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从学生的语学习起步。这一点。新的高中语教学大纲作了十分清楚的说明:“语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学科。对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化素质,对于学好其他学科、日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化,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高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2.
语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工具,语学得好,对学习其他学科会产生积极影响。语学科对学生来说也是培养和提高化素质的基础学科。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发第一生产力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教学是基础的基础。语素质对学生来说也是化素质的基础,是学生化素质的根。所以提高语教学质量,对培养跨世纪人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是一门人学科,肩负培养学生热爱祖语言字,提高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化,培养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据“减负”调查,语学科最不受学生欢迎。语课怎样改变它的形象?笔认为,必须让语教学充满情趣,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从语文的“基础工具观”到语文的“交际工具观” 国家教委1987年制订的 帅学语文教学大纲》给语文下的定义是:“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大纲》认为:普通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是基础学科,而语文则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语文学得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 《大纲》给语文的基本定位,确立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其主要内容是:“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5.
柳斌同志曾在南通讲过有关语文教学的事,他说:“语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忽略了情感,这是寡情教学。”这就一语中的地讲出了现行语文教学中存在严重弊端──注重认知而忽略情感,注重表象而忽略内涵,注重功利实用而忽略人文要素。从1997年以来,天津、江西、山西两省一市进行“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其语文大纲较原大纲有重大突破,即语文不仅是工具学科,而且是“文化载体”。笔者认为,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不仅是知识的、文学的,也是艺术的、哲学的、审美的。那么,语文教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学会使用祖国的语…  相似文献   

6.
《语课程标准》提出:“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又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性,二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化载体”。学习语就是学习化。新课标把语的化属性提高到了语教学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想,确立新的化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学生的言语实践、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充分开发和利用语课程的化资源,对学生的化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实行循环教学是加强语文教学管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愈加明确到,中语实行循环教学较之于其他学科尤为必要,这是由于“语文课有语文课的特殊性”。(张寿康《语文和语文教学》11页)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语实行循环教学的必要性。这种特殊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客观规定性。这就是说,对学生语文科学习的各个阶段、各阶段的各个学年与学期所应学知识的起点和终点、广度、深度和难度,没有明确的界限与规定。虽有“大纲”和教科书,但也没有而且也不可能象数、理、化、生、史、地等其他学科那样,作出明白交待,同其他科比:  相似文献   

9.
“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是语学科的神圣使命。可是,应试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封闭性、教育主体的物化性。因此,应试教育必然给语教学带来多方面危害,是语教学的百病之源。  相似文献   

10.
语学科历来被人们喻为“基础性、工具性”学科,语教学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双重任务。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三段论”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课是学了不少,可真正的语能力却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习语的兴趣淡化,使许多老师感到语课难教,教学实效难以提高。面对这种现状,笔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安扬 《现代语文》2001,(6):15-16
新大纲明确提出“要从语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明确了语知识的习得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逐渐内化的过程。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化水平.生活阅历、道德修养、责任感使命感、合作学习的习惯,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都会有着逐步的提高,这也就达到了学习语的目的。旧大纲在这个观点上是不科学不明确的,它过多地强调了学习的结果,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学习语的过程性。如:在《引言》部分中,旧大纲只强调了语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语课,除了要认清它的本质属性以外,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它的课程类型。1996年三省市实验大纲将语课定为“学科课程”,同时设置“活动课程”;人们历来将语课视为智育的一部分,却一再强调它的德育、美育的任务;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曾指出语是非规范性课程,就是说它不符合智育范畴的学科课程的规范。语是否是智育课程、学科课程?这是一个应该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下语教育界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炒”得很热,这与语课程标准的“积极倡导”是分不开的。但是,平心而论,这种学习方式到底是否真正适合语学科呢?笔以为,凡事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探讨语学科的学习方式,必须要真真切切地“走进”语学科。  相似文献   

14.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问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语文第二册“句子”的教学广南县第一中学黄保兵六年制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中对于句子的要求,现行大纲和“九义”大纲都是理解意思,只是“九义”大纲更明确,要求“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什么是完整的意思,语文第二册是这样来体现的。一、注意句子之间意思的...  相似文献   

16.
新《大纲》的颁发和新教材的推广,无疑是语教学的历史性转折。认真研讨新《大纲》的教学指向和研究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不难发现,过去语教学的症结,应源于我们教学中最平常而又最重要、最基本而又最精深的“课内容分析”。二十多年来,广大语教师在“怎么教”上,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尽管也百花齐放、硕果颇丰,然而,学生不认这份账,社会也不买这份账。说到底,就因为它是从“内容分析”切入的,抓的练的紧扣的是“内容线”。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交际 工具,“文以载道”,本身就负载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大纲》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语文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重视。”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落实《大纲》所提出的这一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文本载  相似文献   

18.
大纲(修订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纲对语文的重新定性和定位,告诉我们语文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教化功能和发展功能。现在,初、高中语文教材变化很大,绝大多数选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本身就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积淀,文学之美对提高人的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对此当然应予以重视。什么是文化?它是人类劳动的优秀成果,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也即是人类文化学者泰勒指的“自然的人化”。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  相似文献   

19.
赫尔巴特曾说:“教学以个性为起点,以德性为终点。”教学的起点永远是个性,而终点是德性。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时都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崇高品德的培养和高尚情操的陶冶。这一点,语学科有自己的优势,其情感性特别有益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语课程标准》(新课标)在学习目的上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素养,其中包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根据今年秋季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精神进行了部分修订。在习作训练方面,除了两篇应用文(写表扬稿和回信)以及写介绍暑假生活的习作外,其余五项训练均作了调整。了解修订后的变化特点,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修订后的《大纲》和七册小语教材的习作训练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降低要求,体验成功 修订后的《大纲》对小学生作文首先改名为“习作”,这就从名称上降低了要求。另外,删掉了“有中心”和“有重点”,并且将“有条理”改为“有一定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