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近年来,不少人对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作了较深入的艺术分析,为读者的欣赏开辟了新的蹊径,但由此也引出了歧义,“床前明月光”之“床”的解释,成了分歧的焦点,进而影响到整首诗的艺术境界。 《名作欣赏》八三年第三期,刊登了张宏生《〈静夜思〉》一文,对“床前明月光”作如下理解: 一般说来,圆月最易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我们也就不妨将其想象为彼时彼地的情景。月明而又洒光于床前,由此可以想见夜之深,夜深而又于床前见明月,则游子之不寐就见于言外了。这正是古诗“忧愁不能寐”的意思。 显然,张宏生认为“床前明月光”之“床”是供人睡眠之床了。  相似文献   

2.
《静夜思》一诗“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历来教参上注释为“睡觉的床”.我认为,此“床”应  相似文献   

3.
程玉庆 《学语文》2002,(5):20-20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的诗,这自诗明白如话,平淡无华。其中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一般都解释为“睡床”,但我认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释为“井床”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4.
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读到赏析大诗人李白《静夜思》的短文,“透过窗户的皎皎月光射到床前”,“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显然,作者把“床前明月光”的“床”认作是房中睡卧之床了。皎皎月光透过窗户  相似文献   

5.
对李白诗《静夜思》中“床”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睡床、坐具、井栏。“床前明月光”之“床”的意象体系阐释为:从《静夜思》一诗主题出发,对月、霜、床三个意象的分析,从意象体系的角度,认为将“床”释为“井栏”更合诗意。  相似文献   

6.
对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三种解释; 一、将“床”理解为睡觉的床,认为这首诗是写诗人“上床入睡时,因看到床前由窗口照入室内地面上自如秋霜的月光,而引发望月思乡之情。”(《阅读与写作》1993年4期《谈引用警语名句的错讹》)这样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静夜思》,可谓家喻户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问小学生其中的“床”作何解释,他们也会说:“这还用问,睡觉的呗!”确实,李白的乡愁,由静夜而来,而静夜中的李白,此时又没有在户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在“床前”静思,那么此“床”必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那种坐卧之具。难怪历代注释家对“床”只字不提,从编《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  相似文献   

8.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字,学者中有四种解释:一曰卧具;一曰坐具;一曰坐卧具;一曰井上围栏。笔者通过对“床”这个概念在古代所表示的不同事物比较及对全诗意境的分析,认定“床”当为卧具。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古诗《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这句的“疑”字和“霜”字,在《教参》中分别解释为“疑,怀疑”。“霜,深秋后半夜的白霜,点出了时间。”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妥。 首先,从一、二两句的联系看,这种解释不妥当、第一,“床前明月光”,说得很清楚——床前银白色的东西肯定了是明月光。既然前面得以肯定,那么在第二句中又怎么会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选人了李白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关于第一句中的“明月”,人教社编写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床”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明白如话,家喻户晓,蒙童成诵,但诗中的“床”字,一般诗歌选本都未加注,以为这是一个人人都懂的常用字,就是指当今作卧具之用的“床”。如《唐诗鉴赏辞典》说“透过窗口的皎  相似文献   

12.
《静夜思》在中国语文教材中通常记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在日本汉文中.这首诗记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初中三年级的华裔学生相木将希发现上述差异后,决心问个究竟。他和同学咨询了日本出版商,但对方回答“不清楚”。于是,他们通过查询,终于得知中国现在通用的《静夜思》系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经过改写,日本汉文表述则是李白作诗原文。据称,中国大陆学者一般都同意,日本版本的《静夜思》和现存最早的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一致,应当是李白原诗。  相似文献   

1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20个字,语言平实明白,意境清冷优美,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时候,诵读这首诗,认为床是我们生活中睡觉用的床。现在教学《静夜思》,仔细研读教材,觉得床作  相似文献   

14.
《翻译通讯》1985年第10期《文学翻译中的真实性问题》一文的“三,艺术真实”一节中,引用一首Bynner所译李白《静夜思》,我认为这首译诗值得商榷。 该文论述这首译诗的原文如下。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15.
李白《静夜思》诗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字释义,在当代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睡床”说、“井床”说和“胡床”说.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经多方考证后,认为“睡床”说更合乎情理.以下从两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烩炙人口的小诗《静夜思》。历来,诗中的“床”字皆释为睡觉之床。然而,我总觉得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在古汉语中,“床”字一般有以下四种用法:一、卧具(即睡觉之床)。如《诗经》“载寝之床”。二、坐具。如杜甫诗“乘月坐胡床”。三、井栏。如古乐府“后园凿井银作床”。四、器物的架。如笔床、琴床等。我们若把  相似文献   

17.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乐府题,一作《夜思》。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  相似文献   

18.
<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20个字,语言平实明白,意境清冷优美,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时候,诵读这首诗,认为"床"是我们生活中睡觉用的床。现在教学《静夜思》,仔细研读教材,觉得"床"作  相似文献   

19.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诗人借寂静的月夜表达了思乡之情。可是诗歌中的“床’’字,却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躺在床上怎么可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  相似文献   

20.
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熟词”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解释不清。下面略举数例:1、初中语文一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床”字课本及一般古诗注本都不注,许多人便把它理解为今天睡觉的床。《唐诗两首赏析》一文(《语文教学通讯》82年9期)就说,诗中主人公“辗转反侧,又要在床上熬过一个不眠之夜”。人在床上躺着怎么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实际上,“床”是古代的一种坐卧之具,可坐可卧,可在室内,也可移至院中,李白《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