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中国基础教育在课堂层面涌动着一股巨大的改革潮流。这股潮流不仅来自政府作为引擎的国家课程改革(即新课程),还来自教育最基本的细胞——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新课程的标志是三维  相似文献   

2.
张丰 《浙江教学研究》2010,(2):12-13,16
我们以“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替代“课堂教学”一词,以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研学促教,引导教师真正研究学生,研究学习机制。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的操作要素有前置性学习任务、诊断性预习梳理、关键性递进问题、针对性必须作业和生成性学习指导。“简明而充分”是有效课堂的关键标志。  相似文献   

3.
国内的"先学后教"与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意蕴相似,却未曾如后者般备受关注,面对"翻转课堂热"现象,须理性审思这种富蕴本土基因的教学变革。"先学后教"源于解决传统"先教后学"教学积弊的客观需要,其中体现着"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逻辑进程,是一种关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教育。但由于我国长期盛行的"传递—接受"式教学传统,教师"自命真题"式的教学理念和"时序固着"式的教学思维,导致"先学后教"在推进过程中遭遇多重阻力。对于批评和质疑,需要认识到,"先学后教"相比"先教后学"对教师的教导作用要求更高,同时把课堂打造成高效的学习场域,也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2012年全市在中小学轰轰烈烈地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今年"高效课堂"的改革与尝试涌进全市中小学校的每个角落。走进每所学校,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标语,都是一个样——"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教室里看到的都是"小组学习"的课堂学习形式,老师的教案都统统改成导学案,到处洋溢着"高效课堂"改革的氛围,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教学活力。  相似文献   

5.
我校“先学后教,做中辅导,多元互助,作业激励”的课改探索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初见成效。“先学后教”由一种理念逐步变成一种行为,学生会读书、会用书、会学习也由一种美好的愿望渐渐地成为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而"先学后教再练"的教学模式就是其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接下来教师再进行知识的讲解,最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与巩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等等。本文主要介绍了"先学后教再练"模式的步骤,以及其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洋思中学首创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引发了全国各地许多学校的学习、推广。但由于一些学校只是学其表,想当然,走形式,未能就其里,探其质,求其本,结果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专家、学者对洋思教学模式也深感兴趣,进行了相关研究,却因从未深入洋思校园,真正听取洋思解读,出现了一些抨击与否定洋思课改的情况,其中对"先学"的认识、理解、实施的误区最多。  相似文献   

8.
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实践研究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模式。“自主”是指在教学的目标、内容和策略选择以及信息收集等方面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互助”是指基于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小组内外的互动、合作、交往,实现学生之间的互问、互教、互评,不仅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更在个性和人格的养成方面实现共同发展.增加学生交流和思维碰撞的机会:“学习型”课堂则实现从“教为主宰”到“学为主体”、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个体学习”到“互助学习”的转变。实践证明:自主一互助学习型课堂改革了课堂结构,调整了教与学的关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种课堂模式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9.
伴随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现在的教育理念也不同于之前,要求让学生重视预习,在学生全面预习之后,教师再开展全面教学。在此种教学方式下,会构建全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思维,教师应该真正着眼于“学”,着力于“让”,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科学课”,是在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内容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一门学科。“科学课”吸纳了当代科技发展的许多新成果,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综合的、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然而,在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时,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费时、低效”的现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洋思中学的创举,实践证明,这一尝试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也说明了一点:放手以后学生也能学好,  相似文献   

11.
新学期一开学,校长就郑重地宣布:今后学校工作的重点仍是课改。的确,学校课改一直实施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帮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今年我们班人数较多,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同学之间没有团结向上的向心力,下一步课改怎么办?对此,我深感忧虑。在学校召开的第二次教师会上,校长公布了小组积分评价机制。我  相似文献   

12.
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先学后教“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贵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师与学生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延伸.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一种让学生学会做人,多锻炼起健康的体魄以及乐于学习的积极的思维态度.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学生一点点地演变成了做题的机器,尤其是数学科目上,学生更是成了一种体制的牺牲品.这种体制里,一直贯彻的"满堂灌"、"疲劳战术"、"题海战术"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开  相似文献   

14.
从教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古典教学传统是"学—教"传统,而非"教—学"传统。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古典的"学—教"传统被终结,以"教—授"或"教—学"代替"学—教"。这种影响经过凯洛夫的教学法在基础教育学校的课堂被固化。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使中国古典的"学—教"传统与当下的"先学后教"主张产生了交织点,但这个交织点往往被"先学后教"论者忽视。"先学后教"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教学论研究需要打破这种思维方式,以过程性思维研究课堂,从"元素"的视角解读课堂,进而形成基于"元素"立场的课堂分析方式。课堂分析的元素立场,打破了赫尔巴特以来课堂分析的线性流程观点,融入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思维,找到适合于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堂解码方式。基于"元素"立场,"教—学""接受—发现""情境—问题—探究—练习—应用"等教学模式的讨论被赋予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和彻底改造,是最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师选择应用什么类型的教学模式要有灵活性与适用性,因为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活动常常是综合的,一种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和运用,在选择时应该是各取所需。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洋思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蕴涵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即教师的职责不在教给学生知识,而在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洋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以下简称永威)正迅速"沉沦"。学校管理松散,教师上课满堂灌,教学质量急剧下降,有的学科期末考试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及格!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网上发帖: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以来,老师的积极性不高,总是未按先学后教的模式上课,怎样激发老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呢?这是各校进行课改过程中都存在并很现实的问题,只是程度、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领导、老师都认为绊脚石太多。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很多学校都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课改现实状况就像一块厚橡皮,不断地压缩、拉伸、变形,当就要变成另一种形状的时候,一松手,终是功亏一篑,又回归原形。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校长引导一线教师辨析清楚。  相似文献   

19.
教学教学,先教后学,这是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中早己约定俗成的概念。不论是旧日私塾中随先生摇头晃脑诵读“之乎者也”,还是新式课堂中老师的“一言堂”,皆是“教师为主体”观念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本来也有其可取之处,但随着应试教育目标的单一性,逐渐变成一种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的机械教学模式,弊端丛生。而今正经历着一场变革,可以说。  相似文献   

20.
未来社会迅速发展,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未来的人必须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从事终身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学校教育应面向未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教学生数学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许多学生的理科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