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被誉为诗的王国。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不朽诗作,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古典诗词很讲究结句的高妙,宋代姜夔曾说过:“一篇全在结尾,如截奔马。”欣赏诗词结尾的高超艺术,是欣赏全篇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诗词的结尾有一个现象,许多诗词在结束时提出疑问,振起全篇,激人思索,令人虽掩卷而思不辍。  相似文献   

2.
中国被誉为诗的王国。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不朽诗作,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古典诗词很讲究结句的高妙,宋代姜夔曾说过:“一篇全在结尾,如截奔马。”欣赏诗词结尾的高超艺术,是欣赏全篇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诗词的结尾有一个现象,许多诗词在结束时提出疑问,振起全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诗词多婉曲含蓄 ,因为诗人常常运用寄托的手法来隐瞒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有寄托的诗词耐人咀嚼 ,能给读者鉴赏再创造的空间。寄托源出传统的比兴。起兴和寄托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暗比。只是起兴所比喻的意义可通过后面的诗句体会出来 ,较为贴近 ,而寄托的暗比意义则不直接道破 ,较为隐晦。请看《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如归 ,宜其室家”。诗人先写桃花茂盛艳丽的情状 ,触景生情 ,想到这位姑娘的美满婚姻 ,并引出“之子如归 ,宜其室家”的良好祝愿。诗中前两句乃起兴之句 ,其暗比义在后两句中道出。而寄托义则不直接道…  相似文献   

4.
5.
古典诗词中,结尾写景、描状的有很多,作者欲说而不直说之意都蕴含在景、状之中,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除此之外,诗词中还有一些不愿说、不想说、不敢说或不能说的曲折心绪,也有一些说不尽、说不清、不便说或说了也无用的烦杂情感,他们不是借助景物、情状来传达,而是以更为含蓄委婉曲折的语言来表现,进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6.
影视艺术与诗词非常接近,蒙太奇是中国诗词表现手法的再现放大,古已有之。将影视语言与中国古典诗词比较,能给人以更多、更美、更实在的、耐人寻味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中,结尾写景、描状的有很多,作者欲说而不直说之意都蕴含在景、状之中,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除此之外,诗词中还有一些不愿说、不想说、不敢说或不能说的曲折心绪,也有一些说不尽、说不清、不便说或说了也无用的烦杂情感,他们不是借助景物、情状来传达,而是以更为含蓄委婉曲折的语言来表现,进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周婵娟 《语文天地》2014,(10):46-47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优秀、最精粹的传统文学艺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一道光芒四射的人文景观,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自己读读、自己背诵、自己默写。此等流于形式的陈旧落后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使原本内涵丰富、情感美丽的古典诗词教学课堂变成一潭令人窒息的死水,学生自然无法深切体味蕴含于古典诗词中的诸多美学特质了。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改变上述不尽人意的古典诗词教学局面呢?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虽然因其具有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多彩的形象、灵动的画面等而深受学生喜爱,但是也因其高度凝练的语言、频繁出现的典事、记录古代时期的人与事与情等诸多缘故而令学生难以把握其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从而成为语文教学之中的一片荆棘之地。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文化艺术载体,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道绚丽多姿、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风景。可是,高速发展人类社会,使得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阅读也渐趋快餐化。  相似文献   

11.
周婵娟 《语文天地》2014,(28):46-47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优秀、最精粹的传统文学艺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一道光芒四射的人文景观,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自己读读、自己背诵、自己默写。此等流于形式的陈旧落后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使原本内涵丰富、情感美丽的古典诗词教学课堂变成一潭令人窒息的死水,学生自然无法深切体味蕴含于古典诗词中的诸多美学特质了。那么,  相似文献   

12.
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诗经·鸡鸣》等篇以来,鸡频繁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成为一个意蕴丰富的形象。具体来说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反映安宁生活。《老子》描写理想的社会生活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  相似文献   

13.
一首《虞美人》,唱出了李煜的多少哀思愁绪,多少深悲剧痛。“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首句一问,问出了万千情事,千般哀怨、万种思情尽在其中,而尾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是充分地表达了李煜从国君降为囚徒后的深重浓烈的愁情。由此看来,这“问”的艺术在古典诗词中确实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首先开头设“问”,制造悬念,引人深思。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一词,首句“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清郑文焯评他是以“健句入词,更是奇峰突出”,的确出语便很奇特,答语又故意含混,确能使人仿佛面对云…  相似文献   

14.
一、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相似文献   

15.
李刚 《考试》2011,(Z4)
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现象。例如: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相似文献   

16.
一首《虞美人》,唱出了李煜的多少哀思愁绪,多少深悲剧痛。“春化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自句一问。问出了万千情事。千般哀怨、万种思情尽在其中,而尾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是充分地表达了李煜从国君降为囚徒后的深重浓烈的愁情。由此看来,这“问”的艺术在古典诗词中确实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酒自始酿时起,点点滴滴无不映射着酒者的悲欢离合。文人与酒似乎有着天然的亲情,文人的各种心理姿态在酒中得到了尽情尽兴的舒展,他们在酒的世界里恣情地表现着“真我”,张扬着个性。  相似文献   

18.
同其他事物一样,古典诗词意象组合是有一定的艺术规律可寻的。意象作为艺术营构的“情化元件”,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诗人通过意象的艺术组合,创造诗境,抒发感情。诗论家们因此认为,凡是美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意象,都有一定的艺术组合形式,而且多种多样,在具体探究意象组合规律时,有人提出基本形式为“有序组合”和“无序组合”,笔者以为,一般说来意象组合都是有序的,即是所谓“无序组合”,亦并非真的无序,只不过是组合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而已,从表层看,物象之间不相关连,也缺乏外在的联系。然而,从深层考察,从诗词的整体观照去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无序”表象里内含有“序”。尽管这个“序”情况复杂,但毕竟能寻索出一定的轨迹来。又因为不同作家不同风格和审美创造的不同,所以,意象的组合形式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本文从构造意象的美学规律考察,总结了古典诗词意象组合的几种主要形式,请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对古典诗词教学时,运用造势、勾沉、比照、留白等艺术技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邓文 《中学文科》2009,(4):103-104
古典诗词是中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典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因为如果能够鉴赏的话,古典诗词对学生来说就是一首首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诗歌,借此可以听到古人心灵的歌唱,他们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则是与现代生活距离遥远的枯燥文字,学生也会觉得难学、难懂、难记。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审美艺术,对鉴赏的顺利展开与不断深入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