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鹏  韩文娟 《兰台世界》2007,(5S):69-70
道家作为一个学派,通常老庄并称,正如儒家之有孔孟。但庄子对老子不仅有承传而且有明显的变异。故司马迁谓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而《庄子·天下》则言与老聃不同道。因为,老子法“自然”而倡“无为”,却又把“无为”解释作“无为而无不为”,且多言权谋、政治,这后来被黄老学派吸收发展成“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承袭老子的自然主义,而把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修正为纯粹的“无为”,并设计出“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固应上溯老子,却应以庄子为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选题的理由所谓"帛老",是指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为什么专门研究帛老之犯罪学说?理由是:帛书《老子》与传本《老子》在句意上颇有出入,据统计,有歧异的句子超过一百。另外,帛本中有的句子传本中无,传本中有的句子帛本中无,此种情况亦不在少数。例如:今本有"无为而无不为"一语,学者们往往认为此语最能代表老子的思想,但帛本没有"无不为"三字,可知老子只讲"无为",不讲"无不为",由此可以纠正老子思想研究中的误说。"无为"思想是老子犯罪学说的核心,"无为"的前提是无欲,无欲指无贪欲,无贪欲  相似文献   

3.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读懂老子的《道德经》一定要说清楚"道""无""自然""无为"等范畴。"道"有多义。"无"虽亦有多义,但主要是哲学义。哲学概念框架下的"无",不但不是"没有""不存在"的意思,而是表示的是"有""多"的意思,从而体现着"无"的无限性和无规定性。"无"是道的存在方式。道是无,道是一,道是体;德是有,德是多,德是用。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又可称做《无有经》《一多经》《体用经》。而这一有着特殊义旨的"道德"又通过"自然""无为"范畴得到强化。当然,只有在多个层面上去理解"自然"和"无为",才能揭示出它们的丰富内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企业中最繁复的、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无疑是管理问题。书中宣布的"管理者的死亡"的思想早在二干五百年前的中国文化精粹中,就可以找到根源,老子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孔子的"道之以政,齐之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而治。是针对当时群雄争霸、各国统治违反人性、强力作为、实施暴政导致民不聊生而提出的治国方略——“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理想的统治为政,要去除酷烈的政举,顺应自然,合乎民意,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今天有人将老子的思想化与当代管理特点相结合,把它运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的管理当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媒介生态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一样,需要平衡.当它处于非平衡的状态时,社会就会出现问题.自然也可以成为人、媒介与社会的和谐之境,成为媒介生态平衡的和谐之境. 2010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跟老子学传播》是此方面的一本重要著作.谢清果先生在《跟老子学传播》一书中充分解析老子的传播观念,认为"传播者应当尊道贵德,传播策略应该灵活变换,传播效果最好无为而至".  相似文献   

7.
刘艳 《兰台世界》2007,(3):60-61
一、老庄"无为而治"思想的产生及含义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创始者是老子.老子认为天道的特点是无私、无言、不争、无制服之心、广大无边.如太阳出来之后光芒四射,万物者在太阳的照耀下成长、生活,谁都离不开太阳,但它并不自夸.与此不同,"人道"却显得自私、偏狭、短视、不公.老子认为"人道"应效法"天道".  相似文献   

8.
邢晨  刘玮纬 《兰台世界》2016,(8):121-123
老子是世界历史上100位最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其著作《道德经》构建的生命哲学体系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关于生命的存在方式,老子主张"无为""、不争""、虚静"。重新审视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其所主张的生命存在方式,能够更好地处理自我关系、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自我观蕴藏着独特的内向传播智慧,主要体现在要求自我确立起惟道是从的主体意识,进而以道的符号象征意义为媒介来引导自我省思,不断消除世俗价值观的污染,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自由的人生境界。与侧重考察自我的社会性西方内向传播理论相比,老子的内向传播智慧更倾向于消融社会性对自我超越的干扰,注重自我内心通过向道的复归而实现自我升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在"游"说中具有各自的哲理特点,庄子提出"游物说",孔子提出"游艺说";庄子的游是逍遥的游,而孔子的游是规定的游;孟子的游是有心的游,而庄子的游却是无心的游;孔子的游有时空限定,而庄子的游却无时空限制;庄子的游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的超道德的自由"游",而孔子的游却是游于人间艺术中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水准的规范"游".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庄子哲学思想中管理艺术上的阐述,将遵循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本身的内在必然性,结合管理的原则来分享庄子的管理本体论,并从"无用之用"、"自然无为"以及"和谐观"中来廓清庄子思想所要达到的管理境界。  相似文献   

12.
晚明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六才子书”,列《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庄子之“奇”,人奇文奇意奇也。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并列,合称之为“老庄”。老庄之学即道家学说,虽然老庄之学代表了原始的道家思想,但老与庄之理论也同中有异,老子着重于讲居乱世中的自保自全之道,庄子侧重于讲处逆境中的自我超越之道,前者所表现的是处世的智慧,后者所表现的则是解脱的智慧。惟其如此,庄子的精神世界更富浪漫色彩,庄子不愧为艺术型的大哲学家。钱穆先生尝谓:“庄子,衰世之书也。故治庄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世”。(《庄子笺》)钱氏之言一针见血,一语中的,非对庄子有深该之理解、对历史有深刻之照察者,难得此卓见。自古迄今,研治  相似文献   

13.
童霞芳 《兰台世界》2005,(15):68-69
老子姓"李",叫李耳,外字聃(外字如同外号,诨名).何以又叫做"老子"呢?有些学者认为,古代早先只有"老"姓,而无"李"姓."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①但<史记>明说老子姓"李",如果司马迁的记载并没有错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李耳长寿,②外字"聃",所以人们称他为"李聃"."老"是寿老之称,不是姓氏之称;出于崇敬,后来又在"李聃"称呼的基础上称其外字,而缀以"子"这一尊美之词,所以便有了"老子"之称.老子,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替老子作了一个四百多字的传,有关老子的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14.
第二讲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二)圣人不朽,时变是守。(续上期)老子还讲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水是中国古代很多哲人都乐于赞美的。老子特别喜欢水,庄子也特别喜欢水,孔子也非常喜欢水。水确实具有很多美德。水怎么有美德?这是比附的说法。"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它对万物都是有利的,它滋养万物,但  相似文献   

15.
以中央电视台1996年3月16日开播<实话实说>栏目为标志,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在中国的电视界出现并风靡,许多地方电视台纷纷上马此类节目.然而地方台谈话类节目的走势并不容乐观.许多节目搭起"草台班子",从选题、话题展示到现场设计均显得粗糙、雷同、平淡无奇.<实话实说>所以成功,得益于谈话过程的普通、自然和真实.没有事先安排的做作、没有背台词的生硬,整个节目有着毫无雕琢的"无为"的味道.而这所谓的"无为"背后却有最精心的策划、准备和设计.谈话节目的支撑点究竟是什么,又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16.
董震 《兰台世界》2012,(24):54-55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当中包含有一些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提倡以"无为"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天道"来驱除人性当中的虚伪杂念;以"自然"来追求个人行动的自由快乐,内涵丰富,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7.
庄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学问渊博,涉猎范围极广,他的哲学思想独到精妙,关于他“无为”主张的理解也有很多种.下面我将结合庄子的哲学观点谈谈自己对“无为”思想的一点理解.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苏武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皆为“唐宋八大家”成员。古今学人对其诗文等方面的成就多有评述,而对其在我国古代寓言方面的贡献却极少论及或忽略。故笔者不揣谫陋专以此题试论,以遂抛砖引玉之愿。在我国,“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寓言》篇中有“寓言十九”等语。后人注日:“寄之他人,则十言九见信。”疏曰:“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释文曰:“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九)庄子所…  相似文献   

19.
老子思想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思想,主要是在讲“道德”。《老子》中所论及的“重生轻物”、“不争”、“无为”、“柔弱胜刚强”等,均是“自然守弱”方法论原则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同样把老子思想运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家心理和谐思想与现代心理和谐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是朝着一定的方向和规律进行的,个人只有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获得个人幸福,完成人生使命。庄子在此基础上把老子所提倡的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等思想发展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