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暇是个体获得自由的表现之一。亚里士多德最早对闲暇做出系统论述,认为闲暇具有时间和状态两重意义:闲暇时间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闲暇状态是幸福的表现状态之一。德性是闲暇的前提与限度,闲暇必须合于德性,同时闲暇生活也是德性养成的重要场域。在数字时代,儿童闲暇面临内容和时间的问题:娱乐消遣充斥闲暇的内容,闲暇时间仅余意义空壳,导致德性和沉思在数字时代儿童的闲暇生活中难以寻觅,闲暇失去其获得幸福的应然价值。应引导儿童从学会生存走向学会闲暇;以德性约束儿童的闲暇生活,使闲暇生活成为育德的平台;面对数字时代的信息洪流,应加强儿童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信息辨别力。  相似文献   

2.
闲暇教育作为一种当代人如何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日渐被关注。闲暇教育功能多样,不仅有利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实现个体充分自由发展,确保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也带给社会和谐安定,整合当代技工院校特殊的教育实践,闲暇教育是技工院校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生闲暇教育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工时制的实行,使中小学生拥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怎样认识闲暇时间及利用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发展,成为热点问题,笔者认为:闲暇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所以,闲暇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课题,学校社会家庭诸应协同运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可行的途径搞好教育  相似文献   

4.
试论闲暇与闲暇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闲暇不是无事可做的一段时间,而是人脱离繁忙的一种悠闲、自由、内观、宁静、从容不迫的沉思状态,也是一种个人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放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而有沉思参与的活动过程;所以闲暇教育不是在人的空闲时间对人进行的教育,如假日教育,也不是为填补个人空虚、丰富个人业余生活的教育,而是以关注受繁忙捆绑的个人自由解放为旨趣,以培养能拥有和操持闲暇的个人为目标的教育。它与职业教育互补而共同构成对个人的全人教育。  相似文献   

5.
杜威强调教育不能在绝对自由的状态下发展,应该在自由与控制的契合状态下发挥作用。教育需要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一种儿童的绝对主导情形;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服务社会,而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个体;教育应该传承和创新文明,而不是一种无视传统而指向现代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做过明确表述,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作自由人的基础”。今天的小学生,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资生活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也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作为家长,该怎样让他们尽情享受快乐的闲暇时光呢?一、给孩子自由闲暇的本质是自由。闲暇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所以家长要给孩子选择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做安排,使闲暇时间真正成为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如,周末是在家看电视还是出去与同伴一起玩,是看书还是画画等,由孩子来决定,只要能完成…  相似文献   

7.
一、闲暇内蕴的道德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的闲暇时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暇本身不是人们价值追求的目的,但其所标示的独特的过程却可以被个体、家庭、社会充分开发利用,以增进个体的主观感受和社会的价值目标。一般认为,闲暇是完成工作和满足生理需要之外完全由个人支配的时间以及在  相似文献   

8.
王乐 《中学教育》2020,17(2):45-51,60
学校是由教学生活和闲暇生活共同构成的特殊“栖居方式”.自由性是闲暇的本质属性,它对于学校生活中儿童的整全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使儿童发展在多种可能中更加充分和完整,激发和培养儿童自我意识以及帮助儿童“补充能量”,提高学校生活幸福感.当前,学校生活中儿童的闲暇自由在环境与制度“共同裹胁”的结构性掣肘中出现失度,具体表现为“工业思维”下闲暇意识的自由失语,“规训与惩戒”下闲暇时空的自由失范以及“释放的干涉”下闲暇方式的自由失位.根据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闲暇的自由意蕴应从两个维度重构:积极意义上主体解放的自由向度,包括闲暇观、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转变;消极意义上环境解放的自由限度,包括在劳动与享乐的张力间构建边界与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9.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它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德性,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挖掘儿童的潜能,实现儿童的自我价值;为儿童建构以意义为核心的精神世界;激活当下儿童教育发展的可能性,敞开儿童教育的人性空间。研究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人文价值,有助于培育个体的人性和精神生命,使个体拥有人文的情怀,拥有自由、尊严与幸福,最终促进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闲暇内蕴的道德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的闲暇时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暇本身不是人们价值追求的目的,但其所标示的独特的过程却可以被个体、家庭、社会充分开发利用,以增进个体的主观感受和社会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闲暇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生活必需。没有闲暇,不仅感受不到幸福,而且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调节,最终也会导致无所事事。忙碌意味着创造价值,闲暇意味着享受幸福。总体上说:社会越发展,人就越应该自由;人越自由,留给人自主支配的时间就会越多。  相似文献   

12.
对于儿童来说,"闲暇"是基于"自由"的,在儿童的闲暇世界里,生命是一种自然状态,没有刻意。儿童习作,是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伴随着理性或激情打开心智"地图"的。因此,闲暇也应成为儿童习作的一个向度。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闲暇心态"与"自由表达"、"闲暇情态"与"自信表达"。  相似文献   

13.
论闲暇     
闲暇是我们生存的一部分。休闲与繁忙是辩证互动关系。真正的闲暇因而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自由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如何度过闲暇,乃是本真实存的映照。哲学应当带我们到喜悦光明之地,而不是到绝望与繁重之处。社会越向前,闲暇就越多。闲暇与工作的内涵随时代而转移,随历史而进步,而互易其位。闲暇是生产力发展带给我们的优惠。本文主张,闲暇应免去旧式文人的自命不凡即对社会的冷漠。闲暇不是中国的“无为”。旧时中国文化的闲暇是在家吸鼻烟。但闲暇也不是应对策试、治国安邦、科举取士、沽名钓誉。  相似文献   

14.
从闲暇教育的历史论当代闲暇教育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闲暇教育是指教会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本领以及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的教育。而闲暇时间是指除去“工作时间”、“上下班的往返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教育子女时间”、“满足生理需要时间”之外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教育并不是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有权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学会利用闲暇时间,对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的话值得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都是在业余时间拉开的。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他们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自然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居民的体育活动研究王谦编者按:闲暇时间的利用或者说闲暇活动是当今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所谓闲暇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一种自由时间,马克思把闲暇时间称谓为劳动者的自由活动和发展而开辟广阔天地的余暇时间。闲暇时...  相似文献   

17.
闲暇生活是相对“工作生活”的概念,蕴含足够的自由,体现个体活动的自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教师,要树立积极利用闲暇促进自我发展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养成沉思反刍习惯,开展自传研究,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作为学校,要积极利用闲暇时间,在团队带动、专家引领、学术交流、同伴互助、社会实践等方面给予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个性的丰富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的崇高理想和追求。马克思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科学地揭示了闲暇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即人类闲暇时间、自由时间的增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但闲暇时间的增加不必然带来个性的全面发展,因而必须进行闲暇教育,提高处理闲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教育是有"闲暇"精神的。在"闲暇"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格加以历练培育,对学生的品性施以涵养淬砺,对学生的道德良知予以萌发唤醒。教育的"闲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即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思想的时间;二是"心境",表现为学生愉悦欢欣、悠然自得、潜泳沉醉、无所牵绊的一种"生存"状态。教育要真正体现"闲暇"精神,必须践履以下三点:一是呼唤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功利主义的教育道别;二是呼唤教育的自由精神,与束缚思想、心灵与精神的实用主义教育相道别;三是呼唤教育的幸福精神,与压抑幸福与快乐体验的工具理性主义教育道别。  相似文献   

20.
自由朗读之所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关键就在于它拥有思维的自由,是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但是,我们的教学所面对的是儿童,是未成年的小学生,要引导儿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朗读的境界.并不是一句“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所能够达到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