逗引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驻足,迷恋,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是明末社会道认审美观念等激变的产物,它的出现影响了我国小说发展的流向,推进了小说观念的变革,《全瓶梅》批评,推动了我国小说观念的充实、深化和批评体系的完善。明代《金瓶梅》的原始批评激活了后人的审美思考,崇祯本《金瓶梅》的评点者,是我国以审美眼光审视《金瓶梅》的第一人,评点使原始批评中美学判断具体化并成为张竹坡系统批评的先导,在《金瓶梅》批评史上起着双向联结的思维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如果把《中国作家》视为纯文学期刊在这个时代想做好、用心做、用脑做的一种尝试,第7期与第8期依然在此意义上执着地突围。它的全部努力与困境,不过是传统文学期刊在当下生存状态的一个表征。仔细阅读这两期的每篇小说,我试图去理解的是它的坚持、妥协与改变。  相似文献   

17.
期刊到了年末常难免拼盘式的平庸,岁末的《中国作家》却并非如此,时有作品跳脱出来让人眼前一亮。第11期颇有种“向内转”的意味,或关注灵魂一类精神探索的命题,或向人性与心灵的深处烛幽探微。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经基础的深刻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种种变化。产生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在对当时社会世态人情的描绘中,已经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思潮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商业活动中社会各阶层对商业利润的趋之若骛,商贾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传统四民关系的转变;两性关系上人们打破了文化传统中那种社会性、伦理性对人的个体心性的禁锢,而表现出对非理性情感和欲求的渴望与追求;服饰上撼动了高压在人性上面等级观念的磐石,表现出一股“去朴从艳”、逾礼越制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9.
20.
从《左传》中所见有关礼的记载来看,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破坏是并存的。对礼的破坏正是促使礼在春秋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整个礼的发展历程来看,从古礼到儒家的礼学的过渡,主要发生在春秋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人们的礼观念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