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南教育》2011,(11):2-2
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孰轻孰重的争鸣成为焦点。这场讨论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图景: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加剧,一部分人先富、暴富与大部分人不富、还有一小部分人贫穷的矛盾更加凸显,使公众对于收入分配、共同富裕话题更加关切、敏感。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有人说老师穷,穷的连民工都不如,收入低、克扣多,还经常欠资;有人说老师富,富得超过小企业业主,不动本钱、没有风险,还不用上税。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没错,在社会普遍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过程中,教师收入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日益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如果这种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不平等或贫富悬殊并不等于两极分化,关于社会两极分化的思想是十九世纪出现的.不论是马克思、列宁,还是毛泽东、邓小平,都认为两极分化就是阶级分化.但在使用"两极分化"这一词语时,有时是用来描述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目前,这一词语在使用中的歧义颇大,亟待界定.  相似文献   

4.
社会不平等或贫富悬殊并不等于两极分化,关于社会两极分化的思想是十九世纪出现的。不论是马克思、列宁,还是毛泽东、邓小平,都认为两极分化就是阶级分化。但在使用“两极分化”这一词语时,有时是用来描述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目前,这一词语在使用中的歧义颇大,亟待界定。  相似文献   

5.
知识沟理论是西方知识传播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假说,通过知识沟理论所阐述的社会知识阶层两板分化现象,来分析中学英语教学中学习成绩存在的两极分化问题,并从这一视角探析中学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进而提出基于知识沟理论在缓解中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启示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早期,伦敦城市社会的阶层分化发生了变化。就社会财富分配而言,伦敦社会分化状况逐渐由贫富两极分化向三层式结构转变,在此前已经存在的掌握大量社会财富的极少数人,和没有或几乎没有财产的大量底层民众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即中等阶层。同时,伦敦城市社会的阶层分化影响到了城市的外形和布局,伦敦城市逐渐在空间上分裂开来,出现了居住着上层精英和部分中等阶层的富人区和居住着底层民众的贫民区,且此两者在空间布局和建筑特征上日益相互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保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勋 《历史教学》2006,(12):13-21
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崛起了一个新的阶层--富民阶层.富民阶层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由此形成一个新的"富民社会".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思想家纷纷发表言论,肯定富民的重要作用,主张保护富民,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保富论"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处理国家与富民的关系,要求保护中国社会内部新的发展力量,实为一种具有崭新时代特征的经济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大转型与社会深层变迁.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而且广泛存在于学校之间、群体之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将直接导致社会的阶层固化,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影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该文提出一个疑问: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文章感叹: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9.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一定时期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而不是整个市场经济历史时期不变的法则。我们目前在分配上出现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很快,另一方面社会财富不断向少数人和阶层集中,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严重,正在走向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具体表现在,全社会居民平均收入不断增加,而这个平均收入主要是少数高收入阶层拉动的,因而平均收入以下的人员十分庞大,低收入阶层数量不断扩大。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国际警戒线,并且还处在继续上升阶段,收入差距客观上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一时难以倒转。如果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就有可能超过社会承受极限,并迅速出现严重两极分化,不但违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目的,而且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稳定也不是没有可能。  相似文献   

10.
制度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距的今天,研究这一思想,对完善先富共富政策,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古书中的燕子从《诗经》奠定的“玄鸟——图腾”、“燕燕——离别”等意象模式开始,走出了脉络分明的文学意象发展之路,其各种意象的融合在唐代呈现出空前繁盛的局面。唐人在文学意象的使用上,燕子作为神鸟、图腾象征的主题明显减少,注重其自然习性描写的篇章大幅增加。唐诗中燕子意象的发展,展示了唐代文学创作逐步摆脱蒙昧的时代意识、文人象征性思维得到拓展,以及文人生命情怀进一步延伸等时代特征,展现了唐代文学创作主体积极影响社会意识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2.
清真之美是盛唐诗人普遍的审美趋向,不仅反映在诗歌创作中,也反映在诗歌理论上,这和盛唐时期统治者的提倡,文人心态以及道教、道家思想的繁荣发展和广泛传播密切相关.这是只有到了盛唐才有的如此普遍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3.
在时代风气的浸染下,晚唐大多数诗人对外界的关。必面越来越狭窄。他们把全部精神技俩都用来写诗,从而形成了以苦吟著称的、世俗化的、具有轻浅纤微风格的“晚唐体”诗风。这种诗风虽然以贾岛、姚合为主要代表,但它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中唐诗人张籍。张籍是中唐诗风向晚唐诗风过渡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解放以来仅仅把他作为乐府诗人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他的格律诗,开启了“晚唐体”之先声,应该在唐诗流变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东汉末期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期。而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经过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逐步发展,到唐代终于迎来它的成熟期,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成熟。道教在唐代对各个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深刻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形式也包括内容。本文拟通过唐传奇《玄怪录》中的《张老》《裴谌》篇及《传奇》中的《裴航》篇来窥探道教对唐传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禅宗对唐诗创作和唐诗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唐诗创作和唐诗理论的发展,并深深地渗透于唐人的人格精神之中。禅宗哲学为一部分处于失意、苦闷、Pang徨中的唐代士人坚守“独善原则”构筑了通向彼岸世界的精神家园。它潜移默化,渗透于清晰、鲜活的诗歌形象之中,构成“盛唐气象”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移花接木,给唐诗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启示,起到了以他山之石而攻玉的功用和效果。当然,宗教和艺术不仅有共同的一面,同时也有各自的特质和明确的分野:宗教的精义归结于神,而艺术的本质归结为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唐代处于世界经济的前列,其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并不逊色于中世纪的欧洲,却没能像当时的欧洲一样催生出资本主义萌芽,这说明当时的上层建筑严重阻滞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对经济的阻滞集中体现在唐代商人的法律地位低下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抑制作用上。研究唐代商人法律地位,可以找出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资本主义萌芽很晚才得以产生的原因,也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立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裴恒涛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3):93-96,100
唐代墓志是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唐人从人世间到幽冥界的历史印记。从出土的唐代墓志可以看出,其涉及人物众多、资料丰富且撰写水平高,展现了唐人丰富的丧葬文化、多元的思想观念和浓厚的门第观念。随着更多唐代墓志的出土及其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唐代社会的认识将会更加细化,唐史的研究空间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家在研究唐代历史的过程中,对于正史如《新唐书》、《旧唐书》、《通鉴》所记载的史料比较重视,对于野史则重视不足。本文通过对《唐国史补》的分析研究,以为其虽为野史,但由于成书时闻、作者经历等原因,经认真取舍具有正史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失为一部研究唐史的重要史料书。  相似文献   

19.
陕西关中地区初步确定的帝王陵墓有六十五处,关中东部有十二处,时间跨度从远古帝喾时期至唐末,以唐陵为主,包括帝喾陵、北魏孝武帝元修云陵、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唐睿宗李旦桥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唐代宗李豫元陵、唐顺宗李诵丰陵、唐宪宗李纯景陵、唐穆宗李恒光陵、唐文宗李昂章陵、唐懿宗李氵崔简陵等,多分布在富平县和蒲城县境内,为关中东部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五代南唐唱和活动非常广泛,呈现出鲜明的群体和地域特色,它既是唐音的余序,又是某些宋调的萌芽。在向宋初文坛延续的过程中,南唐唱和诗对宋初应制诗风,诗艺的切磋探讨,以及教化功能的提倡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