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语文老师大概都有这样的苦衷 :作文题目出枯竭了。有人为了改变出题“老一套”的现象 ,别开生面 ,想出一些新颖的题目。但事与愿违 ,学生不但做得不新颖 ,反而弄得文不对题。其实 ,学生做过一篇作文 ,不等于“会做”或“做好” ,今天做《难忘的人》 ,明天做《春潮滚滚》 ,后天做《人生的价值》 ,一学期下来 ,做过的题目不少 ,但真正“会做”的却不多。这样 ,老师在出题上“花样翻新” ,甚至为此而“绞尽脑汁” ,学生却“应接不暇 ,结果是“广种薄收”。由此看来 ,作文题不全在于“新” ,也不全在于“多” ,再“新”再“多”总不能逾越学… 相似文献
2.
3.
“思” 习作课上,命题 (或给图 )后,先要求学生看题 (或图 )想思路、理顺序、列提纲。教师只讲清本项习作的写作要求,不做过多的启发讲解,以免抑制学生思路,导致雷同。 如:六年制十册基训 2的习作是“难忘的教训”。首先要求学生审清题意,即写一件事,写难忘的事,写有教训的事。然而难忘的事不一定都有教训,教训是从失败或错误中取得的认识。因此,要抓住失败中取得的教训和错误中取得教训两个方面来写。其次,提出要求:①想过去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件事;②想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③想到从这件事中你吸取了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4.
新《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记实作,一定要说真话,吐真情,不能说假话、空话、套话。”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作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指导的根本和生命。这就告诫我们,须把“为求真”作为指导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把导写“诚实”与教做“诚实”人结为一体,从而发挥作教学的“练育人”的 相似文献
5.
6.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须引起重视:
1.教师重视不够,作文教学无计划性。
有许多语文教师,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地把完成课文教学当作工作重心,却忽略了作文讲评课的安排,只是定期给学生布置一篇习作,以凑够篇数,完成教学任务,应付教学检查。即便有作文讲评课,也无计划性、目的性。认为它随意性强, 相似文献
9.
10.
作文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依据具体的情境,在学生习作中,和学生“对话”,消除困惑,解决疑问,以求得学生自身获得进步、发展和成长。这种“对话”,一般从内容入手,作中交流。“对话”的目的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调动积蓄,使人人想写,并找到自己要写的内容。教师在开放的、动态的“对话”过程中,要善于随时抓住问题和需要等契机, 相似文献
11.
当前,作教学中的某些弊端严重地影响着学生语素质的提高。教师的指导每每是三言两语的老生常谈,学生作又常常是言不由衷的搪塞应付、抄袭报刊。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传统的作教学指导过于死板,缺乏创造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切实提高作教学的水平,我从改革作教学的模式人手,总结出了“模式新组合,快速加系列”的作教学新的指导方式。它具有“快写、写快”的特色,与有些快速作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2.
田中楼 《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2004,(1):38-38
对于作文,学生普遍有“写不出”与“没啥写”的慨叹。说明它们已经成为学生写作进步的重大的障碍。因此,思考、研究并进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对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热情和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它却长期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少慢差费现象更为严重。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创设了“自能式素质作文”教改实验。经过几年的实验.取得了初步成功。实践证明,只有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开放导练,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中学生的作文素质。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生活积累式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的现实生活.犹如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只有睁大自己的眼睛,开动自己的脑筋,才会有所发现,才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才能把平凡生活的深刻意义反映出来。 1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难,起步作文教学更难,怎样让习作教学教得有味,让孩子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情呢?我认为要写好起步作文,应该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落实“三个结合”——与教材结合,与活动结合,与生活结合。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可以这样说: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就没有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的正本清源。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在艰难的探索中前行。这种艰难,体现在我们始终没有能够破译小学生写作的内在机制;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始终有一种无力感。指导过细,对学生的思路造成了限制,学生的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