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为我爱她     
黄佳 《围棋天地》2007,(6):10-10
一直都很憧憬有朝一日能进入高校成为一名大学生,憧憬着校园的生活,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大的朱老师邀请我到学校给大学生们讲围棋课,当时我是多么激动与开心!虽然遗憾地未能成为一名大学生,但能以不同角色走进高校并为学生讲述围棋,同样令我振奋!中山大学这几年开办了围棋选修课,喜欢围棋并选修围棋课的学生们非常多,更难得的是来听课的女学生颇多!我与学生们年龄相仿,大家对我平时的训练和比赛时的心情和想法很感兴趣,我也十分乐意与他们分享。当告知他们职业棋手比赛时每盘棋会进行6、7个小时,  相似文献   

2.
刘斌 《围棋天地》2005,(19):69-69
我今年六十岁,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棋龄的老棋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开始购买围棋杂志,当时全国只有《围棋》月刊一家围棋刊物。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1966年8月号的《围棋》,前半本是文革动员的“战斗檄文”,后半本才是围棋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围棋事业蓬勃发展,围棋图书出版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特别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十一连胜,掀起了神州大地上的第一次“围棋热”。一时间,我们当地大小书店里的围棋书籍竟然要排队购买,而且还经常脱销。  相似文献   

3.
刘晓刚 《围棋天地》2004,(12):44-45
我从不认为自己在围棋上有什么天赋,比我有天赋的人多的是。但既然今生遇到了围棋,我愿意为围棋付出我能付出的一切。  相似文献   

4.
读后编后     
《围棋天地》2006,(21):95-95
偶然看到中央台的鉴宝节目《走进内蒙古》,只见一个持宝人拿来的是一副元代围棋,棋子上有阴刻的花纹,很好看。全名叫压模阴刻花纹瓷围棋,棋盒是两个像大碗的容器。令我吃惊和感动的是这副围棋361个棋子,一个不缺,也没有一个是后配的,完事的原装正品。  相似文献   

5.
洪艳 《围棋天地》2005,(4):54-54
打小学棋。在四川省围棋队“混”了个专业四段后,“转业”到蜀蓉棋艺出版社(现为成都时代出版社)当了围棋编辑。人生如梦,转眼已到中年,大概此生注定与围棋是脱不了干系了。近20年的围棋编辑生涯,不但历练了我的棋艺和棋德,还影响了我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一粒铜豆     
唐虹艳  敖晔 《围棋天地》2002,(11):46-49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一年前,我在学校里组建了“铜豆”。铜豆!一个响亮的名字。这就是我们围棋社的名字,是我起的。因为我希望我们的围棋社能像一粒铜制的豆子那样的坚不可摧,而且铜豆摩擦力是很小的,我相信它可以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7.
父亲与围棋     
万成 《围棋天地》2004,(6):60-60
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围棋爱好者。父亲最早对围棋产生兴趣的时候,我还没出生呢。据他说,一天下午下班回家时,他经过一家狭小破旧的书店,他随意从一个角落里拿起一本又小又薄的书,那就是他  相似文献   

8.
《围棋天地》2011,(18):22-22
各位老师,各位棋友:你们好!我是广州一个患脑瘫残疾的女孩,也是个围棋爱好者。我叫罗宇洮,大家都叫我洮洮。我学围棋已有十多年了。  相似文献   

9.
感恩之路     
我出生在大庆.4岁开始学习围棋.缘于“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刮起了“聂旋风”,我的爸爸是个围棋迷。我的启蒙老师李立君教出了十几位职业棋手.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颇为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10.
《围棋天地》2004,(19):48-48
Chris Kirschner:我想围棋规则要统一的话,每个人的姿态都要降低一点就好了。我在学围棋中受益无穷,我是从我祖母那里学会围棋的,我祖母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下围棋的话,就不会有战争了。吴清源和岩本薰也这么认为。我们除了推广围棋之外,还要使围棋在促进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1.
金中 《围棋天地》2005,(2):63-65
与那些前辈诗人不同,对我来说,围棋不是传统文化中的闲情逸趣.而是助我求学涉世的人生基石。我感谢围棋带给我的一切,庆幸此生和围棋结下的深深缘分。  相似文献   

12.
杨晓华 《围棋天地》2005,(10):69-69
1998年3月去非洲埃塞俄比亚参加路桥工程建设,作为一个围棋迷,我忘不了带上一副棋具和几本《围棋天地》杂志,心想在国外那漫长寂寞的岁月里,围棋将是我的一位好伙伴。  相似文献   

13.
李新永 《围棋天地》2005,(14):63-65
职业、业余生涯二十多年,喻平内心对围棋充满了感激:它让我找到了精神寄托,让我有了归属感;围棋给了我一切,它是我一生的事业。  相似文献   

14.
张如安 《围棋天地》2007,(13):92-93
大约在两年前,陈祖源说起他在收集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资料,并约我讨论《敦煌棋经》,我畏其艰难而不敢应承。想不到去夏他来宁波即把一部图文并茂的《围棋规则演变史》书稿送到了我面前。我是探索过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在拙著《中国围棋史》中,对每一个时期的围棋的棋制棋规也都有介绍。  相似文献   

15.
笔者初次看到色彩斑澜的“围棋地图,几分惊喜、几分感动油然而生。我的棋友王熙侃自发现围棋终局可绘制地图起,至今已逾十数载,这般热情、这般执著怎不令我为之动容?假如围棋地图终于有一天被证实对围棋艺术的内在规律有所揭示,对认识奥妙无穷的围棋世界有所帮助的话,又岂止是令我个人惊喜,那是对围棋界的贡献啊! 特点鲜明的围棋高手其终局构图亦有各自的特点。如武官正树九段的“围棋地图”,多半会在中原一带拥有辽阔的土地;若能统计多局马晓春九段的“围棋地图”,或许可以看到因占据边角实地而形成较多的“半岛式”版块,同时…  相似文献   

16.
怀念岁月     
燕来 《围棋天地》2005,(14):67-67
认识围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卫平和曹大元在宁夏银川进行“新体育杯”比赛的现场。那时不懂围棋,看围棋是想看看聂卫平长什么样。这一看,不仅认识了围棋,也知道了还有《围棋天地》这本杂志。我手上的第一本《围棋天地》是在大学图书馆得到的,准确的说是偷的。人生有很多缘,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吧。  相似文献   

17.
马林 《围棋天地》2004,(22):8-9
翻间最近几期的《围棋天地》,我注意列一个现象:自从以“弈”为主题的中国花样游泳在雅典奥运会上亮相后,很多棋友很是兴奋,高呼着让围棋进入奥运会,对围棋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棋迷,我完全理解大家的心情,也衷心希望围棋能走向世界,发扬光大。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为什么无论在围棋还是在其它许多社会领域里,我们都摆脱不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呢?  相似文献   

18.
计盼为 《围棋天地》2010,(18):112-114
定式大全 我一直觉得《定式大全》在围棋书中是最底层的。围棋奥秘无穷,干变万化,而定式格式死板,只合适于初学者。只是没想到,我这个堂堂业5,六个月没碰围棋就把很多定式忘得干干净净,只得拿出《定式大全》。我发现一样糟糕的东西,也是厚厚的围棋书普遍存在的毛病:除了参考图和解说之外,少了对于一个局部,一个变化的总结。(似乎厚书总是不够细致?)  相似文献   

19.
郭鹃 《围棋天地》2004,(7):42-45
我在欧洲住了近15年。和这里的棋迷也相处了15年。在这篇文字里,我想向大家讲讲我在这里的一点经历。我请了几位明友介绍围棋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发展情况,希望大家对欧洲围棋有个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20.
读后 编后     
《围棋天地》2005,(23):95-95
围棋的社会定位 看完《韩国围棋的忧思》一文,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韩国作为围棋强国,能居安思危,放眼未来,让人震撼。振兴中国围棋,应该是政府、社会、棋手共同的责任,就目前而言,首先应该明确围棋的社会定位:围棋应该是一项群众性的智力运动,而不仅仅是职业棋手谋生的手段。实现这一定位,就需要围棋运动主管部门发挥作用,在更多的普通城市甚至是乡镇开展围棋普及活动;要发挥二、三线棋手的作用,大力培养围棋教师,使他们成为基层地区围棋普及的主力军;制作围棋入门类电视教学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