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分析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现存的问题,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支撑,以第二课堂为依托,以校企评价为导向,构建融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于一体的,分层递进的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对人才实践创新能力需求出发,结合信管专业学科知识背景构建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四层结构,包括基础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综合实践项目和创新实践项目;各层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基于项目的思想方法,以项目为载体依托信息系统管理项目实施过程;改进单一能力评价制度,构建了一种基于项目过程的多元化的能力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3.
人才的培养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的普遍需求,这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落脚点.本文,通过对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探索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相关的实践课程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意识地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英语专业教学相融合、以专业学习与实践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群体。因此,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从改变教学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楷模,培养创新精神;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几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对于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针对实践教学现状,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引入OBE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培养方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和评价方式方面对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论创新能力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的创新能力是后天获得性的,需要培养。学校教育中,实践教学在学生角色、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具有比课堂讲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因而,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通常采用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和组织学生直接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事实证明,这些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内在客观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唯一路途,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创新能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提高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变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艺术教育既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又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相似文献   

8.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薄弱的问题,本文以反思性教学中的行动研究为理论框架,在作者所在高校的外语学院英语专业进行了为期3年的培养创新能力行动研究,旨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研究证明:改革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中的比重等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套方案的有效实施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创新能力教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的创新中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而初中的数学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能力一个重要的途径,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创新实践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社会和国家的期望,更是时代和历史对教育的要求。所以教师教学必须重视创新,重视对创新能力与创新教育的培养。我国素质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轻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高度上,所以初中的数学教师更应该尽自己努力完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0.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美 《电化教育研究》2011,(1):100-103,110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体系包括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本文从理论、实践、创新三个维度论述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即: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合理设置理论知识体系;整合教育技术资源,优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依托创新平台,通过开放项目实践,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高中教育评价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已经非常明显了。其影响既表现在考试作为评价手段的严重扭曲,也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等评价主体的扭曲性评价。改善教育评价对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可以从科学地认识考试及高考、确立科学的评价指导思想、科学地进行教育实践等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2.
独立学院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培养。以社团为依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教育。同时,强调学生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环境适应、团队协作、动手实践和"终生学习"等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职业辅导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着诸如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创新能力低;专业设置针对性较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等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创新办学理念,以市场为依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进校成材,毕业有岗",同时要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激烈的社会竞争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巨大压力,高校学生在面对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时倍感无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原有的人才素质培养达不到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这个时代的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笔者利用TOPSIS方法对高校学生的四个综合素质指标进行评估,根据评价结果可知目前高校学生最薄弱的是实践和创新能力,其次是学习能力和人文修养。基于此,建议从教学科研实践着手,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学生课外教育,提升实践能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人文修养。  相似文献   

15.
发挥区域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是培养学生社会情感的重要方式。以笔者学校所在区域为依托,就如何有效利用区域文化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进行探究。构建可量化、可调控的学生社会情感评价标准,运用评价标准测量学生的社会情感现状。依托区域文化,运用多途径开展提升学生社会情感的试验后再次评价。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对比试验前、后评价数据,探索运用区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社会情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与技术型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培养模式、手段、途径、方法也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差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高职毕业生评价受普通高校培养模式的影响较深,学生评价方法单一。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出发,结合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与国内外的实践,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应该从学生发展与企业需要出发,挖掘培养学生兴趣并进行培养,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除了学校本身的评价,实训单位、家庭、社会等均可参与学生的评价;评价标准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毕业论文、毕业实训作品等均可列入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优质的毕业论文,实行多种评价机制并存的毕业评价模式利于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有效的方式。本文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基础、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课程标准体系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系统建设了指导团队和实践平台,以期使学生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肩负的历史重任,当前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价值取向、培养模式与途径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或不利因素。以满足社会、企业、职业和个性需求为价值取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课程与项目为载体、以制度创新为手段,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路径和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师专学报》2016,(6):129-132
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从创造激活学生创新欲望的环境、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人格品质、丰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增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改革检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来探讨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