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午战后 ,日本提出一条吞并朝鲜侵占中国东北的路线 ,大陆政策初露端倪。田中上台后召开“东方会议” ,并密奏天皇 :“欲征服世界 ,必先征服中国 ;欲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满蒙”的方针。至此大陆政策完全形成。此后 ,日本为侵略我国东北作好了各种准备 ,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国内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着分歧。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美、苏等世界强国都对日本侵略行为妥协姑息。法西斯势力在日本国内的地位迅速上升,逐步控制了政权,进而确立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国策。  相似文献   

3.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1,(11):18-19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趁中国内战之机,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政策为什么提出?其实质、影响和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4.
"七七"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这一观点从国际到国内被认同了近五十年。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深入,"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起点越来越成为不被支持的观点,2008年9月18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征集的两份来自日本的史料更成为驳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起点论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英国一方面为谋求“英日同盟”的恢复,百般偏袒、讨好日本,另一方面为使国联从事变中脱身,千方百计地拉美国“合作”。而美国则遵循事变前与日方达成的秘密谅解,并力图使事变主导权掌控于币原外相之手。对事变处理的不同对策使英美两国在“九一八”事变时期始终处于一种“不合作”状态,这不仅极大地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也为英美两国以后处理远东问题埋下了互相猜疑的种子。  相似文献   

6.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仅用5个多月时间就占领了东北3省,紧接着又发动“一·二八”事变,威胁远东金融中心上海和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国民政府乃至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四分五裂的国民党内各派系开始重新聚合,无所作为的国民政府逐步对日采取积极的内政外交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二八”事变是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之一,之所以能够停战,主要是因为日本方面发动事变的目的已经达到,另外战争中日军受到沉重打击,美、英等国对日本态度强硬,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都对停战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进行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给东北民众带来深重灾难。事变虽然已经过去整整80年了。但事变给东北人民造成的心理影响却依然存在,甚至作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遗传给后人。本文分别从奋起反抗,曲线救国,消极忍耐和同流合污四种表现,梳理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就开始浴血奋战日本侵略者。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纷纷组织抗日武装,奋起抵抗。  相似文献   

10.
“锦州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交通过对构成锦州三个事件前后过程的全面分析,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任略中国的罪恶行径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昭示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相似文献   

11.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进而向中国发动全面军事进攻,其根本目的是对中国实行经济扩张和经济掠夺。本文首先从芦沟桥事变的经济因素入手,旁及政治、军事等领域,探寻事变发生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两起标志性重大事件,从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构架分析方法,对事变期间《泰晤士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全面考察。在这两次冲突事件中,《泰晤士报》的态度由纵容日本的侵略行径转变为对其行为的日益厌恶,此时西方主流媒体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语境逐渐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何其芳对于吕荧《艺术与政治》的态度论述了吕荧在1955年胡风事件中受到的特殊优遇,以及吕荧对特殊优遇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乌坎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基层干部脱离群众和侵害群众的利益,乌坎事件激化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持“对手思维”,不相信群众。而省工作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解决乌坎问题则是事件出现转机的关键。乌坎事件的启示是:根治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5.
国民政府处理一·二八事变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实现中日停战,然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为此,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与外交方面多管齐下。显见,此时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与九一八事变时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既折射出中日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开始发生微妙的调整。然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仍是基于依赖国际调停的方式来解决中日争端。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1959年庐山上发生的彭德怀事件对接班人问题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加深了毛泽东对于党内出现“赫鲁晓夫”的忧虑;突出了林彪在接班人序列中的地位;为刘少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7.
东北军是一支以张学良为统帅的地域性军事集团,它的前身是张作霖所领导的奉军。一直以来,东北军都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开始分裂。这种从稳固到分裂的蜕变使人质疑这支军阀集团前期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即东北军表面上是统一的,实际上内部是不一致的,这既有地域性差异,又有新老和土洋派别之争。同时封建宗法关系作为军事集团的联系纽带,也很难应付大的危机事变,加上日本人对东北军上层的分化拉拢,以及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执行的不抵抗政策导致部队出现的思想混乱,这些都是导致其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在当时极其紧张和复杂的局势中,能顺利得以和平解决,是多种合力与诸多因素造成的.文章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得出了比较符合历史实情的科学答案.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持续数年之久的对日孤军作战局面宣告结束。国民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制定了与英美等国联手打败日本的外交战略;同时,为了增强抗战力量,国民政府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加强全国总动员,加紧推行地方自治,调整政治机构及国共关系。这些调整有其必要性,对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使国民党、蒋介石的权力更进一步集中,限制了各种社会力量及国民党党内中下层甚至部分上层积极作用的发挥,使国民党日渐僵化和缺乏活力,从而埋下了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某些隐患。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中 ,全国人民对事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三类群众团体对西安事变存在截然不同的态度 ,他们各自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