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教育家何在     
眼下的各种“家”(如“专家”、“企业家”“、作家”“、艺术家”),比牛毛还多。但相对来说,被称为“教育家”的人则少得可怜。那么,名副其实的教育家还有吗?在六七十年前的旧中国,最有名的“现代教育家”是推行平民教育的陶行知。陶先生最崇拜的,后来被收进世界教育史且被西方教育界人士称道的人物,是山东的两个人:一个叫孔丘,一个叫武训,后者靠百般受苦受辱而兴办义学。后来,在陶行知先生授意和参与下,电影《武训传》问世了。再后来,即50年代初,一场大肆批判《武训传》的风潮开始了。而武训本人,也最后被定为“大恶霸”“、大流氓”。其…  相似文献   

2.
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现在文艺界50岁以上的人,大多数是知道的,中国电影史料——特别是《当代中国丛书》之一的《当代中国电影》(上卷)有较详细的叙述。但这些只能说是“局外人言”,没有——当然也不可能了解 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当时不能公开发表的具体经过。这部影片是私营昆仑影业公司(当时还没有公私合营)1950年出品,《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1951年5月20日。所以今年(1991年,编者注)是《武训传》批判40周年。  相似文献   

3.
大哉,武训!     
提起武训,年纪轻点的,连他的名字都不见得听说过,更遑论知其为何许人了:年纪长点的,可能听说过,但记忆十之八九会把他同20世纪50年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联系在一起,其他就知之甚少了。今天,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走近武训,也许能读出一个异样的武训,也许会觉得这个名字应该记得。  相似文献   

4.
《武训传》和《水浒》是两部坏书,这两部书的要害都是宣扬阶级投降主义。它企图以阶级调和代替阶级斗争,以阶级合作和阶级投降否定暴力革命,必须痛加批判,彻底肃清其流毒。一、武训和宋江都是一丘之貉《武训传》说的是,一百多年前,山东有个武训,出身于雇农家庭。小时候他扛过长活,打过零工,受过封建地主的欺骗、嘲骂、毒打和折磨。十七岁那年他在大地主李老辫家扛了三年活,李老辫欺他不识字,用假帐骗他,不但不给他工钱,还把他痛打一顿,赶出门去,  相似文献   

5.
《武训传》是文艺界老前辈孙瑜同志根据武训“行乞兴学”故事编导而成的电影,它出现在建国初期的银幕上,不久就引起争议,后来发展成为批判运动,被称为新中国文艺战线上的第一场斗争,为以后文艺批评中大搞群众运动,乱打棍子,乱扣帽子,不分敌我的极左做法开了先例。  相似文献   

6.
武训办学的思想和做法与徐特立早期办学有相似之处。毛泽东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并逐渐在全国展开,徐特立不得不于1951年7月1日发表《〈武训传〉的讨论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一文。在批判《武训传》之前,徐特立曾打算全面整理自己的教育思想,以供新中国的教育建设参考。此后,其言行有较大改变:发表文章的频率大大降低,谈话与写文章时涉及教育的内容有所减少,再也没有举行过关于教育的讲座,而外出考察则变多了。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武训历史调查记》主要是通过对“武训问题的严重性质”的定性和运用“历史材料”来证明这一定性的手法,而在《武训传》事件中产生了恶劣影响的。考证表明:这一定性及其证明手法,其实在此调查记发表之前的相关批判文章里已经开始使用;《武训历史调查记》之所以在当时产生了特别的影响,在于其有着不同于以前批判文章的“新颖”之处:运用“极为科学严谨的实地调查”所得出的“铁一般的事实”。以澄清或批判那些“对武训的糊涂认识”的思想为叙事主要目标以及对武训极尽道德丑化等手法。  相似文献   

8.
论陶行知的武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与武训的关系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武训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中, 陶行知受到严厉、粗暴的批判。多年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认识,需不抱任何成见的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引起广大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电影《武训传》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以批判《武训传》为起点,开始了大规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武训传》在现在看来只是一部宣扬武训忍辱负重、劳苦功高的人物典范的普通电影而已,但在当时却成为一个悲剧,这与建国初的国内外形势有关,与毛泽东的个人思想有关,更与当时的政治介入文艺的不正当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武训问题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引人注目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武训与电影《武训传》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肯定、批判与再评价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这一过程及其历史经验,对于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津市教育局、全国教育工会天津市委员会、团市工委等三单位,於六月十日下午二时许,假民園如今全市教育工作者、青年工作者约万人集会,由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许立羣副部长报告关於批判‘武训传’的问题。报告内容包括:①为什么要重视‘武训传’的讨论?②武训是被歷史條件所限制?还是武训限制了歷史,发展?③武训的‘苦行’‘利他主义’究竟是怎样的?动机与效果的关係如何?④在旧社会里办教育的人都要不得吗?⑤批判‘武训传’应有的学习态度。全市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将根据这一报告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以社论形式发表毛泽东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文,此后,一场有组织的对《武训传》的批判随之展开,这是中共建国后在文艺界展开的第一场大批判。当这场批判接近尾声时,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正式启动。第二年  相似文献   

13.
在陶行知先生的提议下 ,在“武训精神”的感召下孙瑜拍摄了《武训传》。《武训传》开始得到了华东局和周恩来等人的肯定 ,但由于错误的历史观和对政治形势的严重性的夸大 ,毛泽东发动了对《武训传》的批判。周恩来、周扬、夏衍和郭沫若等人不得不作检讨 ,与《武训传》相关的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武训传》批判形成了以后一系列思想与政治批判的模式 ,强化了毛泽东的权威地位 ,损害了党内民主 ,加深了毛泽东对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偏见 ,为随后开展的对陶行知的重新评价铺平了道路 ,同时也是对《共同纲领》规定的公民的言论与出版自由的一次严重践踏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一九五一年开展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进而株连陶行知以后,在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陶先生连同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从历史上隐没了。陶行知研究成为禁区。以致到今天绝大多数有陶行知其人,就连教育战线的中、青年教师、领导干部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位被毛主席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周总理称为“党外布尔什维克”的陶行知。“左”的流毒可谓深远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曾经被毛泽东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在1950年仍被<人民教育>称为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之一.但是随着对<武训传>和武训批评的深入,武训精神的倡导者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遭到质疑.以陶行知的学生为代表的一批教育界的高层领导不得不重新评价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他们认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阶级属性是小资产阶级的,陶行知是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他的教育思想是改良主义的,陶行知是教育救国论者.这样,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新中国就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这是造成新中国教育事业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是我终身服膺的伟大教育家,自幼就为他创办晓庄师范,提倡小先生运动,组织工学团等创举所吸引。1946年进入金陵大学,知道他是著名的前辈学长,更增加了几分亲近与景仰。因此,当金大电教科制作有武训的教学幻灯片时,我还在墙报上发表《陶行知与武训》时评,认为根据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伟大教育家,一位是孔子,一位是陶行知。毛泽东称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说他是“一位毫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也称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我之学校观》、《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创造是中国教育之完成》等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代表作。他从1927年起先后发动四个教育运动——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民主教育运动。这些运动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五一年,正当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关头,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打响了建国以来政治思想战线上反修防修的第一个重大战役。在这场斗争中,毛主席为《人民日报》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篇极其重要的社论,深刻地揭露了《武训传》宣扬投降主义的反动本质和投降派武训的奴才嘴脸,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批判投降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发表了张寿康同志《说“结构”》一文,接着又连续发表了几位同志讨论“结构”问题的文章。我们认为这场讨论,对于汉语句法结构的科学研究,对于汉语语法教学的指导是很有意义的。下面,我谨就词组与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比较教育学科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比较教育”研究在教育史上是晚近的事情,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般都称始于1817年法国的比较教育家马克·安托万·朱利安(Marc Antoine Jullien,1775—1848)发表他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开初研究进展缓慢。本世纪上半叶比较教育才有了更多而更系统的研究。代表人物有萨德勒(MichaelSadler,1861—1943)、坎德尔(亦作“康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