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子彦教授提出的“诸葛亮为夺取权力而不惜失掉荆州、假手东吴杀掉关羽”的观点是错误的;诸葛亮与关羽之间并无所谓的权力斗争,刘备失去荆州的主要原因是刘备集团在夺得汉中后产生了骄傲情绪,以致对孙权疏于防范、对关羽救援不及。  相似文献   

2.
关羽北伐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刘备集团丢失荆州,失去了对《隆中对》实施的基本条件。然而,关羽北伐的失败,其原因和责任却不仅仅在关羽一人身上,而是整个刘备集团对当时战略态势判断及战略决策、部署的失误。本文主要从北伐时机、北伐目的、战略部署等方面探讨关羽北伐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备、关羽统治下的江陵是蜀汉西征北伐的后方基地,又是荆州战区的指挥中心、主将驻节之所。凭借附近财赋人力的支持,刘备集团在出征益州和襄樊的战役中获得过巨大胜利。孙权袭取荆州后,在"限江自保"的战略指导下后撤北部防线,移民江南,并将战区军队主力和都督治所迁往南岸的乐乡,使江陵成为孤悬江北的军事堡垒,防御态势相当被动,再未给曹魏、西晋造成严重威胁,其战略地位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荆州和益州,在汉末三国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有着立国之基的特殊意义;而孙吴集团也想全据长江,保境安民;曹操想统一南方,也必须占领这两个军事要地。围绕荆益的争夺,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薛国中先生认为对于刘备集团而言"重益轻荆"是错误的,应当把荆州作为根本;失荆州应该问责诸葛亮。笔者则以为对于刘备集团而言荆州、益州是鸟之双翼,荆州之失应由关羽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5.
忍辱负重     
"忍辱负重"出自晋代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意思是忍受着暂时的屈辱,以完成肩负的重大任务。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  相似文献   

6.
张鑫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113-116
蜀汉政权在三国时代一直积贫、积弱,原因众多,但内部派系斗争绵亘不断却是历来史家所极少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备草创军事集团之始,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元老派便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发生龃龉;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内部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相互争权;刘备与诸葛亮相继去世后,新旧派系实力随即发生消长,内耗不断直至蜀汉政权灭亡。  相似文献   

7.
地点:刘备营、诸葛亮草庐人物:刘备、诸葛亮、书童、关羽、张飞第一幕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最近我认识了一个网友,ID叫"卧龙先生",他说他能帮我们对付孙权和曹操。今天我们去他家里把他请出来,让他做我们的军师,怎么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国时期蜀汉灭亡的原因一、诸葛亮的人才观妨碍了他去"总揽人才",以致帐下文臣武将,后继乏人;二、关羽轻乎外交上"联吴"的国策,刚愎自用,御下亦欠仁义,致使荆州失守,败走麦城,蜀汉国力大伤;三、刘备托孤,诸葛亮主政,不能"内修政理","卧薪尝胆",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反而连年用兵,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又不能"西和诸戎",广结盟友,令国势日益衰颓.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龙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国丞相诸葛亮,最大的心愿就是北伐成功,扫平曹魏,兴复汉室,以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为此他厉兵秣马,六出祁山,但终究天不遂人愿,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7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已到,所以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汉中,准备攻打曹魏。两条路线的斗争北伐之前,诸葛亮在汉中召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未谏阻刘备伐吴原因新探王大健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和夺回荆州,下令大举伐吴。对刘备这一举措,赵云等大臣曾极力谏阻,但由于刘备决心已定,谏阻无效。耐人寻味的是,史书上未见身为丞相的诸葛亮出面谏阻刘备的这一冒险行动。刘备亲率大...  相似文献   

11.
“三顾草庐”、“隆中对”的史事发生在襄樊,襄樊又因“三顾草庐”、“隆中对”而享誉中外。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讲,易中天先生所说的诸葛亮出山方式是“登门自见在前,三顾茅庐在后”的观点,至少在四个方面违背了历史事实,出现了一个根本失误。  相似文献   

12.
刘备集团在夺取荆、益二州之前,基本上遵守了《隆中对》的战略,实施《隆中对》表现出较强的秘密性。此后,刘备在世期间,因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刘备对《隆中对》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变革,而其集团重要人物对《隆中对》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成为荆州之失与夷陵之败的重要导因。刘备死后,《隆中对》已失去了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其秘密实施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诸葛亮也对他自己制定的《隆中对》战略进行了改造,本质上已经违背了他最初的战略。此后,蒋琬、姜维继续改造《隆中对》战略,而费祎则消极对待这一战略,从而使《隆中对》出现了大变异。  相似文献   

13.
论孙刘联盟     
孙刘联盟是在曹操大兵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孙权、刘备采取的权宜之计。长远而论,联盟与双方的争霸图谋相冲突。联盟在鲁肃、诸葛亮的全力、倾心推动下形成,势必随着他们不能掌握局面或离世而出现波折。孙权、刘备及其部属于联盟多无诚意,但联盟破裂应归罪于孙权、吕蒙而非刘备、关羽。吴、蜀后期的"盟好"关系尽管是因为"蜀弱吴孤"和吴国国政混乱不得已而为之,但"掎角之势"仍然保障了三分局面的相对稳定和吴、蜀向南方、"南中"发展。与历史上众多的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所谓联盟相比,孙刘联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维持时间长、有过真诚合作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隆中对》使刘备绝处逢生,找到了自己发展势力的道路,也奠定了诸葛亮的政治家的地位。历来对《隆中对》的分析较少注意诸葛亮为刘备指出的北上攻曹的战略。由于刘备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规划攻曹,结果造成蜀汉局促于蜀地,从而丧失了北上发展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和卓识。  相似文献   

15.
“自比管、乐”是诸葛亮在对朋友的人生规划同时对自己人生的规划,《隆中对》是他为刘备集团制定的发展规划。这些规划都得到较好实现。他的规划才能来自他的天赋;来自他“观其大略”的读书和思维方法形成的超强分析综合能力;来自襄阳的人文和地理环境提供的条件,师友们十几年给予的教诲、启迪等等。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也是策划大家、规划大师。  相似文献   

16.
马超的崛起从一个侧面证实着《隆中对策》的客观性,并与之相呼应。马超与曹操抗衡达四年之久,牵制着曹操的主力部队,为刘备取益州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马超投刘备,使成都免去了一场大灾难,对刘蜀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马超经营西凉与镇守阳平关,不但保卫了蜀国的北门不受侵害,而且为诸葛亮后来的北伐战争提供了民族关系方面的便利条件,堪称“一世之杰”。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他在受刘备"三顾"之前曾有一段"躬耕"生活。三顾之"茅庐"和"躬耕地"何在,由于历史文献的简略歧异,后世逐渐形成了在南阳和在襄阳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在这场学术争论中,东晋习凿齿《襄阳记》中的"孔明在南阳,同县庞德公素有重名"和《草庐对》中诸葛亮的"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两句话,常被襄阳说者引为"躬耕地"在襄阳不在南阳之依据,但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是其缺乏对史料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误读了史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陈寿撰<三国志>,以<蜀书>的名义记述刘备、刘禅的"汉"政权,这有其特殊原因;今天,则应名从主人地称"汉",或者沿用旧称地称"季汉",底线是约定俗成地称"蜀汉".又余明侠著<诸葛亮评传>,在资料的去伪存真、思与行的有机结合、思想的发覆阐微、生平的考辨求实、以史证文而还诸葛亮以本来面目等方面,为尤其值得肯定者.  相似文献   

19.
定军山在三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定军山的军事地理位置特殊;蜀、魏定军山之战意义深远;诸葛亮八年北伐屯兵定军山下,留下了丰富的古迹文物;诸葛亮遗命“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后主刘禅又下诏“近墓立庙”为诸葛亮在定军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定军山将永远是在画历史文化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