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24年8月1日,在原属于乌克兰、1920年被波兰占领的遥远而偏僻的萨尔尼小城,一对年轻的夫妇欣喜地看着刚刚出世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夏帕克,他一出生,父母就对他寄托了所有的希望和挚爱。望着这个可爱的小精灵,年轻父母兴奋的脸上不时地掠过一丝淡淡的忧愁,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在那个年代,犹太人是遭人歧视的。  相似文献   

2.
我和谢莹是在暑假期间的一个夏令营认识的。活动时,我们属于一个小组;晚上休息时,我们被分在同一个房间。短暂的朝夕相处,我们很快成了一对好朋友。单纯、快乐是她给我的最初印象,因为她有一双清澈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仿佛一下子就能看见她的心。但是我错了,临分别的那个晚上,当别的室友都跑出去参加快乐的篝火晚会时,谢莹拉着我的手向我倾诉了一段不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作为离异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重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获得一份没有残缺的爱,使孩子能最终健康地成人成才呢?让我们来看看两个妈妈和她们孩子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言宴 《中学生百科》2014,(Z3):32-33
记忆中最炎热的夏天停留在2008年。那时距离地震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我所在的小城开始慢慢地从悲恸中走出。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远在重庆的我收到了学校的复课通知。临时板房的学校安置在郊区,刚刚被雨冲刷过的泥泞土地,留下了无数双交错的脚印,从那印记里我仿佛能瞧见些慌张,但更多的是迷茫。我抱着被子走在陌生的校园里,努力寻找着我的寝室,大汗淋漓。心里一直在想,为什么这里比重庆还要热呢?好不容易处理完所有琐碎的事,重新坐在教室  相似文献   

5.
仙人掌面对炎热的沙漠,而将叶片蜕变成尖刺;青松面对贫瘠的岩缝,而用根须抱紧乱石。面对逆境,让我们——【小引】欢乐是阳光,苦难是阴影。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了初一学生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幸福吗?令我意外的是回答“不幸福”的声音绝对压倒了寥寥的“幸福”声。我知道初一的学生还是孩子,他们的回答是遵从内心的。他们活在条件优越的当下。为什么会没有幸福感呢?  相似文献   

7.
洛克菲勒财团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垄断集团之一。创始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91年就成为金融寡头。 100多年过去了,洛克菲勒家族不但没有衰败,反而成为美国最富有、最显赫的家族。按中国传统说  相似文献   

8.
1969年,一支近千人的队伍从南京一路迁徙,落户当时贫困与荒芜的贵州。王小谟是其中的一员,举家从经济较发达的南京搬迁到落后的贵州,说实话,他心里也不情愿。说是“好人好马到三线”,其实是工宣队把自己不喜欢的人派到了三线。  相似文献   

9.
冉敬芳的行动引发我们再次思考:“父母该给孩子留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又会把它轻松地遗忘。为了深入认识冉敬芳教育行为的意义,我们在这里请了两位专家为大家揭示冉敬芳与孩子签订协议这一特殊行动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甘晓丹 《文教资料》2010,(23):22-23
《平凡的世界》着重刻画了青年孙少平在生活的磨难和考验中逐渐成长并最终找到人生目标与价值的奋斗历程。孙少平在书籍的引导和残酷现实的刺激下,逐渐认识到了人生的价值,磨炼出了坚韧的意志。他时刻对给予他关怀与爱的人心怀感恩,并用正直和善良回报社会。  相似文献   

11.
马晓 《文教资料》2014,(29):92-94
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中对苦难的表达采用诗化的手法,这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是独特的。本文以曹文轩的两部典型的少年成长小说———《草房子》和《红瓦》为例,对曹文轩苦难的诗化现象进行研究。诗化苦难是通过纯美的风景描写、象征以及人物之间的温情呈现的;诗化苦难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儿童文学概念本身以及曹文轩本人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2.
梁阁亭 《课外阅读》2012,(19):36-37
肖军八个月大时,因庸医误诊,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导致他下身瘫痪。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开始一步步学会走路,而自己却还无法站立时,他用手难过地拍打着地面。母亲鼓励他:"你不是不会走路,只是比别人晚一些罢了。"小肖军相信了母亲的话,他用指甲抠着地皮,一步步朝前  相似文献   

13.
他因病从小到大只上过一天学。23年只能天天在炕上坐着,眼中惟一的风景是自家院子。肌肉萎缩到不能自己穿衣和洗脸,拿不起一本书、一杯水。他叫张云成,家住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青泉村。他写就了一部十余万字的书稿。这是第一部由肌无力患者写就的,真实再现肌无力患者生活以及坚强的励志之作。他说: 我终于证明了一点,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奋争过…… ——卷前小语  相似文献   

14.
15.
<正>笔者入职五年来,一直从事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工作。教学中偶尔有新想法,会动笔写一写。积少成多,有九篇文章陆陆续续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上发表,被省教研员戏称为"济南最能写的青年教师"。回顾过往的写作经历,感觉就是在重新审视自身成长经历。在成长中写作,在写作中成长,是对我近年工作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和学习,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本文以从甘孜、阿坝、凉山等少数民族聚集地来重庆学习读书的孩子为例,说明他们是在适应中成长,在成长中适应的。  相似文献   

17.
18.
正著名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面对的是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其个体性的差异,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面面俱到,肯定会有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点拨不到位等问题出现,怎样查漏补缺,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19.
【导读】 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1868—1936),他的作品体裁多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剧本《敌人》《意大利童话》等。散文诗《海燕》等多篇作品曾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他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莫言 《少年文摘》2012,(12):56-59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