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论述了苏轼在谪居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通过礼佛清心和修道养身,对儒、释、道三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领悟,他将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以及儒家生活的哲学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经历了反思、成熟和超脱三个阶段的心灵历程。在这段时间里,苏轼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达到了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他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文人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2.
苏轼才华横溢,一生仕途坎坷,被贬飘零20多载,不仅没有沉沦厌世,反而始终以一种旷达超脱的态度面对身世的沉浮,其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后世诸朝文人士大夫失意时的心灵寄托。他面对人生剧变时所表现出的宠辱不惊、冷静坦然,与佛禅思想对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从具体的诗词出发,浅析苏轼三次被贬谪时的随缘自适、任运自在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北宋文豪苏轼的一生即人生价值与意义展现的一生,他的诗词之中,无不暗藏着生命教育的真谛.本文将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从生命所具有的三个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出发,解读成长的三个维度,即坚强生存完成人生长度、顽强生活实现人生宽度、坚毅心灵升华人生高度,通过诗词分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张瑜 《文教资料》2011,(19):11-12
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诗案"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而"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定风波>一词中潜隐在旷达超脱背后的是词人感叹"人生如梦、虚幻不实"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苏轼的贬谪创作中反复出现,而这种心态恰恰是禅宗的精神内蕴.即用一种"寓身物内,超然物外"的冷静态度去反观宇宙人生,将自己的心灵、视角超乎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界之上.宋朝文人的佛老之风以及苏轼的人生遭遇,对苏轼贬谪期间词作创作的精神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轼少年得志,然而“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前赤壁赋》作于苏轼被贬黄州近四年之时,这篇散文赋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能使我们体会到他四年来的心灵解脱的过程,找到其人生中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寻求心灵超越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元丰三年二月,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初到黄州,到元丰四年正月,在这不到一年时间里,他经历了一场十分严重的心理危机。这段时间苏轼的心理状态是:初到黄州时内心愁苦,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于世无用",并且有意地与世俗保持距离。之后他结交黄州友人,借助庄禅智慧走出了烦恼,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苏轼赴黄州途中所写的红梅诗以及一年之后写下的关于红梅的诗作可相互映照。后者是苏轼走出心灵危机的标志作品。  相似文献   

8.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豪放的诗风、旷达的性格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在某种意义上,"苏轼"成为了"旷达"的代名词.但在大多数人看来,"旷达"往往是出世的,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与超脱,但笔者认为,苏轼之旷达实际上并不与世俗生活相抵触,反而以世俗生活为根基,苏轼的旷达是一种"世俗化"了的旷达.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博采众家思想之长, 从而形成了他在人生态度上达到了超脱旷达的境界, 在处世方式上做到“独善”与“兼济”的统一。他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并对后世文人的人格追求和道德建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万露 《天中学刊》2005,20(1):74-78
苏轼将词的性质由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他把题材的取向从他人回归到自我,打破了旧的抒情程式和词的创作心理定势,又由于其本身的经历,他把宋代文人士大夫特有的心灵矛盾冲突纳入词的创作当中,并且成为其着力表现的对象。比之于其前的词作,我们可以发现,东坡词所表现的情感意向是多向的,他的生命存在状态是多元的,他在词里构筑起了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心灵世界。从展示挖掘文人士大夫心灵世界的直面性和深广度来说,苏轼是词史第一人。贬谪黄州是他人生第一次大的挫折,是他整个人生尤其是其词创作的转捩点,也是儒道禅这几种精神力量在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他的黄州词记录了这段贬黄时期的“不适-求适-适”的心路历程。较之于苏轼其他时期的词作,黄州词所表露出来的心灵世界的多层次性和生命存在状态的多元性更为特出、鲜明和完整。  相似文献   

11.
D.H.劳伦斯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作家,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其在语言上的天分,使他成为工业文明对人类心灵摧残抗议的杰出代表。自然在他的文字里与其对于生命本质的探求相呼应,在思想与生存的抗衡中,成为其心灵平衡的负载和救赎。  相似文献   

12.
悲剧性的人生意识贯穿了苏轼的创作,体现出苏轼具有强烈的悲剧生命意识.他认同和接受儒家思想,保持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在生存困境中坚持东方式的道德自律;他选择了佛道思想对主体心态的调节功能,抛弃其虚无.用"譬如法"消解苦难,用一切从零开始的思维方式,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开始人生.他对待生命的方式在宋代是最独特的,苏轼因而也成为宋代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以来,苏轼研究依然是韩国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自2000年到2019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介绍苏轼生平和阐释苏轼诗词的专著有18部,以苏轼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有105篇,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有106篇之多,涉及到苏轼的思想和生平,苏轼诗词的内容及风格,苏轼诗词的诗歌意象,朝鲜文人对苏轼的接受与传播,苏轼诗词与中朝文人作品比较研究等多个领域。现将这一时期韩国苏轼研究的情况作一大致介绍和说明,并对这一时期韩国的苏轼研究进行简单的述评和展望,以期给国内的苏轼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无不汲汲于功名,但大多历尽挫折,只能划归失败者之列,而且名气愈大,挫折愈深,同时挫折越大,成就越高,其原因令人深思。苏轼就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从苏轼本人的诗文和各种文学作品对苏轼的描述来看,苏轼超脱旷达、率性无拘、蔑视功名,这种性格和态度是他仕途失败的关键所在,也是他在文坛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937~1946年期间,废名为躲避战乱,在家乡黄梅生活了10年。伴随新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废名同时走过了一条丰富而曲折的心路历程。避难生活开始近两年时间,废名生活在自己的大家族里,他的思想里依旧保持着现代大都市知识分子的观念,不过家族生活体验为他后来认同家族主义奠定了感情基础。随着进一步接触社会现实,他认识到中国社会是一个家族中心的社会,并对此持同情态度;随着深入了解民生实际,他对中国民众的生存诉求有了深切的感受,并因之反省自己以前思想观念的局限,因而从一己世界里走了出来。后来,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其产生的局限,使废名又渐渐回到偏重内在生活的心灵轨道。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佛道求超脱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带着130多天的牢狱重创,带着“乌台诗案”未定的惊魂,死里逃生,来到了偏远而贫瘠的汉口下游小镇———黄州。到黄州后,苏轼鉴于20余年仕途的经验教训,牢记子由的劝诫:少说话多思考。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个性,研究如何得到心灵的平安,而这求取平安之方,就是他的既佛又道。苏轼平时无事,往往以抄佛经、读佛书为营生。《夷坚志》载:“东坡先生居黄州时,手抄金刚经,最为得意。”此外,他经常到寺院坐禅以求“自省”。《黄州安国寺记》云:“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望,深自省察,则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事佛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茶的清幽纯净的自然属性与文人士大夫淳然淡泊的人格追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能净化其心灵,锻铸其人格,抚慰心灵创伤,获得心灵上的超脱,体悟到蕴藏在茶深处的生命意义,体悟到宇宙的真谛,最终达到一种澄清雅洁、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相应地被分成了数个阶段,本文仅截取苏轼元丰八年到元祐四年这段时间的诗歌,来探讨苏轼在仕途达到颠峰状态时,他以酬唱和题画为题材的诗歌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由此来说明此时期乃是苏轼思想的转型期和艺术见解集大成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在经历了挣扎和煎熬、苦闷和痛苦之后,苏轼最终在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了出路。"乌台诗案"把他推向了道家,道家思想使他得以到达最终的超脱和旷达,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20.
黄州乃苏轼人生之一大转折,苏轼在厄运来临时,能够直面人生苦痛。他的处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文人能够正面人生风雨,化解伤痕,用超脱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伤痕。在黄州,他咀嚼了种种人生况味,对人间的罪恶和苦难,他用趋于至美的良知去对待,经过短暂的挣扎调适,能够直面苦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