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菩萨蛮大柏地》是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词 ,词中主要描写了雨后大柏地的壮丽景色 ,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分辨词中的事物和联想 ;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教学难点是 :体会“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简介时代背景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全套小学语文教材中只选编了一首词 ,这就是毛泽东写的《菩萨蛮大柏地》。学生对“词”的文体特点十分陌生 ,讲读前要以本课为例作简单介绍。“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一位老师讲习作例文《雨》,颇受启发。她突出了句群训练,不仅让学生理解句群的意思,还让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初步懂得句群是怎样组合的,并且注意到和全篇文章紧扣,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把句、段、篇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她的课堂教学,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分三步直指中心句群,是这种设计的: 第一步初读全篇。教师设问:“《雨》这一课,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雨的,请同学们读课文,说出全课的四个自然段各是写雨的哪个阶段的?”(第一段写雨前,第二、三段写雨中,第四段写雨后。)接着进一步引导同学读课文:“再读读作者是怎样写的?雨前、雨中和雨后各抓住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说说"彩练"     
1929年2月10日,红军在大柏地大败国民党赣军独立第七师。过了大约四年半,也就是1933年夏天,红军粉碎“第四次围剿”后,毛泽东又经大柏地,回忆昔日的战绩,想着眼前的胜利,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毛泽东用七个表示颜色的词组成了开篇的第一句或许是诗词史上的第一回吧!现在我们来回答诗人提出的问题,究竟谁持彩练当空舞呢?是阳光和水珠!阳光是透明的,物理学上习惯称为白光,实际上是无色的光,但是这无色却是无数有色的光复合而成!…  相似文献   

4.
《菩萨蛮·大柏地》一词,是毛主席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第四次大"围剿"胜利之后,于1933年夏天重游当年大柏地战场而写下的名篇.词云: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相似文献   

5.
谁是说谎者     
窗外忽然下起一阵雷雨,驱散了街上的行人,不一会儿雨停风歇,亮丽的晴空中出现一道彩虹。就在这时,路旁一家珠宝店遭几名歹徒抢劫。半天后捉回来三名外形符合的嫌犯。第一个激动地说:“抢劫?那是几点钟的事?5:30?我正在公园附近的小吃店吃面,突然下起雨,我躲了一会儿,雨停了,才走没多远就被抓了,这是为什么?”第二个说:“突然下起大雷雨,我去附近的咖啡屋避雨。等雨停了我走到教堂前突然看到彩虹就停下来看,因为阳光很刺眼所以就离开了,但是却被警察抓来,真搞不懂是怎么回事!”第三个男的也接着说:“我和女朋友在书店买书,因为下雨只好一直待…  相似文献   

6.
《菩萨蛮·大柏地》是第十二册第二组新增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词。这首词上阕写大柏地雨过天晴、鲜丽如画的景色;下阕联想回忆当年大柏地的激烈战斗。整首词歌颂了祖国壮美的河山,歌颂了革命战争,充满豪情,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写法上看,词...  相似文献   

7.
对《岳阳楼记》一文中第二小节有关写景的句子.不同的教参有不同的说法.如南通师专的沈继常老师认为是“概述巴陵盛状.岳阳楼之大观”.并认为这一节是总写.又如江苏洪宗礼老师主编的《教师备课手册》中这样写:“第一句为概述岳阳楼的美景总写一笔.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巴陵胜状’之大成,又说明作者写景将以洞庭湖为描写对象.”第二句“具体写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远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参》中认为这一小节的首句“暗切岳阳楼三字.是这部分的总领句.接着顺理成章的写从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的远景”云云.综上所述,其共同点是说这部分的写景.仅仅是对洞庭湖景色的概述、总写.但部忽略了这部分写景在全文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纲》对三年级学生提出“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租讲一篇,精讲一段”。在教学《大雪山》这篇读讲课文时,我就抓重点段第六段,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其做法是:一、从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是怎么写的。我在引导学生能达到说出“这一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冰雹,第三句写雨,第四句写积雪”这个基本要求后,接着告诉学生,这段写“风、冰雹、雨、雪”的话都突出个“大”字,我们先看课文,写风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满  相似文献   

9.
语文第六册第34课《海滨小城》(习作例文)是一篇层次清楚、描述确切的记叙文。它以课题为主线,先写海滨,再写小城,介绍了小城的美丽景色。课文共6个自然段。前三段写海滨,后三段写小城。第一自然段,首句“我的家乡在广东,是海滨的一座小城”点题,交代小城所在地点。接着用“海也是蓝的”着重写了大海的颜色。后两句,一句写了水平线上  相似文献   

10.
做练习给学生的感觉向来是枯燥的,无非就是学生埋头做一会儿,老师集中批一会儿,再集体校对一会儿。本次练习6的教学我一改往日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尝试。第三部分的题目要求是“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例句是这样的:海洋大得很,一眼望不到边。我要求学生读读这个句子,体会前后句的联系,他们很快意识到补充的内容是围绕前  相似文献   

11.
雨后金·李俊民春空霭霭慕云低,飞过山前雨一犁。明日却寻归去路,马蹄犹踏落花泥。写诗为文,都离不开想象。作者不光写眼前景,道目下事,还常常展开想象的翅膀,虚拟前此后此的景物人事。这种写法的好处,主要是扩大了原作的境界,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空间,既新颖别致,又令人回味无穷。上面这首写“雨后”的小诗,即是一例。诗的前两句写实。首句写雨后天空景观,烟雾蒙蒙.喜云低飞。“春”点季节.““暮”点时间,而天空茫茫之景正是雨后的写照。次句写雨后地上之景,春雨飞过山前,润湿泥土只有一犁耙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如果…  相似文献   

12.
《雨》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中的一篇习作例文。它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描绘,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景色。这篇课文内容具体而又浅显;文字简练而又通俗,是三年级学生进行习作的范例,对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篇好的教材。如何教好这篇习作例文,这里谈谈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 ,挖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就必须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改革。那么 ,怎样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呢 ?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品味个性化作品的文风文学作品 ,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个性。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 ,编排了许多文质兼美、有特色的名家名篇 ,体现了鲜活的个性文字和与众不同的文风。如第十二册毛泽东词《菩萨蛮 大柏地》。这首词是毛泽东经过大柏地 ,想起当年的大柏地之战而作的。词的上阕写景 ,先写天空中的彩虹 ,作者看到雨后…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语文第五册15课《雨》,是一篇习作例文,侧重于对事物的观察,相当于第二类课文。写的是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主要写下雨的时候,作者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只有细致观察,文章才能写得具体。培养学生写作时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紧扣“叙述有顺序,内容要具体”这一重点训练项目。全篇文章是按照雨前(推开窗户)→雨中(透过窗户)→雨后(推开窗户)的顺序写的。雨中一  相似文献   

15.
六册教材第三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是“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侧重于训练阅读能力。教材安排这个训练重点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连句成段,初步学习分析自然段,读懂自然段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个训练重点,讲读课文《海底世界》和《三棵银杏树》课后的“思考·练习”第2题,都安排了有关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之类的训练内容,阅读课文《雨》的“思考·练习”安排了“课文用几句话讲‘雨中’的景象,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训练题,在《基础训练3》中安排了阅读短文,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训练题。同时,在《三棵银杏树》课后安排了“练笔”,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花草树木,写一两段话,内容要具体,“句与句要连得起来”,进一步落实这个训练重点。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复庵记》中,“又自是而东,太行、竭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句中的“去之茫茫”,课本注为“离开那里(指宫阙山陵)非常遥远”。把“去”解释为“离开”,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把“去”解释为“离开”,与本句文意相悼。因为“离开”是写动态的,而此句是写顾炎武站在复庵前“开户东望”的感慨,写站在复庵前的顾炎武与宫阙  相似文献   

17.
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斑羚飞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其内容是面对后有猎人的捕杀,前有山涧的阻挡,一群身处绝境的斑羚开始了一场与生命抗争的搏斗。为了种族的繁衍,头羚与老斑羚们义无反顾地跳向山涧,这是何等的壮烈。习题“课文中几次写彩虹,有什么作用?”“……是可以烘托飞渡的壮美气势,弧形的彩虹与飞渡的弧线恰好相近,斑羚飞渡的气势美,有如彩虹一般壮美……”(教学参考书第85页)笔者认为“壮美”一词用在此处是值得商榷的。创作的动机总是具体的,而且一定要体现在作品中,我们在认识这个问题时应采取一种紧密结合作品…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元丰元年任徐州知州时,天值大旱,作为地方官,照例要向天求雨,雨后则要谢雨。在往徐州城外石潭谢雨途中,苏轼写下了五首《浣溪沙》,课文选录的即是其中一首。词的上片三句三景,全是行人一路见闻。第一句,写枣花,点出了季节,句法结构亦颇有特色。以“簌簌”二字状落花,神态毕现;方闻“簌簌”之声,衣巾上就蒙花一层,抬头一望,原是枣花散落。作者用特殊的词序安排写出了自己微妙的心理过程。第二句仍写所闻。枣花之落在旧历五月,此时也正是江淮一带缫丝的季节,辘辘缫丝声响遍了村南村北,第三句是夏日午时习见之景:村头柳  相似文献   

19.
章汝奭同志在《浅谈“浑然天成”》中说:“写诗要确有实感,浑然天成;勉强成篇者,只是徒费笔墨而已,不知诗家以为何如?”我并非诗家,但此话无疑是对的。我所不敢苛同的是:章把晚唐诗人许浑的名作《咸阳城东楼》理解为“勉强浅篇者”的例证,是“拼拼凑凑之作;而且把许诗解得十分拘泥:说首句与次句“不伦不类”,次句写的是“春景”,“溪云” 句写的是“夏景”,“蝉鸣”句写的是“秋景”,于是责问:“试问怎么能在登临之时一下子触及三个季节的景色呢?就算是诗思驰骋吧,却又很难和‘万里愁’联系起来”,“最后只能勉强凑上两句怀古套语作结”。  相似文献   

20.
一、讲习作例文要使学生弄懂什么叫“一句一句讲清楚”,“一句一句写具体”。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习作例文是《课间十分钟》。我着重讲了这一课的第三自然段——爬竿。默读两遍之后,我让学生看看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学生很快知道,第一句话交待了地点和人物,第二句是这段的中心句,点明了同学们干什么,第三句着重写一个小同学爬竿,第四句写他爬到了竿顶,第五句写他爬到竿顶时的神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