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业已成为时代要求。由西北师范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条件与困境、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讨,集中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学生发展”“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互动”等五个议题展开讨论。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教育研究者、实践者都应当关注并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2.
高颖  张启龙 《知识文库》2023,(10):45-4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四五”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期,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形成良性循环,中国的乡村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3.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根本在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在政策意涵上,彰显了乡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设计,乡村教育振兴层次类别与地域功能全面覆盖;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意识到用西方理论套裁中国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从中国实践出发”或“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方案,但理论原型依然是“西方”的,是“从西方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中国”,应回归“把中国作为方法”;在实践路径上,实现了赓续优秀传统与弘扬现代价值、教育振兴乡村与乡村教育振兴、政府倾斜支持与多方援助帮扶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从宏观上看,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子工程”和“支撑点”,对于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基础以及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文明乡风、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当前的乡村教育在价值追求、教育质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瓶颈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障碍。因此,要进一步塑造尊师重教良好家风,提高乡村受教育水平;积极树立爱农强农观念,追求乡村振兴大目标;统筹协调城乡教育发展,推进教育一体化进程,从而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双向耦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期。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教育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又该如何发力?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怎样开展才能建立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贺颖春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霓共同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就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第一次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振兴乡村教育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乡村教育、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能力素养亟待提升,只有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养,才能以高质量乡村教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7.
薛维学 《今日教育》2022,(Z1):36-39
<正>教育是乡村的灵魂,没有教育,乡村就没有生命与力量。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潼南区位于重庆市西北部,涪琼两江环抱,地处巴渝腹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和人口大区。在这里,诞生了四川省第一任省委书记、革命烈士杨闇公,国家第四任主席杨尚昆。红色革命传统文化和厚重的历史底蕴,为潼南创新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播下了“灵魂”与“火种”。在历年的教育脱贫攻坚检查、督查、巡察和绩效考核中,潼南区连续保持了“零问题”样态。  相似文献   

8.
彭华 《知识文库》2023,(17):155-158
<正>“三农”问题从来都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由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和教育产品供需不匹配是现阶段乡村老年教育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对资源进行的有效整合就有利于统筹和推进城乡老年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基于此,本文中就先简单介绍了乡村老年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同时简单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老年教育之间的关系,最后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开放大学服务乡村老年教育创新路径的探究,以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和乡村老年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县域高职教育承担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县域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是:聚焦“县域需求”,彰显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性;瞄准“内部重塑”,凸显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重组“教育资源”,强化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性。县域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需通过创新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等路径,实现人才强农、产业富农、科技兴农、文化育农。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11日第02版报道: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对接和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是当前的重大国家战略,实现精准的乡村教育供给,提高开放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效能是现实所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建设数字化乡村教育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开放大学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促进乡村教育振兴:设计数字化背景下开放大学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方案;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联动机制;加强开放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开放大学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教育线上线下对接;开放大学积极建设“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探索开放大学赋能我国乡村教育振兴可持续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成为新的时代命题。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人才支撑。“十三五”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从系统论视域出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系统架构、整体推进:政府部门须从顶层设计上优化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师范院校须从办学定位上勇挑师范生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两个担子,乡村社区须从乡村振兴出发探索乡土文化传承新路径,乡村教师需着眼于专业发展目标树立个人专业发展自觉性和乡土文化建设使命感。  相似文献   

13.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与研究方法论,从“大语言观”和“大教育观”出发,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一个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两个功能维度是承接外部支持与培育内生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五条路径包括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次,分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学习者内生动力不足、利益相关者协同不够、教育内容针对性有所缺失、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有效性评估缺失等现实挑战。最后,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家校社一体化、坚持乡土性与技术性相统一、坚持专兼职并重、坚持评价引领的“五个坚持”层面提出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提倡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成为较热的话题。一些学者就此提出乡村教师应成为新乡贤型教师,要承担多方面的乡村振兴事务。然而,乡村教师成为新乡贤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乡村学校“离土”,教育隔离于村治之外,乡村教师难以参与乡村治理;乡村教师非本土化,教师乡土情怀淡薄;教育专业化抑制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经由乡村教育振兴乡村之路较为理想化。基于此,文章认为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应从属于专业属性,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最大任务是教书育人,在乡村学校“离土”的背景下,乡村教师能够坚守教书育人本职工作,就是为乡村教育“兜底”,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相似文献   

15.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开放教育在助推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较大作用。然而,乡村呈现“空心化”趋势,人员流失较大;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尚未实现全覆盖;开放教育供给失衡、供需不协调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工程相对复杂,开放教育力不从心是开放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为此,要加大产教融合;完善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开放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建设乡村振兴教师队伍,为乡村振兴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进一步指明了“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我国共同富裕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来实现,而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与关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乡村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振兴。乡村教育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是当前乡村教育对于乡土文化处于疏离状态,诸如“跳龙门”的乡村教育目标,“向城性”的乡村教育内容以及去乡土化的乡村教师养训体系等问题。基于此,应通过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师资养训等方面重塑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荣”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经过20多年研究,围绕乡村“留守现象”的诸多问题达成一定共识:父母流动并不必然使儿童陷入行为等问题,教育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要避免从“身份”角度简单化、片面化留守问题;乡村教育受限于乡村系统环境,“留守问题”的实质是“乡村留守”。本文分析“留守问题”新趋向——“泛留守”现象及其后果,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文化凋敝、乡村资源匮乏及乡村“泛留守”问题的必然选择。针对“泛留守”问题,需要改变乡村教育格局,回归乡村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并与乡村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补;推进“县管校聘”等改革制度,让教育资源分配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型;通过壮大学校师资力量、强化家庭教育等策略提升教育水平;从“资源共享及整合”视角,构建以乡村社区发展为基石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持久而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9.
张丽  杨凤 《中国培训》2022,(8):66-68
<正>100多年前,彭湃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进行普及农民教育、改革教育行政机构、开辟教育经费来源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系列乡村教育改革,本文通过对这些举措进行解读与挖掘,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议,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缺乏成为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面临的问题,而这些都有赖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支持及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小红  宋静  艾莲 《今日教育》2022,(Z1):16-21
<正>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农村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也指出:“要加强乡村教育工作统筹,提高乡村教育整体水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办好乡村学校,激活乡村学校发展动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的有力举措。然而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学校追求形式上的公平,一味模仿、复刻、照搬城市学校那一套课程体系,忽视自身实际情况,“画虎不成反类犬”,失去了自身的地方文化底蕴,逐渐衰落,以至于无法回应乡村振兴的真实诉求。在地化发展立足乡土,注重地方资源的转换利用,为缓解乡村学校发展困境,回应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提供了新方向。因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