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梧桐”这一形象,并结合相关的古诗词作品,来解说“梧桐”这一形象。以“梧桐”为形象的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难以悉数提及,笔者选取部分加以整理,归纳了古代诗人笔下,“梧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1,(28)
梧桐:凤凰来仪,无此不栖 如果要评选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植物,其中必然有梧桐. 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柄”,于是为梧桐写了好多美丽的诗句.《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书中只要出现好琴,几乎都是梧桐木做的.唐代聂夷中有诗赞:“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淡泊听,声在无声中.”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梧桐”,我们的脑海里不禁闪出这样的句子:“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场秋雨一场寒”。梧桐,似乎极其类似于苏轼笔下的“鸭子”:鸭子第一个体会到“春江水暖”,而梧桐呢,也率先告诉人们,秋天来了!  相似文献   

4.
易渡 《红蜻蜓》2023,(18):26-29
<正>“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是出自《诗经》的诗句,也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梧桐的诗文。这种不凡的树是传说中凤凰所栖之处,“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也形成了人们对梧桐最初的印象。不过,中国古人所说的“梧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梧桐(青桐)与泡桐(白桐)两种。只是,我们如今随处可见的“梧桐”,却被称为“法桐”。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  相似文献   

5.
陆志平 《江苏教育》2011,(11):41-41
最近在德国。一位北京的老师忽然问我:“南京有这样的梧桐吗?”这一下真把我给问住了。眼前一棵棵梧桐树都那么高大挺拔.枝叶茂盛,跟我天天见到的南京的梧桐确实不同。后来,又看到伦敦的白金汉宫门口,那大道两旁好几排梧桐,也是那么伟岸,那么有气势。天天走在南京的林阴道上,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似乎梧桐本来就长不高.不然唐诗宋词里的梧桐为什么老是跟细雨联系在一起呢?果真长得很高,“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也就不成诗了。可是,却忘了《诗经》里的“凤凰呜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非梧桐不栖。植物书上说,梧桐可以长到38米高。  相似文献   

6.
梧桐     
马玲 《师道》2004,(12):25-25
作文辅导课前,照例读一篇名家作品。这一次我选的是苏雪林的《秃的梧桐》,浅显而深刻。“秃的——梧桐。”我读,然后问:“见过梧桐吗?”这也是习惯,读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品味一番后连起来再读,甚至再读,再读,直到那一双双眼睛由衷地漾出明亮的波光。“见过!”如山谷回声,余音悠长。“你对梧桐知道多少?说一说。”“不知道!”这三个字就写在了脸上,纯朴自然地给我看。天,我恍若雷击。要知道,梧桐在这里虽不是随处可见,但也不乏种植,500米外的翠湖公园门外的路上就林立着两行参天的梧桐。真想把他们马上带出教室,可是又一想,看见过而又不知道…  相似文献   

7.
梧桐由自然物象上升为文学意象,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过程,成为文人情感表达的有效载体.如凄凉忧愁的悲秋情结、生离死别的爱情意义、品格高洁的君子品性.这些“梧桐”意义给文学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也更加丰富了“梧桐”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8.
梧桐由自然物象上升为文学意象,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过程,成为文人情感表达的有效载体.如凄凉忧愁的悲秋情结、生离死别的爱情意义、品格高洁的君子品性.这些“梧桐”意义给文学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也更加丰富了“梧桐”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9.
“梧桐”是宋词中词人们常常引用的意象之一。作为自然物的梧桐在宋词中成为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象,尤其词人在秋季描写梧桐时往往表现出悲愁的情绪,如:韶光易逝的人生之苦,感士不遇的君子之悲,孤独凄凉、背井离乡的羁旅之愁和生离死别的爱情之伤。这些“梧桐词”给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意绪,增加了感伤的人生况味,也强化了流传千古的悲秋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一、用以识坟。古代墓地多植松柏与梧桐,东汉仲长统《昌言》:“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如《乐府诗集·平陵东》:“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二、“丝桐”并称,指代乐器。梧桐,材白色,质轻而坚韧,可制琴瑟等乐器。汉代枚乘《七发》诗中所写“龙门之桐”就是为了证明梧桐宜制琴瑟。再如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自居易《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陆贽《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烟霭遥迷  相似文献   

11.
“梧桐”做为古代庭院常见植物入词,是宋词中词人们所喜引乐用的意象之一。“梧桐”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有的传承古义,体现其文化内涵,有的又抓住其形、其色、其性等方面的自然特征,抒发创作人的情思。根据其观察点的不同,宋词中“梧桐”意象在名、形、性、影、声五个方面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重要审美意义的抒情性意象。  相似文献   

12.
《秃的梧桐》节选自苏雪林的散文集《绿天》,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文章描述了一株濒临枯死的秃的梧桐,即使在遭到“风和雷雨的劈折”、“蚂蚁的啃蚀”后,在春天到来时,树上仍透出许多绿叶,但是这新的生命又遭到风的侵袭,遭到了蚂蚁的伤害。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作者赋予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该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第一,托物言志。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寄情于梧桐,梧桐一贯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  相似文献   

13.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房子,本来分做两间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的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浓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梧桐上的雨声,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是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蝉的清拔,蝉的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  相似文献   

15.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  相似文献   

16.
“梧桐”无论在古人心中,还是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都占有一席之地。20世纪90年代梧桐意象研究处于萌芽状态,新世纪的十二年出现了梧桐意象研究热潮,研究不断深入、系统,但也存在研究领域不够广泛,部分研究质量不高等问题,尚存在较大研究空间,与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还不相符。在植物意象研究热潮下,梳理、梧桐意象研究,对梧桐意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其他植物意象研究在方法上的借鉴,对推进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古典文学的当下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梧桐     
我家门前一棵梧桐,据爷爷说,已有60多岁了。梧桐的根像年轻人的胳膊,粗壮有劲。有一次,它甚至“跑”到马路下面,把路面顶了个大口。它还像爷爷的胡子,又多又长。有一次我“率领”了楼下几个小伙伴,去“研究”梧桐的根有多长。可我们越挖根越多,都不知道继续“跟踪”哪条根了。也许是有这么庞大的根系提供营养吧,梧桐的树干特粗,要两三个人才抱得过来。更有趣的是它还会像蛇一样“蜕皮”呢。蜕皮时,先是树皮出现裂缝,接着两头翘起,变成一块块用手轻轻一掰就能掉的小块,最后陆陆续续脱落露出乳白色的新皮。主干往上就是4个比…  相似文献   

18.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那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房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  相似文献   

19.
梧桐伴着夕阳的余辉,绕着足球场不时地走走停停,焦急地向四处张望。“今天昊天为什么没有来踢球呢?难道他生病了?还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梧桐越想越不安,她终于决定给同学打电话询问一下。  相似文献   

20.
难忘那片云     
又到了落叶纷纷的季节。云,我来到了那棵梧桐下,记得吗?你最爱的那棵高大的梧桐!它又长粗了,长高了。我静静地站在树下,望着它,耳边依稀又听见你我往日的欢笑轻语: “哎,颖,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吗,想当一位最好的作家,就像冰心、三毛那样,你呢?”“……”“怎么了,云?为什么不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