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教育价值观的变革为先导,创造性地设计教育目标和实验目标教育实验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对现存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对理想教育模式的追求。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总是冲击人们过时的陈腐的教育价值观,孕育和萌发人们对新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追求,进而驱动人们对学校教育现状、问题和弊端的变革,并在变革现存教育模式的教育实验中探索和创造新的教育模式,这就是教育实验的教育社会学的发生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引发了和引导着教育实验。教育价值观在教育实验中的导向功能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教育目标和实  相似文献   

2.
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和教育监督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教育决策是根本,既要符合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又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现实和教育需求。教育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则是落实教育决策和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教育的执行和监督机制的形成。教育决策、教育执行和教育监督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甚至期间有着国家利益、学校利益和社会教育需求的相互博弈。现实中教育决策的执行往往偏离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这与教育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学校因教育而存在,学校因好教育而有品位地存在。单纯追求分数的教育不是好教育,以获取功利为主要目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好教育是一种重视生活和实践的教育,好教育是一种流淌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好教育是能打动人心和令人回味无穷的教育。一、立德和树人:好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对教  相似文献   

4.
在工程教育中,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地联系与融合是促进工程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不断走向通识化、综合化和复合化。其次,应该注意到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结合的时代性、文化性和特殊性,提升工程教育的内涵和品质。再次,以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为抓手,在工程教育中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联系与融合;通过借鉴STS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工程教育中得到更好地结合。最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与工程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推动着工程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5.
教育信息化不仅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而且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教育云代表云计算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教育云服务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分析了教育云、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和特点,阐明了教育云服务于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探讨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哲学教育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全人教育,此即所谓博文教育、博雅教育,与技能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相对应。哲学教育就其本性而言,是公民教育的最高形态,就其形式而言,是通过对话教育实现的。于今,在市场导向和政府导向的双重作用下,教育的大众化和实利化倾向日益深重。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教育回到古典,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的理念由此复兴,而作为公民教育和对话教育的哲学教育也因此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7.
作为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教育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存在,揭示教育发展的合理性和创造合理性教育的学问。教育存在包括教育现象和教育思想。教育发展的合理性就是教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对象是教育现象,方法是实证,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目的是创造合规律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教育哲学是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学问,对象是教育思想,方法是前提反思,任务是反思教育思想的前提,揭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目的是形成对教育的整体的和根本的认识及系统的教育观,沟通教育的必然、实然和应然之间的联系。教育学的科学化即教育学的合理性,教育学实现科学化必须通过研究教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创造合理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 谈到教育公平,人们往往与教育均衡联系起来,认为教育公平即教育均衡、教育和谐.其实,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教育和谐是有区别的.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个层次的公共教育资源.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而教育和谐则是教育公平的目的和归宿.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三者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理性教育智慧是教师把握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并且这种认识活动是理智的、合理的、自觉的和合乎逻辑的,其样态为教育意识、教育思维和教育理智,教育意识分为外物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表现为外部和内部教育世界的教育知识,分别由教育思维和教育理智来把握。理性教育智慧的实现指教师获得教育知识并超越教育知识,并在教育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这一过程体现为教师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0.
高考语文真题的阅读文本文质俱佳,可以作为高三语文教学的课文使用。为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坚持进行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为内容的世界观教育,以人生理想教育、人生价值教育、人生态度教育和人生道路教育为内容的人生观教育,以阶级观教育、国家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为内容的政治观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内容的文化观教育,以大德教育、公德教育和私德教育为内容的道德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道德移情能力是道德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对道德行为的养成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移情、移情能力以及道德移情能力的概念解读入手,分析道德移情能力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分析概括青少年在道德移情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出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2.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青少年道德行为的控制器。皖北区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情感意蕴,它在青少年道德情感机制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渗透、保障、调节等作用。有力强化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促进了青少年主体性发展,为青少年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动力源。  相似文献   

13.
浅析青少年道德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青少年的心理困惑来看,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人格障碍导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心理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依据,既是道德教育内化的基础,也是德育的目标。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现实生活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求,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心理健康修养,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冲突与困惑。  相似文献   

14.
"道德滑坡"已经成为人们对当今中国国民道德素质的一种普遍认识,中国老百姓真的"道德滑坡"了吗?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道德的内涵以及什么是"道德滑坡".事实上,国民的道德素质并没"滑坡",而是道德失范.造成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是导致国民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在揭示大学生道德反刍具有易发性、自主性、反复性和易变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诱因的创造与控制”、“价值的澄清与评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引导方法。这对高校提高德育绩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峻杉 《教育学报》2012,8(1):97-105
老子思想中,与“道”最密切的概念是“德”.“德”是“道”化生万物过程中的最初产物,是纯朴未散、有质无形的“炁”,也是畜养万物、决定万物发展方向的支配性力量.明确了“道”与“无”、“德”与“一”在老子哲学体系中的对应关系之后,老子思想中“天德”的意义和地位才能突显出来.“天德”是人德的内在决定力量,人在婴儿阶段都曾丰厚地拥有过,而随着人的成长,“天德”不断消耗,人也愈难与之相应.“天德”支配善恶又超越善恶.“德”的系统性和“道法自然”的总原则决定了“天德观”视野下道德的开放性.老子“天德观”有助于重树道德信仰,呼唤德育“修身”范式的实质性回归,并指向了德育生活化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从高职班级德育工作目标、德育工作内容和德育工作运行体系等方面介绍了班级德育工作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种明显的“道德实在论”特征,造成儿童“道德实在论”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约束;“公正”观念的发展经历一个从服从到平等、从平等到公道的发展过程,造成儿童公正观念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协作等。这些蕴涵于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改革我国传统的德育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并从变革德育观与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做出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校德育体系建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德育体系建构,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落实到德育实践中,注重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化培养;以求实的态度、开放的胸襟和视野.构建多元化、协调、和谐的德育网络;优化德育途径,构建载体多元化的学校德育体系;创新德育的管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论德育走向     
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将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三种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极大地颠覆了德育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和教材风格;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论,将重构德育课堂乃至学校生活;走向多元的思想教育,使德育"不同而和",真正起到启发思想的价值。当然,学校德育要完全实现"四个走向",还面临着历史文化心理、现有管理体制、教师专业化等方面的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