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系辞》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指无形或未成形体的东西,“形而下”指有形或已成形体的东西.自《易传》提出了“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对概念以后,关于“形而上”与“形而下”关系的争论,自汉唐以来一直是哲学家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易传》曰:“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宋代大学者朱熹认为:“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形而上,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形而下,指有形的或已成形体的东西。这二者是相对立  相似文献   

3.
一座大学 ,就是一个大系统 ,在大学的内部管理与决策上 ,我们需要有具体的计划、方案、措施、决策、制度等形而下的“器” ,更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与工作模式以至于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精神氛围、行为风尚等谓之“道”的东西。这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教育就是对“道与器”的传承与创新,因为需要传承文化才出现教育,但教育绝不只是为传承而出现,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创新,在于“道与器”的创新。如果说传承是一种复制。那么创新就是一种突变,突变可能有好也有坏,但没有突变,就是一潭死水,教育就成为了只有知识成长,没有思想进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其中的差别是微妙的.<学记>与<大教学论>分别是中国与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重视形而上之"道",<大教学论>重视形而下之"器".  相似文献   

6.
2013年9月2日,北京中学正式开学.新诞生的北京中学,无论有多大的梦想,承载着多少的期望,都要摒弃急功近利与浮躁的心态,保持住一颗安静的心,静心做教育. 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培育学校文化的种子.何谓文化?按照余秋雨先生的说法,“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那么,培育好学校文化的种子,就是要培育好学校精神价值、生活方式与集体人格的种子,让这颗种子能润泽饱满,很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7.
传统又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民族色彩。文化传统全称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  相似文献   

8.
“道”与“德”的阐发在老子那里得到了诠释,他把形而上的“道”从神秘的领域引入形而下的万物之中,乃是一种质的飞跃。在老子的视域下,“道”不仅作为万物的总根源,而且亦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基于此,在“道”产生万物之后并内在于其身者谓之“德”,德既是道的外在显现,又是万物的内在属性,从而引发了道与德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校训是大学精神与品质的外在隐喻,其内涵在于成为大学教育形而上的道之所指和形而下的器之所托。中央民族大学确立的美美与共、知行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弄清《淮南子》的文道关系,对《淮南子》之“道”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阐释。就形而上来说,《淮南子》之“道”是本体之道,《淮南子》称之为“一”;就形而下来说,是指具体的自然、社会中万物特殊的规律、法则。同时,《淮南子》也认为文艺是人的精神情感的表达,而人之“情”来源于人之“性”,“性”又本于“道”。这样就圆通地阐释了文道的关系,在本体论的视域中,赋予文艺以形而上的依据。把文、情、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尝试性地进行儒道文艺观的融合,对后世的文艺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君子不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英 《大学时代》2006,(11):46-48
本文从文本解读和孔子的“君子观”两个方面,寻找“君子不器”可能的思想内涵。指出“君子不器”不是才专与博的问题,“器”乃是一种君子人格状态的抽象,是一种“以礼修己”的人格表征,“不器”是说君子必须超越他律的“以礼修己”的范畴,而去追求形而上的为器之“道”。  相似文献   

12.
1作文,少不了“一件难忘的事情”之类题目。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就是一次“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是这类作文的一个范例。这次经历还是8岁时的事情。时隔57年,作者回忆起来说:“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为什么能从一次经历学到经验呢?因为作者善于感悟。感悟总是经过思考的。经过思考,就悟到道理、法则、精神等等。古人把有形的事物称之为“形而下”,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无形的道理、法则、精神等称之为“形而上”,所谓“形而上…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含广泛的知识与精神修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特别品质。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对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解读尤为认同。教师对课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工具性、功利化目的造成教育中人的工具化和人性的虚无,也使孩子们的上学观迷失了教育的价值方向。分析当前教育价值迷失的状态及其原因,重新建构合理的教育价值观,从“为学”到“为道”,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即由掌握知识技能为重心的形而下价值追求升华到人的精神心灵思想的形而上价值追求,在教育中实现人格的升华,成为自由的人,活出生命的价值来。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在审视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道与器"的观点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是事物本质和外在表现的关系。因此,即便是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尝试使用"道与器"的关系来检视工作。并且在社会事业的各项改革工作中,坚持"道"的眼光来审视工作,就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代使命的实践;坚持"器"的方法来工作,就是对工作脚踏实地狠抓实干。  相似文献   

16.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教育就是对道与器的传承与创新,因为需要传承文化才出现教育,但教育绝不只是为传承而出现,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创新,在于道与器的创新。如果说传承是一种复制,那么创新就是一种突变,突变可能有好也有坏,但没有突变,就是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将文化自信列在首位,用连词“和”表明文化自信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三方面是有着逻辑关联的。“文化自信是统领、核心、根本,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处于最高价值层,是形而上的‘道’;其他三方面是形而下的‘器’,是支撑文化自信的鼎力三足,其背后的逻辑是价值逻辑。”[1]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的文言文,行文简练,字字珠玑,寓意饱满,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世界,以道相通,"道"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是虚无与实在的结合体;是真善美的内在统一;"以正治国"是道最大的社会价值。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现代价值,彰显着宇宙及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和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老子虽未对人的本质作系统深入的探讨,但《老子》一书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人及其理想人格作了划分和描述,隐含着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在这个社会中,圣人是兼具内省与外王双重品格在形而上之道的指导下行无为之治的最高统治者;士是把形而上的圣人之道转换为形而下之德作用于具体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推动者;而居于社会主体的百姓则复归于淳朴、自适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0.
传统儒学一般认为道既可从本体上说,亦可从生成论上说,器则是从形而下层面来谈的.船山认为道是器的规律性所在,是生成论角度的道,道本身并非本体意义的道,器则是道的外在化体现;道器乃一体两面的东西:"两面"是指道、器,"一体"指的是"物",即道、器表现为"物"的两种类属性.从形而上层面来说,道、器、物的形而上属性均表现为一气.船山所重构的道器关系表现为:据器而道存、无其道别无其器,器道相须不离三层次.船山道器现业已实现了对传统道器观的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